"张生手持石鼓文":张生手拿周朝石鼓文的拓本,
# 石鼓文:这是指从石鼓上拓印下来的文字。,张生:据《全唐诗》校“生即籍”,可知此指张籍。
"劝我试作石鼓歌":劝我写一首咏赞它的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杜甫李白才华盖世但都作古,
# 谪仙:指李白。,少陵:指杜甫。
"才薄将奈石鼓何":薄才之人面对石鼓无可奈何。
# 将奈石鼓何:是说像我这样才力薄弱的人,将怎能作好这石鼓歌呢?,才薄:是说自己的才力薄弱,不能像杜甫李白他们那样,有纵横驰骋的诗笔。
"周纲凌迟四海沸":周朝政治衰败全国动荡不安,
# 四海沸:指天下动荡不安。,凌迟:衰落、衰败。,周纲:周朝的纲纪法度,亦即政治秩序。
"宣王愤起挥天戈":周宣王发愤起兵挥起了天戈。
# 挥天戈:指周宣王对淮夷、西戎、玁狁等用兵的事。,宣王:周宣王,姓姬名靖,周厉王的儿子,旧时被认为是周朝的中兴之主。
"大开明堂受朝贺":庆功之时大开明堂接受朝贺,
# 明堂:天子颁布政教,朝见诸侯,举行祭祀的地方。
"诸侯剑佩鸣相磨":诸侯接踵而至剑佩叮当撞磨。
# 剑佩鸣相磨:是说到天子明堂来朝贺的诸侯很多,以致彼此佩带的刀剑互相磨擦而发出声响。
"蒐于岐阳骋雄俊":宣王田猎驰骋岐阳多么英俊,
# 蒐于岐阳:是说周宣王在一个春天里于歧山南面打猎。蒐:春天打猎。岐阳:指歧山的南面。山南为阳。
"万里禽兽皆遮罗":四方禽兽无处躲藏都被网罗。
# 遮罗:拦捕。这句是说,广阔的猎场里的禽兽都将被拦捕了来。
"镌功勒成告万世":为把英雄功业刻石扬名万世,
# 告万世:即告示后代于万世。,镌功勒成:写成文字,刻石纪功。镌,雕刻。勒,亦作雕刻解。
"凿石作鼓隳嵯峨":凿山石雕石鼓毁坏高山嵯峨。
# 嵯峨:山势高峻的样子。这里是指高山。这句是说,为了制作石鼓而开山凿石。,隳:毁坏。
"从臣才艺咸第一":随从之臣才艺都是世上第一,
# 咸第一:都是第一等的。,从臣:指随从周宣王的臣子。
"拣选撰刻留山阿":挑选优秀撰写刻石放在山坡。
# 山阿:泛指山陵。,撰刻:指撰写文字刻于石鼓之上。
"雨淋日灸野火燎":任凭长年雨打日晒野火焚烧,
# 日灸:日晒。
"鬼物守护烦撝呵":仗着鬼神守护石鼓永不湮没。
# 呵:喝叱。,撝:同“挥”。,烦:劳。
"公从何处得纸本":你从哪里得来这拓本的底稿,
# 纸本:指从石鼓上拓印下来的文字纸本。,公:张生,指张籍。
"毫发尽备无差讹":丝毫都很完备一点也无差错。
# 讹:错误。
"辞严义密读难晓":言辞严谨内容奥密难于理解,
# 辞严义密:指拓本的文字庄严,义理精密。
"字体不类隶与蝌":字体不像隶书蝌文自成一格。
# 蝌:蝌蚪文,周时所用文字,因其头大尾小,形似蝌蚪文。石鼓文的文字当为籀文,即大篆。,隶:隶书,古代的一种书写文字。,不类:不像。
"年深岂免有缺画":年代久远难免受损笔画残缺,
# 缺画:是说石鼓上的文字因年深日久,不可避免会有向导笔漏画的。
"快剑斫断生蛟鼍":仍像得剑斩断活生生的蛟鼍。
# 鼍:鼍龙,俗称猪婆龙,是鳄鱼的一种。这里的蛟鼍即蛟龙,因押韵,故改龙为鼍。,蛟:蛟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
"鸾翔凤翥众仙下":字迹有如鸾凤翔飞众仙飘逸,
# 鸾翔凤翥:以鸾凤飞举形容石鼓文字体势。翔,一作“翱”。
"珊瑚碧树交枝柯":笔画恰似珊瑚碧树枝柯交错。
# 交枝柯:枝桠交错。,珊瑚碧树:因珊瑚形状像树枝,故称珊瑚碧树。
"金绳铁索锁钮壮":苍劲钩连像金绳铁索穿锁钮,
# 锁钮:比喻石鼓文的的结体如锁钮般的钩连。,金绳铁索:比喻石鼓文的笔锋奇劲如金绳铁索一般。
"古鼎跃水龙腾梭":浑然又像织梭化龙九鼎沦没。
# 龙腾梭:《晋书·陶侃传》:“侃少时,渔于雷泽,网得一织梭,以挂于壁。有顷雷雨自化为龙而去。”这句是形容石鼓文字体的变化莫测。,古鼎跃水:相传禹铸九鼎,三代奉为国宝,周东迁,秦攻周取九鼎,一沉泗水,秦始皇使千人打捞,未出。传说是因为龙咬断了金绳铁索。
"陋儒编诗不收入":浅见儒士编纂诗经却不收入,
