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梢红未足":花枝梢头的红色还不够鲜艳,
"条破惊新绿":枝条间新长出的嫩绿叶片让人眼前一亮。
"重帘下遍阑干曲":在重重帘幕的下面,到处都是曲折的栏杆。
"有人春睡熟":有一个人在春天里熟睡,
"有人春睡熟":有一个人在春天里熟睡。
"鸣禽破梦":鸟儿的鸣叫声打破了她的美梦,
"云偏目蹙":云鬓偏斜,眉头紧皱。
# 云偏目蹙:指初睡醒,头发凌乱,眼睛欲睁未睁。
"起来香腮褪红玉":她睡醒后,那如红玉般娇艳的脸颊渐渐褪去了红晕。
# 褪红玉:指香粉褪落。,香腮:美人的脸颊。
"花时爱与愁相续":在这繁花盛开的时节,爱意与愁绪接连不断。
# 相续:相互交织。,花时:指开花时节,即春天。
"罗裙过半幅":她的罗裙下垂超过了半幅,
# 罗裙过半幅:因相思而消瘦,罗裙也显得宽大起来。半幅,广信书院本误作“一半”,玆从王诏校刊本及四印斋本。
"罗裙过半幅":她的罗裙下垂超过了半幅。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情词。描绘了春日里闺中女子睡梦中被鸣禽唤醒的情景,展现了窗外花梢微红、枝条泛绿的春日景色。营造出一种慵懒又略带愁绪的氛围,表达了闺中女子在春日里爱与愁交织的复杂情感,以及因孤独寂寞而生的惆怅。
2. 写作手法
复沓:“有人春睡熟”这句复沓手法的运用极为精妙,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情态。诗句两次重复“有人春睡熟”,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将春睡者的沉醉状态凸显出来。从情境上看,前文描绘了花梢新绿、重帘阑干的春日环境,营造出静谧氛围,而“有人春睡熟”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让读者仿佛看到一位在春日里惬意酣睡的女子。重复的表述强化了这种静谧、闲适又带着几分慵懒的氛围,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女子春睡时那种无忧无虑、沉醉于春日时光的情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增添了词作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3. 分段赏析
上阕“花梢红未足。条破惊新绿。”开篇描绘室外春景,“花梢红未足”描绘了花枝梢头的红色还未达到最艳丽的状态,暗示春天刚刚到来,花朵还在逐渐绽放的过程中。“条破惊新绿”则写出了枝条间新长出的嫩绿叶片,这种新绿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给人一种清新、生机勃勃的感觉。这两句通过对花梢和新绿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变化和生机,为下文室内女子的描写营造了美好的自然背景。“重帘下遍阑干曲。有人春睡熟。有人春睡熟。”此句将视角从室外转到室内,“重帘下遍阑干曲”描绘了室内的环境,重重帘幕之下,曲折的栏杆旁,营造出一种静谧、幽深的氛围。“有人春睡熟。有人春睡熟”通过重复“有人春睡熟”,强调了女子在春日里的熟睡状态,突出了她的闲适和宁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静谧的美感,仿佛时间都静止了。下阕“鸣禽破梦,云偏目蹙。起来香腮褪红玉。”开始描写女子睡醒后的情景。“鸣禽破梦”写出了鸟儿的鸣叫声打破了女子的美梦,使她从睡梦中醒来。“云偏目蹙”生动地刻画了她睡眼惺忪、微微蹙眉的神态,仿佛还在回味梦境,又对突然的惊醒感到有些不适。“起来香腮褪红玉”则描绘了她睡醒后脸颊的变化,如红玉般娇艳的脸颊渐渐褪去了红晕,细腻地表现出她从睡梦到清醒的状态转变,使女子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花时爱与愁相续。罗裙过半幅。罗裙过半幅。”此句点明了女子在花时的情感状态,“花时爱与愁相续”直接表达了她在繁花盛开的时节,心中既有爱意又有愁绪,这两种情感相互交织,复杂而深沉。“罗裙过半幅。罗裙过半幅”通过对女子罗裙的细节描写,增添了画面的美感和女子的娇俏形象。罗裙下垂超过半幅,既展现出女子的慵懒姿态,也暗示了她内心的闲适与淡淡的忧愁,进一步深化了女子的闺怨情感。
下一篇:宋·辛弃疾《重午日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