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áng
sūn
·
·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1
dēng
shān
lín
shuǐ
sòng
jiāng
guī
bēi
bēi
shēng
bié
yòng
dēng
lín
yuàn
luò
huī
rén
fēi
wéi
yǒu
nián
nián
qiū
yàn
fēi

译文

登山临水送别知心友人归去。最令人悲伤的是难以再见的别离。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往昔的人已不见。只见每年秋天北雁南飞。

逐句剖析

"登山临水送将归":登山临水送别知心友人归去。

# 登山临水:登上高山,面临流水。谓在山水间盘桓。

"悲莫悲兮生别离":最令人悲伤的是难以再见的别离。

# 生别离:难以再见的离别。

"不用登临怨落晖":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 落晖:夕阳。

"昔人非":往昔的人已不见。

"惟有年年秋雁飞":只见每年秋天北雁南飞。

# 惟有年年秋雁飞:语出李峤《汾阴行》诗:“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惟,同“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忆王孙·集句》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集句词。此词开篇即巧妙借用宋玉《九辩》与屈原《九歌·少司命》中的经典之语,巧妙地点明了送别的主题,细腻地抒发了惜别的深情;随后,又精妙融合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苏轼《陌上花》以及李峤《汾阴行》等诗句,生动描绘了离别后的深切思念,感慨人世沧桑与变迁,深刻表达了离别所带来的无尽哀愁。尽管全诗皆由古人佳句集成,却毫无拼凑之感,反而意蕴深厚,情感连贯,转折自然流畅,充分彰显了辛弃疾在词作创作上的卓越才华与深厚底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约作于辛弃疾初度赋闲,寓居上饶带湖之时,时间跨度大致为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至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以送别为主题,融合了宋玉《九辩》、屈原《九歌·少司命》、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苏轼《陌上花》、李峤《汾阴行》等前人佳句,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慨,通过秋雁南飞的意象,寄托了深沉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憧憬,展现了辛弃疾的卓越才华。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词中通过描绘“登山临水”、“不用登临怨落晖”等自然景象,以及“年年秋雁飞”的意象,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和对人生易老的感慨。这些景象和意象不仅增添了词作的画面感,也深化了词作的情感内涵。直抒胸臆:词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一句,直接表达了词人对离别的悲伤之情,情感真挚而强烈。这种直抒胸臆的手法,使得词作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和鲜明。

3. 分段赏析

此词开篇“登山临水送将归”,直接借用《楚辞·九辩》之语,点明了送别的主题。自宋玉《九辩》以降,悲秋之情与萧瑟秋景便结下了不解之缘,抒写悲秋也成为文人墨客的一大传统。辛弃疾在此处引用《九辩》成句,其“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哀愁便跃然纸上,无需多言。此句不仅表达了送别之哀,更蕴含了跋山涉水、依依惜别的深情。“悲莫悲兮生别离”,此句出自《楚辞·九歌·少司命》,下接“乐莫乐兮新相知”,由此可推,辛弃疾所别之人乃新结之知心好友,故“悲莫悲兮”之情尤为浓烈。辛弃疾巧妙地将宋玉与屈原之词句融为一体,不仅意境相连,且读来别有一番滋味,集句之妙尽显。“不用登临怨落晖”,此句袭自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登临”二字与前文“登山临水”相呼应。夕阳西下,暮色渐浓,友人相聚未尽兴,却已至离别时,登临送别,更添几分伤感。世人常怨落晖无情,然日出日落,山水依旧,本是自然之理,何怨之有?此句似在排遣,实则深藏离别之痛。“昔人非”,取自苏轼《陌上花》之“江山犹是昔人非”,因格律所限,仅取三字,然其意已全。“江山犹是”与“不用怨落晖”紧密相连,“昔人非”三字则蕴含了世事变迁、人情冷暖的无限感慨。结句“惟有年年秋雁飞”,源自唐李峤《汾阴行》。《汾阴行》以汉武帝祭后土之盛况反衬眼前之凄凉,辛弃疾借此由送别之情引申至对人生、对时局的深深感慨。南宋偏安一隅,无意北伐,辛弃疾作为坚决抗金之士,借此词表达了内心的痛心与无奈。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虽由古句汇编而成,作为一首送别之作,却情感深沉,衔接自然流畅,巧妙地运用集句手法,将宋玉、屈原、杜牧、苏轼等前人的名句融为一体,形成了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送别之作,充分展现了辛弃疾在词创作上的深厚功底与非凡才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篇虽集古人成句,而意脉相连,情景相融,韵调相合,顿挫流转自如,足以见出词人驾驭古句的超强能力,完全可以视为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现代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西江月·用韵和李兼济提举》

下一篇:宋·辛弃疾《临江仙·逗晓莺啼声昵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