# 诗:指《诗经》。,陋儒:见识短浅的儒生,指当时采风编诗者。
"二雅褊迫无委蛇":大雅小雅内容狭窄并不壮阔。
# 委蛇:宽大从容的样子。,褊迫:局促。,二雅:指《诗经》的《大雅》和《小雅》。
"孔子西行不到秦":孔子周游未到秦地无知难怪,
# 秦:秦国,今陕西一带,即石鼓所在的地方。石鼓于唐初在天兴(今陕西宝鸡)三畦原出土。
"掎摭星宿遗羲娥":采诗不全像取星宿却漏羲娥。
# 娥:嫦娥,这里指月。,羲:羲和,为日驾车的人,这里代指日。,遗:丢了。,掎摭:采取。
"嗟余好古生苦晚":啊我虽好古却苦于生得太晚,
# 生苦晚:苦于出生太晚。,好古:爱好古代文化。
"对此涕泪双滂沱":对着石鼓文我哭得涕泪滂沱。
# 双滂沱:指眼泪和鼻涕一同流出。意即令人无限感伤而泪如雨下了。,此:指石鼓文。
"忆昔初蒙博士征":想当年我蒙召做国子监博士,
# 博士:官名。唐时有太学、国子诸博士,并为教授之官。,蒙:蒙受。
"其年始改称元和":那年正改纪元年号称着元和。
# 其年:那一年,即韩愈自江陵法曹参军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的元和元年(806)。
"故人从军在右辅":我的朋友在凤翔府任职从事,
# 从军在右辅:《三辅黄图》:“太初元年(前104)以渭城以西属右扶风,长安以东属京兆尹,长陵以北属左冯翊,以辅京师,谓之三辅。”右辅,即右扶风,为凤翔府。韩愈故人为凤翔节度府从事,所以说“从军在右辅”。,故人:不详。
"为我度量掘臼科":曾经为我设计挖掘石鼓坑窝。
# 臼科:坑穴,指安放石鼓的地方。,掘:挖。,度量:一作量度。
"濯冠沐浴告祭酒":我刷帽沐浴禀告国子监祭酒,
# 祭酒:官名。唐时为国子监的主管官。,浴:洗澡。这都是表示诚敬的意思。,沐:洗头。,濯冠:洗帽子。
"如此至宝存岂多":如此至宝文物世上能存几多。
# 至宝:极为贵重的宝物。,如此:像这样的。
"毡包席裹可立致":只要包毡裹席就能立即运到,
# 毡包席裹可立致:“毡包”二句:是说十只石鼓只要几匹骆驼运载就行了。
"十鼓只载数骆驼":十个石鼓运载只需几匹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进献太庙把它比作文物郜鼎,
# 郜鼎:郜国所造的鼎。郜国在今山东省成武县。,太庙:皇家的祠堂。,诸:是“之于”二字的合音,用意亦同。,荐:进献。
"光价岂止百倍过":那声价百倍于郜鼎岂是太过。
# 光价:光荣的声价。
"圣恩若许留太学":皇恩浩荡如果准许留在太学,
# 太学:指国子监。,圣恩:皇恩。
"诸生讲解得切磋":诸生就能钻研解说一起切蹉。
# 切磋:指对学问的钻研,这里是指对石鼓的钻研。,诸生:指在太学进修的学生。
"观经鸿都尚填咽":汉朝时鸿都门观经尚且拥塞,
# 填咽:阻塞,形容人多拥挤。,观经鸿都:汉灵帝光和元年(178),置鸿门学士。鸿都门为藏书的处所。又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奏请正定六经文字,并刻石碑,立于太学门外,即熹平石经。从此,每天前来观看和摹写的人很多,十分拥挤,阻塞街道。
"坐见举国来奔波":将会看见全国上下为此奔波。
# 坐见:即将看到。坐:即将。
"剜苔剔藓露节角":剜剔藓苔泥尘露出文字棱角,
# 节角:指石鼓文字笔画的棱角。,剔:剔除。,剜:刀挖。
"安置妥帖平不颇":把它放得平平稳稳不偏不颇。
# 不颇:不偏斜。,安置妥帖:安放妥当。
"大厦深檐与盖覆":高楼大厦深檐厚瓦把它覆盖,
# 覆:遮盖。,檐:屋檐。深檐,也是“大厦”的意思。
"经历久远期无佗":经历久远不受意外损坏伤挫。
# 期无佗:希望石鼓没有任何的损坏。无佗,同“无他”。
"中朝大官老于事":朝中的大官个个都老于世故,
