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绿
tóu
·
·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1
tàn
piāo
líng
duō
huì
shǎo
kān
jīng
yòu
zhēng
tiān
rén
yǒu
xìn
tóng
shì
nán
píng
zhàn
qiū
chū
guì
huā
sàn
cǎi
xiàng
jiǔ
yín
hàn
shēng
fèng
jià
cuī
yún
hóng
wéi
juǎn
yuè
líng
líng
shuǐ
huì
shuāng
xīng
zhù
lěng
lín
fēng
xiū
zhī
shēn
nián
chéng
fēi
guāng
qiǎn
qīng
tóng
kuǎn
dān
què
qiáo
píng
kàn
rén
jiān
zhēng
qiú
xīn
qiǎo
fēn
fēn
bàn
huān
yíng
dēng
shí
cǎi
wèi
zhěng
bài
yuè
chù
zhū
wǎng
xiān
chéng
shuí
niàn
jiān
zhōu
xiāo
tiáo
guān
shè
zhú
yáo
qiū
shàn
zuò
zhōng
tíng
xiào
jīn
chāi
hèn
mǎn
péng
yíng
gāo
zhěn
tóng
tīng
shì
tiān
míng

译文

感叹人生如浮萍般漂泊。聚少离多的现实令人心惊。又怎能、像天上的双星般信守约定,不像这浮世情缘难以依托。时逢初秋、桂花散落着光彩,夜深时分、银河静静无声。凤车催赶着云彩,红色帷幔卷动月色,清泠的银河水畔,双星终于相会。织机已冷,织女临风停织,深深倾诉着隔年的忠诚。星光浅淡,仙童(青童)温柔传话,丹鹊桥已搭平等待相会。看人间女子,纷纷争着乞巧求智,女伴们欢天喜地迎接节日。避灯准备时、彩丝尚未整理,拜月之处、蛛网已先结成。谁会想到在监州,萧条的官舍中,我摇着秋扇独坐庭院,烛影摇晃。苦笑这个七夕、连金钗都无处寄托,遗恨充满天地。斜倚高枕,听着梧桐叶上的雨声,暗示彻夜无眠的孤寂。

