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耆德旧宗英":论及您年高德劭,本是宗族中的老英才。
# 论公耆德旧宗英:赵晋臣为宋宗室。《汉书·卷一百下·景十三王叙传》:“河间贤明,礼乐是修,为汉宗英。”
"吴季子、":如同吴季子般长寿、
# 吴季子:“吴季子、百余龄,奉使老于行”句:《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有(太伯弟仲雍十七世孙)寿梦世家〉》:“寿梦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眛,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馀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按:季子于王馀祭四年出使鲁、齐、郑、卫、晋诸国,王僚十三年复使于晋。自即位至此已有四十七年,然《史记》未云季子之年龄。赵晋臣为宋宗室,故稼轩用相况。唯此处之所谓“奉使”,疑当指赵晋臣之先后出任广东、江西等路转运使等职而言也。
"百余龄":已逾百岁高龄。
"奉使老于行":奉命出使,一生奔波于行旅之中直至年老。
"更看舞、":更难得的是您赏舞、
# 更看舞:“更看舞、听歌最精。”句:赵晋臣为宋宗室。《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太伯弟仲雍十八世孙)馀祭世家〉》:“(王余祭)四年,吴使季札聘于鲁,请观周乐。为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见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犹有憾。’”
"听歌最精":听歌的眼光最为精妙。
"须同卫武":应当效仿卫武公,
# 须同卫武:“须同卫武,九十入相,菉竹自青青”句:。《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毛序:“《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史记·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武公即位,脩康叔之政,百姓和集。四十二年,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为公。”《国语·卷十七·楚语上》:“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
"九十入相":九十岁仍入朝为相,
"绿竹自青青":如绿竹般永葆品德青翠。
"富贵出长生":富贵相伴,更能成就长寿之福。
# 富贵出长生:“富贵出长生,记门外、清溪姓彭”句:唐·陆德明《〈庄子〉音义》引《世本》:“彭祖,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按:世传彭祖享寿最高,凡数百岁。
"记门外、":记得您门外那道清溪,
"清溪姓彭":恰与长寿的彭祖同姓。
# 清溪姓彭:彭溪,晋臣居也。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分段赏析
首句“论公耆德旧宗英”开门见山,以“耆德”总括主人公的核心特质——年事已高却品德高尚,“旧宗英”则点明其为家族中久负盛名的杰出前辈,奠定全文颂扬的基调。次句“吴季子、百馀龄”用典自然。“吴季子”指春秋时期以贤德著称的吴国公子季札(延陵季子),此处将他与主人公类比,既暗含对其德行的推崇,又以“百馀龄”强调其长寿,突出“德”与“寿”的双重成就。第三句“奉使老於行”转向具体事迹。“奉使”指外交出使,“老於行”意为在事务中经验老到、胜任自如。此句跳出单纯颂德的框架,展现主人公不仅有内在品德,更有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人物形象更显立体。第四句“更看舞、听歌最精”笔锋一转,从公务转向生活情趣。“更看”二字递进,说明主人公不仅能理政,更能在艺术欣赏中展现精妙品味。这一细节打破了传统“老臣”严肃刻板的印象,赋予人物鲜活的生活气息。第五句“须同卫武,九十入相,绿竹自青青”连用两层典故深化内涵。“卫武”指春秋时卫国君主卫武公(享年九十五岁),《诗经·卫风·淇奥》曾以“绿竹猗猗”赞其美德;此处将主人公与卫武公并列,既呼应其长寿,又以“绿竹自青青”象征其品德如绿竹般坚韧高洁,经久弥新。第六句“富贵出长生”收束前文,点明主旨:真正的富贵源于长久的德行积累与生命长度——唯有长寿,方能沉淀深厚的品德、成就卓越的事业,最终获得超越物质的“富贵”。此句将个体生命与精神境界结合,升华主题。末句“记门外、清溪姓彭”以景结情,“清溪”勾勒出主人公居所的清幽环境,“姓彭”或指其家族或居所标识,看似随意的细节,却为全诗增添了真实的生活质感,余韵悠长,令人回味主人公的平凡与不凡。
上一篇:宋·辛弃疾《卜算子·饮酒败德》
下一篇:宋·辛弃疾《鹧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