# 老于事:实指老于世故,即办事拖沓、保守的意思。,中朝:即朝中,朝廷里。
"讵肯感激徒媕娿":他们空无主见岂肯感奋奔波。
# 娿:音阿。,媕:音庵。,徒:只。,感激:感动激发。,肯:岂肯。
"牧童敲火牛砺角":牧童在鼓上敲火牛用它磨角,
# 砺:磨擦。,敲火:指牧童无知,随便在石鼓上敲击时爆出火星,有损石鼓。
"谁复著手为摩挲":谁能再用手把这个宝物抚摸。
# 摩挲:常指对文物古玩的抚摩,表示爱惜的意思。,著手:同“着手”,即用手。
"日销月铄就埋没":长年累月风化销铄将被埋没,
# 就:趋向,归于。,铄:指金属熔化。,销:熔化金属。
"六年西顾空吟哦":六年来向西遥望我空叹吟哦。
# 空吟哦:空费心思的意思。,西顾:指西望石鼓所在地岐阳。岐阳即岐山南面,山在长安、洛阳西,故称“西顾”。,六年:即元和六年(811)。
"羲之俗书趁姿媚":王羲之书法时俗趁机显秀媚,
# 趁姿媚:追求柔媚的姿态。,俗书:沈德潜《唐诗别裁》:“隶书风俗通行,别于古篆,故云俗书,无贬右军意。”认为俗书是对古书而言,是时俗之俗,非俚俗之俗,不是贬意。但就韩愈对石鼓文字的无比推崇来看,王羲之的书法自然会被他认为是俗的了,实含贬意。,羲之:王羲之,东晋书法家。
"数纸尚可博白鹅":书写数张还可换回一群白鹅。
# 博白鹅:换白鹅。据《晋书·王羲之传》载,他很喜欢鹅,曾用“数纸”自己所写的《道德经》去换取山阴道士的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继周之后八代争战已经结束,
# 八代:所指不明,泛指秦汉之后诸朝。一说是秦、汉、魏、晋、元魏、齐、周、隋:又说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无人收拾理则那":至今无人收拾整理又可奈何。
# 则那:又奈何。,收拾:指把散乱的会物收集起来。这里是指把石鼓收集起来加以保存的意思。
"方今太平日无事":如今正是天下太平国泰民安,
"柄任儒术崇丘轲":皇上重视儒术推崇孔丘孟轲。
# 崇丘轲:尊崇孔丘、孟轲。,柄任儒术:即重用儒学之士的意思。柄:权柄。任:用。
"安能以此尚论列":怎么才能把此事向皇帝建议,
# 论列:议论,建议。
"愿借辩口如悬河":愿借善辩之人发挥口若悬河。
# 悬河:比喻有辩才,即善于辞令。《晋书·郭象传》:“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石鼓之歌止于此":石鼓歌写到这里就算结束吧,
# 止于此:到此为止。
"呜呼吾意其蹉跎":哎呀我的意愿大概会是白说。
# 蹉跎:本指岁月虚度,这里作失意解,即白费了心思。与前文的“空吟哦”意同,且相照应。,其:将。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也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诗中描绘了石鼓的历史渊源、文字特征与文物价值,追叙其发现过程及诗人建议留置太学的主张,展现了对古代文物的珍视之情;同时通过批判“陋儒”的迂腐、朝中重臣的昏聩,表达了对文物遭际的痛惜,以及对重振文化、尊崇贤才的政治理想的呼唤。全诗融历史想象、现实批判与艺术审美于一体,在咏物中寄寓情怀,于叙事中彰显风骨。
2. 写作手法
比喻:“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四句,构建密集的视觉意象:将石鼓文的线条比作鸾凤飞舞、珊瑚交错,笔力喻为金绳铁索,笔势想象为鼎跃龙梭。这种“以形写神”的手法,将抽象的书迹转化为动态的视觉奇观,既展现石鼓文“辞严义密”的古朴之美,又通过浪漫想象激发读者的审美共鸣,展现出韩愈作为士大夫对文化的热爱之情。用典:“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化用王羲之写《道德经》换取山阴道士群鹅的典故。诗人表面以“俗书”称王羲之书法,实则以反语形成强烈对比:王羲之的近世书迹因姿态流美而得世人追捧,甚至可换白鹅,反观年代久远、价值卓绝的石鼓文却遭冷落,无人问津。这一用典通过“时俗书迹受宠”与“上古文物蒙尘”的尖锐对照,辛辣批判了时人重流俗轻经典、重形式轻内涵的价值取向,既暗含对石鼓文命运的痛惜,更直指当局对文化遗产的漠视与麻木。
