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píng
yuè
·
·
huí
shā
qiǎn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2
huí
shā
qiǎn
hóng
xìng
dōu
kāi
biàn
chì
zhī
chūn
shuǐ
nuǎn
yóu
bàng
chuí
yáng
chūn
àn
piàn
fān
qiān
qīng
chuán
xíng
rén
xiǎng
jiàn
mián
shuí
xiān
shēng
gāo
háng
bái
qīng
tiān

译文

溪水迂回,沙滩浅平。沿岸红杏已全部绽放。鸂鶒鸟似乎不知春水已暖。仍在垂杨拂岸的春日江边徘徊。一片孤帆载着轻舟驶向千里之外,想必旅人正斜倚船中安然入眠。谁能像先生这样高蹈超脱,恰似一行白鹭直上青天,自由翱翔。

逐句剖析

"溪回沙浅":溪水迂回,沙滩浅平。

"红杏都开遍":沿岸红杏已全部绽放。

"鸂鶒不知春水暖":鸂鶒鸟似乎不知春水已暖。

"犹傍垂杨春岸":仍在垂杨拂岸的春日江边徘徊。

"片帆千里轻船":一片孤帆载着轻舟驶向千里之外,

"行人想见敧眠":想必旅人正斜倚船中安然入眠。

"谁似先生高举":谁能像先生这样高蹈超脱,

"一行白鹭青天":恰似一行白鹭直上青天,自由翱翔。

# 一行白鹭青天:唐·杜甫《绝句四首·其三》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平乐·书王德由主簿扇》是南宋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词牌名清平乐。上阕写溪水迂回、红杏盛开,鸂鶒傍岸,以水鸟“不知春暖”反衬春之盎然;下阕绘片帆轻舟远行,旅人斜眠,结句以“白鹭青天”喻“先生高举”,化用杜甫诗意,凸显超脱世俗的志向。全词融自然之景与高洁情怀于一体,意象清丽,借“轻船”“白鹭”等物象,在静谧春景中寄寓对自由高蹈境界的向往,语言凝练,意境悠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写春日溪边即景,动静相生。“溪回沙浅。红杏都开遍。”开篇写景,奠定基调:首句以“溪回沙浅”描绘溪水迂回、沙滩平缓的春日地貌,笔触简练;次句“红杏都开遍”以“都”字强调花开之盛,红杏的明艳色彩与溪水的清浅形成视觉对比,瞬间铺展出生机盎然的春景图。首句四字短句对仗工整,“回”“浅”“开遍”等词动态感强,暗含春风拂动、花开满岸的时序流转。“鸂鶒不知春水暖。犹傍垂杨春岸。”中“鸂鶒”本是感知春水温煦的水鸟,却以“不知”写其仍傍垂杨岸边徘徊,看似迟钝,实则以鸟的“未觉”反衬春水之暖已悄然浸润万物,构思精巧;“犹傍”二字赋予鸟以依恋春岸的情态,增添画面的灵动感。诗中垂杨、春岸与前文红杏呼应,形成“花—柳—水—鸟”的立体春景,静谧中见生机。下片写作者舟行联想与情志寄托。“片帆千里轻船。行人想见敧眠。”上阕聚焦近景,此句以“片帆千里”突转远景,描写了一幅轻舟扬帆、驶向千里的画面;“轻船”之“轻”既写舟行之迅捷,也衬旅人心态之悠然。“想见”二字由实入虚,设想“行人”斜躺(敧眠)舟中的闲适姿态,实则是词人自身对超然物外生活的向往,将主观情志融入客观景象。“谁似先生高举,一行白鹭青天。”化用杜甫“一行白鹭上青天”诗意,以“谁似”设问,将“先生”(词人自指或理想中的隐士)与“白鹭青天”并置,“高举”既写白鹭振翅高飞之态,又喻人格的超脱高洁。该句以白鹭翱翔青天的意象收束全篇,既回应上阕春景的自然之美,又通过“谁似”的反问强化孤高志趣,将赏春之情升华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卜算子 其三 为人赋荷花》

下一篇:宋·辛弃疾《最高楼·花好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