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guǐ
yáo
·
·
wèn
nián
shān
lái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2
wèn
nián
shān
lái
西
fēng
luò
kàn
jūn
shì
huáng
shàng
zhí
zuò
tài
chū
míng
shàng
suàn
zhǐ
yǒu
hóng
chén
dào
jīn
yóu
bēi
shuí
?
xiào
zuì
jūn
cuī
wéi
wèi
shān
niǎo
bēi
zuó
lóng
qiū
fēng
mén
qián
shí
làng
xiān
gēng
shān
guǐ
chuī
dēng
xiào
jīng
dǎo
shì
jiān
ér
yuē
chù
hái
wèn
qīng
yóu
zhàng
gōng
liáng
shén
jiāo
xīn
,
dài
wàn
xié
jūn
biān
chī
luán
fèng
sòng
yuǎn
yóu
yán
yǒu
shí
huàng
guài
shèn
sāo
jiǔ
míng
yuē
shān
guǐ
”,
”,
yīn
ér
gǎi
jīn
míng

译文

问哪一年、这个怪石飞来这里?西风落日中的怪石不作回答。谓怪石似羲皇上人,就以“太初”称之。怪石地处僻远,大概只有、红尘不到,所以拙朴风貌,古今不变。醉中不知谁举起一杯?举杯笑着呼叫怪石,怪石还没起来,山鸟却把酒杯踩倒飞去。要记住:昨夜风雨之中,巨石忽然起舞。四更天的时候吹灭灯光大声呼啸,把人们都吓坏了。恍惚间,听到巨石山鬼对我说:整天拄杖游览也是够辛苦了。我们精神相通心意相投,期待与君共游天地,共同乘上鸾鸟和凤凰驾的车,吟诵着《远游》赋去旅行吧。雨岩有一巨大的石头,形状非常怪异,我借用楚辞中《离骚》,《九歌》的意思,为它取名“山鬼”,并写词《摸鱼儿》,调名改为现名《山鬼谣》。

逐句剖析

"问何年、":问哪一年、

# 问何年:“问何年”两句:问怪石何年飞来?西风落日中的怪石默然不答。

"此山来此":这个怪石飞来这里?

"西风落日无语":西风落日中的怪石不作回答。

"看君似是羲皇上":谓怪石似羲皇上人,

# 看君似是羲皇上:“看君”两句:谓怪石似羲皇上人,就以“太初”称之。羲皇上,即羲皇上人,伏羲氏以前的人。陶渊明曾自称羲皇上人。此言怪石来历久远,纯朴天然。君,指怪石。羲皇上:即羲皇上人,伏羲氏以前的人。陶渊明曾自称羲皇上人。

"直作太初名汝":就以“太初”称之。

# 名汝:以此称你。

"溪上路":怪石地处僻远,

# 溪上路:溪上”两句:怪石地处僻远,红尘不到,所以拙朴风貌,古今不变。

"算只有、":大概只有、

"红尘不到今犹古":红尘不到,所以拙朴风貌,古今不变。

"一杯谁举?":醉中不知谁举起一杯?

# 一杯谁举:“一杯”四句:举杯邀石,怪石未动,山鸟却翻杯而去。谁举:为(向)谁而举。

"笑我醉呼君":举杯笑着呼叫怪石,

"崔嵬未起":怪石还没起来,

# 崔嵬:高大耸立貌,代指怪石。

"山鸟覆杯去":山鸟却把酒杯踩倒飞去。

# 覆杯:打翻了酒杯。

"须记取":要记住:

# 须记取:“须记”三句:人们记得昨晚潭边风雨大作,而怪石却乘翻飞起舞。

"昨夜龙湫风雨":昨夜风雨之中,

# 龙湫:龙潭。作者《水龙吟·题雨岩》词赋雨岩飞泉说:“又说春雷鼻息,是卧龙弯环如许。”

"门前石浪掀舞":巨石忽然起舞。

# 石浪:指巨大的怪石。词尾作者自注:“石浪,庵外巨石也,长三十馀丈。”

"四更山鬼吹灯啸":四更天的时候吹灭灯光大声呼啸,

# 四更山鬼吹灯啸:“四更”两句:山鬼深夜呼啸而至,吹灯灭火,使人胆颤心惊。山鬼吹灯,化用杜甫《山馆》诗意:“山鬼吹灯灭,厨人语夜阑。”

"惊倒世间儿女":把人们都吓坏了。

"依约处":恍惚间,

# 依约处:依稀恍惚间。

"还问我":听到巨石山鬼对我说:

"清游杖屦公良苦":整天拄杖游览也是够辛苦了。

# 良苦:非常辛苦。,杖屦:出游登山所用的手仗和麻鞋。,清游:清雅游赏。晋·潘岳《萤火赋》:“翔太阴之玄昧,抱夜光以清游。”宋·范成大《送汪仲嘉侍郎使虏》诗:“清游不可迟,日日舣船待。”

"神交心许,":我们精神相通心意相投,

# 心许:赞许、赞美。唐·丘为《湖中寄王侍御》诗:“晨趋玉阶下,心许沧江流。”宋·陆游《先少师宣和初有赠晁公以道诗泣而足之》:“远闻佳士辄心许,老见异书犹眼明。”,神交:谓心意投合,深相结托而成忘形之交。《三国志·卷五十二·〈吴志·诸葛瑾传〉》“时或言瑾别遣亲人与备相闻,权曰:‘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东晋、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瑾之在南郡,人有密谗瑾者。此语颇流闻于外,陆逊表保明瑾无此,宜以散其意。权报曰:‘……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间也。……’”

"待万里携君":期待与君共游天地,

"鞭笞鸾凤":共同乘上鸾鸟和凤凰驾的车,

# 鞭笞鸾凤:鞭策鸾凤,即指乘鸾驾凤,遨游太空。

"诵我《远游》赋":吟诵着《远游》赋去旅行吧。

# 《远游》:《楚辞》中的篇名,或谓屈原所作,这里代指辛弃疾的词作。

"雨岩有石":雨岩有一巨大的石头,

"状怪甚":形状非常怪异,

# 状怪甚:广信书院本作“状甚怪”,玆从四卷本。

"取《离骚》":我借用楚辞中《离骚》,

# 《离骚》:《离骚》、《九歌》:品名。《九歌》凡十一篇,其中第九篇《山鬼》,描写一位山中女神。

"《九歌》":《九歌》的意思,

"名曰":为它取名“

"山鬼":山鬼”,

"因赋《摸鱼儿》":并写词《摸鱼儿》,

"改今名":调名改为现名《山鬼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鬼谣·问何年此山来此》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创作的一首词。上片探寻雨岩巨石的由来,着重凸显它那源自远古的苍莽与悠久;下片则驰骋想象,写这巨石在风雨之夜仿佛能起舞呼啸,全然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整首词洋溢着浓厚的浪漫气息,物与我相融无间,天地人间的景象交织,境界灵动飞扬。其风格豪放雄健又不失瑰丽,在辛弃疾的作品里,算得上是独树一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作品中常常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山鬼谣》便是其中之一。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第一次被罢官后,退隐带湖的时期,大约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前后。在赋闲的日子里,他常常游览附近的博山风景区。博山雨岩有一块奇特的巨石,长达三十余丈,辛弃疾借用屈原《九歌》中的“山鬼”之名来称呼这块巨石,并以此为灵感,写下了这首《摸鱼儿》,同时将词牌名改为《山鬼谣》。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词。描写了博山雨岩中一块状貌奇诡的巨石(词人命名为“山鬼”)在静穆中的亘古超逸与风雨夜中的狂舞长啸,​​表达了辛弃疾对现实龌龊的厌弃、对精神知己的渴求,以及不甘沉沦、愿携山鬼共游天地的壮怀远志​​。

2. 写作手法

拟人:“问何年,此山来此,西风落日无语。”,赋予山石以人的特质​​,词人直接向山石发问“何年至此”,将山石视为有生命、有历史的“对话者”,“无语”二字赋予自然景象以沉默的情感,既强化了山石的古老神秘,又暗含词人面对亘古自然的孤独感。渲染:“四更山鬼吹灯啸,惊倒世间儿女”,层层递进的场景渲染,​​“四更”​​点明深夜至暗时刻,万籁俱寂中突现​​“山鬼吹灯啸”​​,“吹灯”瞬间掐灭光源,视觉陷入漆黑;“啸”声撕裂寂静,听觉上制造刺耳惊悚。视听双感交织,将恐怖氛围推向顶点。