3. 分段赏析
在韩愈挥毫写下《石鼓歌》之前,石鼓作为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虽历经千年风雨却始终寂寂无闻。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仅以“陈仓石鼓又已讹”一句匆匆带过,韦应物虽作《石鼓歌》,却因诗中缺乏对文物的炽热情怀,文字亦少跌宕波澜,在其诗集中难免沦为平淡之作。值得注意的是,韦诗“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的论断,如同一粒石子投入历史长河,激起了关于石鼓年代的千年论争—自唐至清,学者们围绕石鼓究竟属西周宣王、成王,抑或秦襄公时代各执一词,直至近代马衡、郭沫若等考定其为秦刻,这场聚讼才渐趋平息。而韩愈的《石鼓歌》犹如一声惊雷,划破文坛的沉寂,不仅以雄健笔触勾勒出石鼓的文化光芒,更以诗人的热忱为其注入永恒的生命力。即便千年后的今日,十面石鼓虽字迹漫漶,却依然以“国之重宝”之姿陈列于故宫博物院,这其中固然有历代金石学家的努力,却也离不开韩愈当年振臂一呼的先声之力。诗的开篇四句“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以质朴如对话的语言揭开序幕。三个“石鼓”字叠现,看似重复,实则暗合韩愈“以文为诗”的革新精神——这种打破诗歌避讳重字的传统手法,恰是古文“文以载道”理念的自然延伸。一个“劝”字尤为精妙,既点明创作的缘起,又暗藏文人相重的雅意,更以“才薄”的自谦之辞,反托出石鼓文奥古难驯的特质。正如李商隐在《韩碑》中所言“金石刻画臣能为”,韩愈素以古文雄奇、碑志精绝著称,却在此诗中自承“才薄”,足见石鼓文的深奥已超越寻常文字训诂,成为需要以敬畏之心对待的文化秘境。从“周纲陵迟四海沸”至“鬼物守护烦撝呵”的段落,堪称诗人历史想象的巅峰之作。前十句以如椽大笔描绘周宣王中兴的宏大场景:“周纲陵迟”的衰颓与“宣王愤起”的雄强形成张力,“搜于岐阳”的狩猎与“刻石表功”的盛典相互辉映,“万里”“万世”的时空跨度更赋予画面史诗般的厚重感。韩愈之所以沿用韦应物的“宣王说”,并非简单因袭,而是深植于唐代中期的政治语境—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如毒瘤附骨,宦官专权如阴霾蔽日,宪宗李纯即位后,以雷霆手段平定刘辟、李锜叛乱,重现“元和中兴”的曙光。这种历史的相似性,使韩愈在歌颂宣王时,不自觉地投射了对现实政治的期待。正如他在《元和圣德诗》中盛赞宪宗“贤圣亦乘运,讴歌良在斯”,此处对宣王“鸾翔凤翥”的想象,实则是对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写照。“雨淋日炙野火燎”两句,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石鼓的千年沧桑,七个字中熔铸了战乱、灾异、人为破坏的多重劫难,而“鬼物守护”的神异想象,既暗合唐代崇信祥瑞的社会心理,又以浪漫主义笔法赋予石鼓超越物理存在的文化神性,为后文详述其书法之美埋下伏笔。对石鼓文的具体描写,是全诗的美学高潮。“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四句,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描写书法艺术的经典段落。