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断雕栏只一株":独占雕花栏杆的只有这一株牡丹。
# 占断:即占尽。
"春风费尽几工夫":春风不知费了多少功夫才将它培育得如此美好。
"天香夜染衣犹湿":夜晚,牡丹的香气浓郁,仿佛染湿了衣裳,
"国色朝酣酒未苏":清晨,它如同醉酒未醒的美人,尽显国色。
"娇欲语":花朵娇美,好像要开口说话,
"巧相扶":相互巧妙依偎。
"不妨老斡自扶疏":枝干虽老,却也自然舒展。
# 扶疏:茂盛。
"恰如翠幕高堂上":就如同在翠幕高堂之上,
"来看红衫百子图":欣赏那穿着红衫的百子图一般。
# 百子图:祝子孙众多之图,这里喻此“一本百朵”之牡丹花。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鹧鸪天·祝良显家牡丹一本百朵》是一首咏物的词,这首词描绘了良显家一株牡丹绽放百朵的奇景,以白描手法细腻展现牡丹的色、香、态之美,体现出牡丹的雍容华贵。通过对牡丹的细致刻画,营造出一种富丽、繁盛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对这株牡丹的惊叹与赞美之情,同时也可能借牡丹自喻或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歌颂,展现出词人对生活中美好景致的敏锐捕捉与欣赏。
2. 写作手法
比喻:“恰如翠幕高堂上,来看红衫百子图。”这句中以“翠幕高堂”和“红衫百子图”用来比喻牡丹盛放时候的景象,使牡丹的形象鲜明起来。白描:整首词纯用白描手法,很直接就描写了牡丹的颜色、香味、姿态,其中的语言简洁而又形象生动。化用:“天香”二句精妙地描绘了牡丹的香与色。前句聚焦于牡丹的香气,李商隐在《牡丹》诗中提及“荀令香炉可待熏”,这里的荀令即荀彧,据《襄阳记》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李商隐此诗意在表明牡丹香气天然,无需如荀令般借助香炉熏染。李正封的咏牡丹诗“天香夜染衣”,更强调其香。此处不仅化用上述诗意,点明牡丹花香源于天然,还融入花露,使其沾染衣物,滋润且持久不散。后一句则着力刻画牡丹之色。刘禹锡在《赏牡丹》中写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意指牡丹花色堪称一国之冠,花开之际,京城之人竞相观赏,全城为之轰动。李正封咏牡丹又有“国色朝酣酒”之句。此句化用其义,称牡丹之色为一国之选,色泽红润,恰似美人醉酒后娇艳的容颜。
3. 分段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从“一株”着笔,描绘其色泽与芬芳。开篇两句中,“一株”与“占断”相呼应,意指这株牡丹独揽了雕栏旁的全部风光,其美艳不言而喻;“春风”一句则暗示了这株奇花的成长历程,不知经历了多少春风的抚育与雨露的滋润,方能绽放出如此风姿。这两句不仅紧扣题眼“一株”,更悄然为下文的“百子”埋下伏笔,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天香”二句进一步刻画牡丹的香气与色彩。前句借用李商隐《牡丹》诗中“荀令香炉可待熏”的典故,以及《襄阳记》中荀彧“坐处三日香”的传说,巧妙化用李正封“天香夜染衣”的诗意,强调牡丹之香乃天然生成,无需借助香炉熏染,其芬芳融入花露,沾染衣襟,持久不散。后句则借鉴刘禹锡《赏牡丹》中“唯有牡丹真国色”的赞誉,以及李正封“国色朝酣酒”的描绘,形容牡丹花色如醉美人般红润艳丽,堪称国色天香,非寻常花卉所能比拟。下片围绕“百朵”展开,刻画其姿态。“娇欲语”二句生动描绘牡丹花的神韵,花色娇艳欲滴,仿佛欲与人对话,枝叶与花朵相互映衬,彼此扶持,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六个字便将其意态刻画得栩栩如生。“不妨”一句与起句遥相呼应,强调这株牡丹虽历经风霜,依旧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结尾二句将牡丹比作高悬翠幕的殿堂中,百名红衣小儿欢聚一堂的“百子图”,繁花似锦,热闹非凡,令人心旷神怡。这一比喻不仅形象生动,更将牡丹的繁盛与吉祥寓意巧妙结合,为全词增添了喜庆色彩。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以“一株”开篇,以“百朵”收尾,中间用大量篇幅细腻地描绘牡丹的色、香、态,结构严谨,重点鲜明。开篇“占断雕栏只一株”点明牡丹的独特地位,结尾“恰如翠幕高堂上,来看红衫百子图”则以生动的比喻展现牡丹盛放的繁华景象,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下一篇:宋·辛弃疾《浣溪沙·寿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