3. 分段赏析

上片:两句“问何年,此山来此?”通过“来”字的使用,赋予整座博山以人格化的色彩。从历史角度看,这座山自然有其形成的具体时间,但在科学尚未发达的古代,人们无法确切回答这个问题。词人的发问没有特定的指向对象,因而巧妙地用“西风落日无语”作为回应,将无从知晓的远古时代融入眼前萧瑟的西风和沉落的夕阳之中,使其显得遥远而无法探知。既然无法获得答案,词人便转而以推测的口吻写道:“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白虎通义》记载“三皇”指伏羲、神农、燧人,其中伏羲相传是开创文明的人物。《列子·天瑞》中“太初”指元气起始的状态,《周易》“太极”相关疏注也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元气。词人说这山石仿佛比伏羲时代更早,直可追溯至“太初”并为其命名,这种表述意在拉远其时间源头,将其置于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这是在时间上进行的联想。“溪上路,算只有,红尘不到今犹古”则着眼于眼前的景物与远古的联系。人迹罕至,溪水明净,沿着溪边行走,毫无尘世间的污染。尽管外界人间已经历诸多变迁,但这里至今仍未受尘世烦扰。词句强调了这个环境保持了类似远古的纯净状态,既突出了雨岩地点的极度幽静,也隐隐透露出词人对混乱、污浊现实的疏离感。词人许多独自游览雨岩的作品,常常流露出知音难觅的孤独感。空寂的山中独自饮酒,其孤寂不难体会,“一杯谁举”的慨叹说明他此时相对作伴的唯有这块巨大的岩石。然而,“崔嵬未起,山鸟覆杯去”的描写显示,巨石是沉默无言的物体,不能与词人对饮,而酒杯又被山鸟无意间打翻。山鸟掀翻酒杯的插曲,可能有多种解读:或是巧合,或是别有意味,也可能引发有山间精灵存在的联想。这个细节在真实与想象之间,以非常含蓄的方式,似乎暗示了某种超自然存在的可能性,如同山鸟飞走后不留痕迹。此刻,词人相对无言的伴侣,依旧只是这块静立的巨石。下片:如果说词的上片主要营造了一种极其静谧的氛围,那么下片则转向了描绘充满剧烈动态的景象:龙潭的风雨,声势已足够让人感到震撼;而长达三十余丈的巨大岩石,竟能被风雨掀起并如浪舞动,这种景象就更加壮观得超乎寻常。紧接着的“四更山鬼吹灯啸”一句,其场景足以使世间一般人感到惊惧不安。通过这样层层叠加的描写,步步推进的铺陈,直至“山鬼”的意象出现,营造出一种非常强烈的画面感。词人如此着力描绘雨岩之夜的景象,显然表明他对此种自然界的磅礴力量怀有特殊的兴趣。龙潭的风雨、如浪翻滚的巨石舞动、以及想象中的山鬼呼啸,其声势足以打破沉沉夜色,其力量也足以给习以为常的心灵带来冲击。从这个角度来看,词句所言的景象“惊倒世间儿女”也自有其合理之处。正是在这些意象中,词人长久压抑、受到束缚的心绪,仿佛找到了一个更为强烈的表达出口。由此可以理解,词人以山中怪石为知己,不仅仅是因为它存在于久远的远古,历经沧桑变迁,更在于它那超乎世俗常态、能够使人精神受到震动的特质。词人与山石在精神上的相通契合,其根源或许正在于此。词中写道:我把石头当作知己,想必石头也以我为知己。所以随后便自然地接叙:“依约处,还问我:清游杖履公良苦。神交心许。”这里的“苦”字蕴含两层含义,既指登山涉水的旅途劳顿,也暗指内心知音难觅、在俗世难以求得精神共鸣的孤苦心绪。既然彼此心灵相通、心意相投,便形成了一种深沉的默契与难以割舍的联系。因此词作最后展望道:“待万里携君,鞭笞鸾凤,诵我远游赋”,在空间维度上打开了一个广阔辽远的天地。这里引用韩愈诗句中“上界真人足官府,岂如散仙鞭笞鸾凤终日相追陪”的意境(指超脱尘世的仙人自由驾驭鸾凤遨游),词人表达要携带“山鬼”(亦即山石之灵)一同启程。词人此处提到“诵我远游赋”,核心意图是借此表明他所追求的,是与屈原在其作品中展现的那种伟大的爱国情怀和精神相呼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屈原内心的苦闷总是与他对理想执着追寻的渴望紧密交织,辛弃疾这首词的深层用意也在于此。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将自然景物与咏物意象相融合,借以传递情感与思想。其中蕴含的家国兴衰之思与个人身世之慨,通过具象的物态与景致得以自然流露,使整体情感表达真挚而富有层次,因而呈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屈子《山鬼》篇不可无二。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十五

# 通篇拟人手法,视怪石为知友。先赋其身世品第;来自上古,超然红尘,淳朴自然,古风不泯。次赋其超凡潜力:风雨腾飞,呼啸惊人。再写双方交流:怪石问询清游良苦,词人则拟携石为伴,遨游苍穹。人与石“神交心许”,频频相语,石与人交游的情景活龙活现。此词呈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风姿,也体现出词人退闲时喜爱山水、悠游自然的情怀。

现代刘乃昌《辛弃疾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贺新郎·下马东山路》

下一篇:宋·辛弃疾《水调歌头·上古八千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