韩愈以“鸾凤”“珊瑚”“金绳铁索”“古鼎龙梭”等密集的意象,构建起多维的审美空间:线条的流动如仙禽飞舞,点画的交错如珊瑚丛生,笔力的遒劲如金绳铁索,笔势的灵动如鼎跃龙梭。这种将抽象书迹转化为具象画面的手法,既源于诗人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如百鸟和鸣、万舞蹁跹),更得益于其超凡的艺术想象力。正如清人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所言:“韩公于文法中开一奇境,实以古文之奇气,发为诗歌之奇笔。”而“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的议论,看似苛责孔子与《诗经》,实则是文学夸张的精妙运用。宋洪迈《容斋随笔》曾质疑此说,但细味诗中“读难晓”“得切磋”之句,可知韩愈并非真的否定经典,而是以“爱之深则责之切”的悖论式表达,突显石鼓文“与日月争光”的独特价值。这种“以反语出正意”的笔法,恰是韩文“奇崛雄肆”风格的体现。诗的最后一段,由历史回溯转入现实感慨,如同一曲从黄钟大吕转向变徵之音的乐章。“嗟予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的慨叹,既是对自身生不逢时的怅惘,更是对文化传承危机的忧思。身为国子博士,韩愈以“正雅乐、明典章”为己任,曾亲至石鼓出土地黄陂(今陕西凤翔)考察,“泥封苔蚀细摩挲”(苏轼诗),并计划将石鼓移置太学。然而,当他“荐之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的呼吁石沉大海,当目睹“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着手为摩挲”(苏轼《石鼓歌》)的凄凉景象,诗人的悲愤化作对官僚集团的尖锐批判:“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一个“老”字,道尽官场的圆滑世故,与前文言及宣王“愤起”形成尖锐对比。为强化批判力度,韩愈连用两典:蔡邕正定六经刻石,观者如堵,彰显文字传承的国家礼遇;王羲之写经换鹅,成就文人雅事,凸显艺术价值的社会认同。而石鼓作为比汉隶、晋楷更早的文字瑰宝,却遭冷落,两相对照之下,当局的昏聩与时代的荒诞昭然若揭。通观全诗,韩愈以其独有的“文气”驾驭长篇歌行,一韵到底的形式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涌直下而不失波澜起伏。诗中“沸”“愤”“大”“骋”等响字的运用,“矣”“哉”“乎”等虚词的穿插,形成“金戈铁马,声韵铿锵”的节奏效果,恰如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所言:“驱驾气势,若掀雷走电,撑决于天地之垠。”这种将古文的雄健气势与诗歌的抒情特质熔于一炉的创作,不仅开创了“以文为诗”的新境界,更使《石鼓歌》超越一般的咏物诗,成为一曲叩击历史、质问现实的文化宣言。从唐至今,它如同一位永不疲倦的文化使者,向世人诉说着文明传承的艰辛与荣耀,也让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的担当精神,在金石光影中代代相传。
4. 作品点评