逐句剖析

"叹飘零":感叹人生如浮萍般漂泊。

"离多会少堪惊":聚少离多的现实令人心惊。

"又争如、":又怎能、

# 争如:怎如。

"天人有信":像天上的双星般信守约定,

# 天人有信:牛郎、织女一年一会,恪守信用。

"不同浮世难凭":不像这浮世情缘难以依托。

# 浮世难凭:尘世凡俗浮躁之人难以信赖。

"占秋初、":时逢初秋、

# 占秋初:七夕正值秋初。

"桂花散采":桂花散落着光彩,

# 桂花散采:桂花,此处借指月光。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散采,形容月华普照。

"向夜久、":夜深时分、

# 夜久:夜深。

"银汉无声":银河静静无声。

# 银汉:银河。

"凤驾催云":凤车催赶着云彩,

"红帷卷月":红色帷幔卷动月色,

# 红帷:红色的帷帐。

"泠泠一水会双星":清泠的银河水畔,双星终于相会。

# 双星:织女星与牛郎星。,一水:指银河。,泠泠:形容水声清越。

"素杼冷":织机已冷,

# 杼:指织女所用的织布机杼。

"临风休织":织女临风停织,

"深诉隔年诚":深深倾诉着隔年的忠诚。

"飞光浅":星光浅淡,

"青童语款":仙童(青童)温柔传话,

"丹鹊桥平":丹鹊桥已搭平等待相会。

"看人间、":看人间女子,

"争求新巧":纷纷争着乞巧求智,

"纷纷女伴欢迎":女伴们欢天喜地迎接节日。

"避灯时、":避灯准备时、

"彩丝未整":彩丝尚未整理,

"拜月处、":拜月之处、

"蛛网先成":蛛网已先结成。

"谁念监州":谁会想到在监州,

# 监州:官名,通判的别称。监:一作临。

"萧条官舍":萧条的官舍中,

# 萧条:寂寞、冷落、清。

"烛摇秋扇坐中庭":我摇着秋扇独坐庭院,烛影摇晃。

"笑此夕、":苦笑这个七夕、

"金钗无据":连金钗都无处寄托,

"遗恨满蓬瀛":遗恨充满天地。

# 蓬瀛:即蓬莱与瀛洲。

"欹高枕":斜倚高枕,

# 欹:倾斜。

"梧桐听雨":听着梧桐叶上的雨声,

"如是天明":暗示彻夜无眠的孤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绿头鸭·七夕》乃南宋辛弃疾所著的一首词作。全词以“离多会少”的慨叹为情感主线,巧妙融合人间与天上的景象展开铺陈。开篇以天人对照的笔法横空切入,气势非凡,为全篇奠定基调。随后细致勾勒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幽美情境,笔触灵动。继而分别刻画织女与牛郎的情态,既坐实了“天人有信”的意旨,又顺势引出下片对人间离合悲欢的叙写。下阕先从七夕乞巧的民俗写起,再转而描绘词人彼时(任通判期间)的孤寂生活。结尾宕开一笔,以李杨爱情悲剧收束,进一步深化“叹飘零”的情感内蕴,为词作赋予更为深广的社会意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七夕词创作于辛弃疾任职建康监州期间,借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抒发自身的身世感慨与宦海羁旅的愁绪。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节序词。词作以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传说为切入点,将身世之慨、宦海之愁融入七夕的传统意象,在浪漫传说与现实孤寂的交织中,抒发了词人对“离多会少”的人生感慨,以及身处仕途却难掩的飘零之叹。

2. 写作手法

融情于景:“占秋初、桂花散采,向夜久、银汉无声。凤驾催云,红帷卷月,泠泠一水会双星”中的“桂花散采”“银汉无声”“凤驾催云”等秋夜景物描写,营造出牛郎织女相会的浪漫氛围,以景衬情;下阕“烛摇秋扇”“梧桐听雨”等萧瑟之景,与词人孤寂的宦游心境相互映照,实现融情于景。直抒胸臆:“又争如”以反问语气直接抒发对“天人有信”的向往,将天上双星“隔年相会”的坚守与人间“浮世难凭”的聚散无常形成对比,情感倾向鲜明。铺垫:“叹飘零”三字,既为下阕描绘监州生涯的孤寂埋下伏笔,又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温情场景营造情感铺垫。对比:“叹飘零。离多会少堪惊。又争如、天人有信”写人间离别与天人之信的对比,“天人有信”则以“天”与“人”的信用作比,暗指自然界或神话中的规律与“信守约定”,反衬人间离别的不可捉摸。

3. 分段赏析

上片围绕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神话展开铺陈。“叹飘零”四句以天人对照切入:前两句直写人间境况,言及仕途辗转、宦游漂泊,七夕佳节却难与家人团聚,“离多会少”的无奈跃然纸上。“叹飘零”三字既为下阕描绘监州生涯的孤寂埋下伏笔,又反衬出牛郎织女爱情的珍贵。后两句转写天界,以“又怎如”领起,直言“天人有信”的可靠,叹息“浮世难凭”的无常,直抒胸臆的笔法如破空之音,为全词奠定情感基调。“占秋初”二句以对句形式勾勒七夕景致,桂花散彩、银汉无声的静谧夜色,恰为双星相会烘托出幽美意境。“凤驾”六句聚焦织女形象:前三句写其赴会时的飘逸之态,后三句则绘相会场景,“深诉隔年诚”五字将织女深藏的深情和盘托出。“飞光浅”三句转写牛郎,“款语”一词精准描摹出双星隔年重逢时的亲昵之态,这九句既坐实“天人有信”的题旨,又自然过渡到下片对人间离合的叙写。下片笔锋转向人世的聚散悲欢。“看人间”四句铺陈乞巧民俗:前两句写女子借七夕“争求新巧”的热闹场景,后两句以“拜月”“彩丝”等细节进一步渲染节日氛围。看似与“离多会少”的主线若即若离,实则以人间欢腾反衬后文的孤寂,行文更显曲折。“谁念”三句聚焦词人处境,“萧条官舍”“烛摇秋扇”的清冷画面,与“飘零”之叹形成呼应。“笑此夕”五句化用李杨典故,借长生殿密誓与马嵬坡悲剧的对照,言明即便帝王之恋亦难抵命运无常,“遗恨满蓬瀛”的喟叹,将个人身世之感拓展至对世事沧桑的哲思,为词作注入深广的社会内涵,用典贴切而意蕴丰厚。

4. 作品点评

全词行文巧妙,从虚幻的想象起笔,逐渐过渡到真实的场景刻画,在虚实交织中,营造出强烈的对比效果。词人灵活运用铺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将它们自然融合,浑然天成。笔触轻盈灵动,却又意境深远,字里行间渗透着浓郁的情感。词人将内心的情感融入到景色描绘之中,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澜。整首词散发着悲凉感慨之气,情感深沉而浓郁,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菩萨蛮·稼轩日向儿童说》

下一篇:宋·辛弃疾《最高楼·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