《石鼓歌》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全诗以石鼓为核心,从追溯其起源到阐述文物价值,始终紧扣“呼吁朝廷重视保护”的创作主旨。开篇四句以自谦之笔总领全篇,直言“无李杜之才,不敢作歌”,实则以退为进,暗藏对石鼓文化价值的郑重态度。“周纲”十二句回溯石鼓渊源,以“周纲陵迟”为起点,极言其历史久远,勾勒出石鼓历经沧桑的古朴气象;“公从”十句聚焦石鼓文字,细致描摹其书体特征与文献价值,以“鸾翔凤翥”等比喻渲染书法之妙,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古物的珍视。“陋儒”六句针对《诗经》未收石鼓文展开议论,以“孔子粗心”之论质疑旧说,实则批判固守成规的迂腐观念。“忆昔”十八句详述石鼓的发现过程,及诗人建议将其“留置太学”的主张,叙事中洋溢着保护文物的拳拳热忱;“中朝”十句转向现实,以“当局不纳”与“文物废置”的对比,慨叹当权者对文化遗产的漠视,痛惜之情溢于言表。篇末六句以“尊崇儒学”为愿景,呼吁将石鼓移置太学,为古物传承发出振聋发聩的疾呼。全诗结构严整,以“珍视文物”为主线贯穿始终,既通过“周纲”“孔圣”等历史维度赋予石鼓文化厚重感,又以“陋儒”“重臣”为对照,辛辣讽刺忽视文化传承的时弊。其音韵铿锵、辞采丰赡,尤以多重比喻(如“珊瑚碧树”“金绳铁索”)铺陈石鼓文字之美,兼具艺术感染力与现实批判性。
# 韩诗至《石鼓歌》而才情纵恣已极。
明末清初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退之《石鼓诗》体,子美《八分歌》也。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 胡基仲尝言:“韩退之《石鼓诗》云:‘羲之俗书趁姿媚。’狂肆甚矣。”予对曰:“此诗至云:‘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其言羲之‘俗书’,未为可骇也。”基仲为之绝倒。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 韩愈之妙,在用叠句。如“黄帘绿幕朱户间”,是一句能叠三物。如“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是两句叠六物。惟其叠多,故事实而语健。又诸诗《石鼓歌》最工,而叠语亦多。如“雨淋日炙野火烧”,“鸾翔凤翥众仙下”,“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韵韵皆叠。每句之中,少者两物,多者三物乃至四物,几乎是一律。惟其叠语,故句健,是以为好诗也。韩诗无非《雅》也,然则有时乎近《风》。
宋吴沆《环溪诗话》
# 退之诗,惟《虢园二十一咏》为最工,语不过二十字,而意思含蓄过于数千百言者。至为《石鼓歌》,极其致思,凡累数百言,曾不得鼓之仿佛。岂其注意造作,求以过人与?夫不假琢磨,得之自然者,遂有间邪?由是观之,凡人为文,言约而事该,文省而旨远者为佳。
宋王正德《余师录》
# 《石鼓歌》、《双鸟诗》尤怪特。
宋黄震《黄氏日钞》
# 退之《石鼓歌》颇工于形似之语。韦苏州,苏眉山皆有作,不及也。
明蒋之翘《辑注唐韩昌黎集》
# 可谓极力摹写(“快剑斫断”五句下)。诗之珠翠斑驳,正如石鼓。石鼓得此诗而不磨,诗亦并石鼓而不朽矣。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
# 《石鼓歌》全以文法为诗,大乖风雅。唐音云亡,宋响渐逗,斯不能无归狱焉者。陋儒哓哓颂韩诗,亦震于其名耳。
明末清初毛先舒《诗辩坻》
# 作歌起(首二句下)。起四句似杜。退之有此段意思,故尔详述,然亦繁而不厌(“经历久远”句下)。作歌收,叹意不遂(末句下)。大约以苍劲胜,力量自有余。然气一直下,微嫌乏藻润转折之妙。
清朱彝尊《批韩诗》
# 二句结上生下,有神力(“嗟余好古”二句下)。
清何焯《批韩诗》
# 文章只一句点过,专论字体,得之(“辞严义密”句下)。横插此二句,势不直(“年深岂免”二句下)。此刘彦和所谓“夸饰”。然在此题诗,反成病累(“陋儒编诗”四句下)。元人缘公此诗,乃置石鼓于太学。然公之在唐尝为祭酒,竟不暇自实斯言,何独切责于中朝大官哉(“圣恩若许”句下)。对籀文言之,乃俗书耳。《尘史》之云,愚且妄矣(“羲之俗书”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谦退处自占地步(“才薄将奈”句下)。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笔墨闲录》云:“退之《石鼓歌》全学子美《李潮八分小篆歌》。”此论非是。杜此歌尚有败笔,韩《石鼓》诗雄奇怪伟,不啻倍蓰过之,岂可谓后人不及前人也!后子瞻作《凤翔八观》诗,中《石鼓》一篇,别与出奇,乃是韩公勍敌。
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
# “陋儒”指当时采风者,言《二雅》不载,孔子无从采取也,焉有不满孔子意(“陋儒编诗”四句下)?隶书风俗通行,别于古篆,故云“俗书”,无贬右军意(“羲之俗书”二句下)。于今石鼓永留太学,昌黎诗为之先声也。典重和平,与题相称。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才说到张生所持纸本(“公从何处”句下)。警句(“鸾翔凤翥”二句下)。追叙。见公好古心切(“对此涕泪”句下)。此乃作歌本旨(“安能以此”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人当读李、杜诗后,忽得昌黎《石鼓》等诗读之,如游深山大泽、奔雷急电后,忽入万间广厦,商彝周鼎,罗列左右,稍稍憩息亍其中,觉耳目心思;又别作宽广名贵之状,迥非人世所有,大快人意。
清延君寿《老生常谈》
# 第二字平,提起通篇之势,声调大振(“周纲陵迟”句下)。
清李锳《诗法简易录》
# 韩昌黎《石鼓歌》,阮亭尝云:“杜《李潮八分歌》,不及韩、苏《石鼓歌》壮伟可喜。”余谓少陵此诗不及二百字,而往复顿挫,一出一入,竟只烟波老境,岂他人所场到!(方东)树按:往时海峰先生言:“东坡《石鼓》诗如不能胜韩,必不作。”今观之,但奇恣使才为佳耳,胜韩,未也,以校杜《八分歌》,则益为冗长。阮亭乃谓杜不及之,岂知言乎?若钱牧斋《西岳华山庙碑诗》,则益为扶墙扪壁,不可耐矣。
清姚范《援鹑堂笔记》
# 盘空硬语,须有精思结撰,若徒挦摭奇字,诘曲其同,务为不可读,以骇人耳目,此非真警策也。……其实《石鼓歌》等杰作,何尝有一语奥涩,而磊落豪横,自然挫笼万有。又如《喜雪献裴尚书》、《咏月和崔舍人》以及《叉鱼》、《咏雪》等诗,更复措思极细,遣词极工,虽工于试帖者,亦逊其稳丽。此则大才无所不办,并以见诗之工,固在此不在彼也。
清赵翼《瓯北诗话》
# 典重瑰奇,良足铸之金而磨之石。后半旁皇珍惜,更见怀古情深。
清弘历《唐宋诗醇》
# 诗与题称乃佳。如《石鼓歌》三篇,韩、苏为合作,韦左司殊未尽致。
清乔亿《剑溪说诗》
# 渔洋论诗,以格调撑架为主,所以独喜昌黎《石鼓歌》也。《石鼓歌》固卓然大篇,然较之此歌(按指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则杜有停畜抽放,而韩稍直下矣。但谓昌黎《石鼓歌》学杜,则亦不然,韩此篇又自有妙处。苏诗此歌(按指苏轼《石鼓歌》)魄力雄大,不让韩公。然至描写止面处,以“古器”“众星”“缺月”“嘉禾”错列于后,以“郁律蚊蛇”“指肚”“钳口”浑举于前,尤较韩为斟酌动宕矣。时韩则“快剑斫蛟”一连五句,撑空而出,其气魄横绝万古,固非苏所能及。方信铺张实阽,非易事也。(东坡)《安州老人食蜜歌》结四句云:“因君寄与双龙饼,镜空一照双龙影。三吴六月水如汤,老人心似双龙井。”亦若韩《石鼓歌》起四句句法,此可见起结一样音节也。然又各有抽放平仄之不同。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
# 《石鼓歌》:须此“文”字平声撑空而起,所以三句“石”字皆仄(首句下)。此句五六上去互扭,是篇中小作推宕(“字体不类”句下)。此句末字用子声峙起,此是中间顿宕,全以撑拄为能(“孔子西行”句下)。此句乃双层之句,在韩公最为宛转矣。所以下句仅换第五字,亦与篇中诸句之换仄者不同(“牧童敲火”句下)。平声正调,长篇一韵到底之正式(末句下)。
清翁方纲《七言诗平仄举隅》
# “收拾”二字,合上讲解切磋义俱在其中。韩公之愿力,深且切矣。
清王士禛《古诗选批》
# 拗律句(“辞严义密”句下)。拗律句(“鸾翔凤翥”句下)。律句(“孔子西行”句下)。律句(“忆昔初蒙”句下)。律句少拗(“大厦深檐”句下)。拗律句(“日销月铄”句下)。拗律句(“石鼓之歌”句)。
清赵执信《声调谱》
# 《石鼓歌》,退之一副笔墨,东坡一副笔墨,古之名大家,必自具面目如此。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诗文以瑰怪玮丽为奇,然非粗犷伧俗,客气矜张,饾饤句字,而气骨轻浮者,可貌袭也。……又如韩、苏《石鼓》,自然奇伟,而吴渊颖《观秦承相斯峄山刻石墨本碑》则为有意搜用字料,而伧俗饾饤,气骨轻浮。至钱牧翁《西岳华山碑》,益为无取。东坡《石鼓》,飞动奇纵,有不可一世之概,故自佳,然似有意使才,又贪使事,不及韩气体肃穆沉重。海峰谓苏胜韩,非笃论也。以余较之,坡《石鼓》不如韩,韩《石鼓》又不如杜《李潮八分小篆歌》文法纵横,高古奇妙。要之,此三诗更古今天壤,如华岳三峰矣。至义山《韩碑》,前辈谓足匹韩,愚谓此诗虽句法雄杰,而气窒势平,所以然者,韩深于古文,义山仅以骈俪体作用之,但加梢炼琢造,句法老成已耳。一段来历,一段写字,一段叙初年己事,抵一篇传记。夹叙夹议,容易解,但其字句老炼,不易及耳。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石洲诗话》谓东坡《石鼓》不如昌黎。愚按:昌黎作于强盛之年,东坡作《石鼓》时,年仅逾冠,何可较景?七古押平韵到底者,单句末一字不宜用平声。若长篇气机与音节拍凑处,偶见一二,尚无妨碍,如杜《冬狩行》“东西南北西里间”、“况今摄行大将权”,韩《石鼓歌》“孔子西行不到秦”、“忆昔初蒙博士征”之类是也。
清施山《望云诗话》
# 大开大阖,段落章法井然,是一篇绝妙文字。
清范大士《历代诗法》
# 自“周纲陵迟”以下十二句,叙周宣搜狩镌功勒石。自“火从何处”以下十四句,叙拓本之精、文字之古。自“嗟余好古”以下二十句,议请移鼓于太学。自“中朝大官”至末十六句,慨移鼓之议不遽施行,恐其无人收拾。
清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
# 刘、姚渚公皆谓苏《石鼓》胜于韩愈意。苏诚奇恣,然纯以议论行之,尚是少年有意为文之态,气体风骨,未及此诗之雄劲也。
清曾国藩《十八家诗钞》
# 三溪曰:《石鼓歌》,昌黎集中第一篇杰作,虽有继者,不得出其右,要俾昌黎擅场耳。
近代吴学濂《增评韩苏诗钞》
# 国初以来诸公为七言古者,多模此篇。其实此殊无甚深意,非韩诗之至者,持取其体势宏敞,音韵铿訇耳。
近代程学恂《韩诗臆说》
# 如许长篇,不明章法,妙处殊难领会。全诗应分四段。首段叙石鼓来历,次段写石鼓正面,三段从空中著笔作波澜,四段以感慨结。妙处全在三段凌空议论,无此即嫌平直。古诗章法通古文,观此益信。“快剑斫断生蛟鼍”以下五句,雄浑光怪,句奇语重,镇得住纸,此之谓大手笔。
近代汪佑南《山泾草堂诗话》
# 吴(北江)曰:挺接(“少陵无人”句下)。以上虚冒点题(“才薄将奈”句下)。跌下句(“周纲陵迟”句下)。以上叙作鼓源始(“鬼物守护”句下)。以上赞叹纸本(“掎摭星宿”句下)。收句幽咽苍凉不尽。句奇语重,能字字顿挫出筋节,最是此篇胜处。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唐·张建封《竞渡歌》
下一篇:唐·李白《赠裴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