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之极":怨恨真是到了极点。
"恨极销磨不得":而怨恨到了极点就无法消散磨灭。
# 恨极销磨不得:“恨之极”两句:千古以来,恨极之事难以销磨。销,消灭、消散。
"苌弘事":苌弘含恨屈死于蜀,
# 苌弘事:“苌弘”三句:《庄子·外物篇》:“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苌弘,周之大夫。化碧系传说,极言其怨愤而忠贞精诚。
"人道后来":人们常说,
"其血三年化为碧":他的血三年以后化为了碧玉。
"郑人缓也泣":郑国人缓也曾泣涕相告。
# 缓:此指人名。
"吾父攻儒助墨":我的父亲攻击儒家协助墨家造成了我愤而自杀的后果。
"十年梦":十年之后我托梦与他,
"沉痛化余":告诉他我的满腔沉痛之所化,
"秋柏之间既为实":就是我那坟冢上的秋柏早已结出的累累果实。
"相思重相忆":相思相忆至极亦容易转为怨恨。
"被怨结中肠":愁怨结于衷肠,
# 结中肠:阮籍《咏怀诗》容好结中肠。
"潜动精魄":会暗地里牵动精神魂魄,让人哀毁骨立。
"望夫江上岩岩立":你可见那长江边上傲然矗立的“望夫岩”比比皆是。
# 望夫江上岩岩立:“望夫”句:《初学记》卷五引《幽明录》:“武昌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石。”
"嗟一念中变":可叹还有因一念之差而生出变故,
"后期长绝":以致终身难以挽回的。
"君看启母愤所激":你看夏启的生母为怨愤所激。
# 君看启母愤所激:“君看”二句:相传夏禹娶涂山氏之女,化为石后,石破生子启。《汉书·武帝本纪》:“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获驳麃,见夏后启母石。”
"又俄倾为石":顷刻之间便化成了石头。
# 俄倾:不久。
"难敌":张难敌,
# 难敌:难敌”七句:即赋词序中张难敌化石事。精气为物:易.繁赫上。精氟属物,游魂属爱。困斗:《左传宜公十二年》,困段猖同,况圆相乎?山骨:谓石。寻思:不断思索。
"最多力":勇敢而力气超群。
"甚一忿沈渊":他一气而沉入深渊,
"精气为物":其精气化物之后。
"依然困斗牛磨角":依然作磨角斗牛困斗砚池之中。
"便影入山骨":其身影化入山石里,
"至今雕琢":使得山石至今难以雕琢。
"寻思人间":仔细想来,人生在世,
# 寻思:“寻思”三句:是非难论,人生如梦。庄周梦中化蝶事。
"只合化":就像,
# 只合化:“只合”二句:谓是非难论,人生如梦。庄周梦中化蝶事,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梦中蝶":庄周梦中化为蝴蝶一样的虚幻。
"己未八月二十日夜":己未年八月二十日夜,
# 己未: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
"梦有人以石研屏见饷者":我梦见有人将一方石砚屏赠予我。
# 饷:赠。,石研屏:石磨屏。
"其色如玉":那石砚屏色泽如同美玉,
"光润可爱":光华润泽,惹人喜爱。
"中有一牛":砚屏上刻有一头牛,
"磨角作斗状":做出要争斗的样子。
"云":(梦中之人)说:“
"湘潭里中有张其姓者":湘潭乡里有个姓张的人,
"多力善斗":力大无穷且好勇善斗,
"号张难敌":人称‘张难敌’。
"一日":有一天,
"与人搏":他与人搏斗时,
"偶败":偶然落败,
"忿赴河而死":愤懑之下投河而死。
"居三日":过了三日,
"其家人来视之":他的家人去看他,
"浮水上":见他漂浮在水面上,
"则牛耳":却是一只牛耳。
"自后并水之山往往有此石":此后,并水一带的山中时常出现这样的石头,
"或得之":若有人拾得,
"里中辄不利":乡里便会遭遇不祥。”
# 辄:就,总是。,里中:此处指家中。
"梦中异之":我在梦中对此事深感惊异,
"为作诗数百言":于是作了数百字的诗,
"大抵皆取古之怨愤变化异物等事":大多取用古代怨愤之人化为异物之类的典故,
"觉而忘其言":醒来后却忘记了诗句内容。
"后三日":三日后,
"赋词以识其异":便作了这首词来记载这桩奇异之事。
# 识:记。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记梦抒怀词。词中缘八月二十日夜梦境入笔,借苌弘化碧、郑人缓亡等典故,串联望帝化鹃、启母化石之传说,终落于梦中张难敌忿赴河水化为牛耳之事。全词以梦境为轴,将古往今来怨愤之士化异物的情状熔于一炉,既勾勒出张难敌不屈的形象,亦借诡谲笔墨宣泄仕途偃蹇的郁愤,于荒诞叙事中寄寓对现实党禁迫害的不平之气。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寻思人间,只合化,梦中蝶”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见自己化为蝴蝶,醒来后不知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此处用典,以蝴蝶的虚幻自由,反衬前文怨愤化为实物的沉重,暗含对现实的无奈与超脱的渴望。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直抒“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以重复的“恨极”强化情感浓度,强调怨愤难以消解的顽固。“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化用《庄子》典故,苌弘含冤而死,鲜血化为碧玉,以古人怨愤化物的传说,奠定全词“恨极则变”的基调;“郑人缓也泣。吾父攻儒助墨”则用《庄子·列御寇》中郑人缓因学术之争抑郁而终的典故,进一步渲染因执念成恨的悲剧性。至“十年梦,沈痛化余,秋柏之间既为实”,以“十年梦”的漫长压抑、“秋柏”的肃杀意象,将抽象的“沈痛”具象为可触的“实”,写尽怨愤在时间中沉淀的沉重。下片转向具体情境的铺陈:“相思重相忆。被怨结中肠,潜动精魄”以男女相思之怨切入,写怨愤深入骨髓、动摇魂魄的力量;“望夫江上岩岩立”用“望夫石”经典意象,将无形之怨转化为江边伫立的岩石,赋予怨愤以具象的坚韧;“嗟一念中变,后期长绝”则从“望夫”的期待落空,引出“一念之变”导致终身遗憾的怅惘;“君看启母愤所激。又俄倾为石”再举大禹之妻启母因愤激化为石的传说,以神话强化“愤而成石”的普遍性,将个体之恨扩展为人类共通的情感困境。末段回到梦境核心“难敌,最多力”,聚焦张难敌的故事:“甚一忿沈渊,精气为物。依然困斗牛磨角”写其因一怒赴死,精魄仍困于“斗牛磨角”的争斗之境,暗喻怨愤未消则形神难安;“便影入山骨,至今雕琢”以“山骨”“雕琢”形容石研屏的坚硬,暗示怨愤已凝结为永恒的存在;最终“寻思人间,只合化,梦中蝶”化用《庄子·齐物论》“庄周梦蝶”典故,在遍历历史与现实的“恨”之后,以“化蝶”的超脱收束,既是对执念成恨的反思,亦是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4. 作品点评
从主旨来看,这首词成功塑造了张难敌这一不屈不挠的形象,既借此抒发了胸中郁积的激愤与不平,又暗中影射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就体裁而言,此词大体上呈现出赋体入词的特点,近似一篇散文式的小赋。
# 仆本恨人,心惊不已。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十六
# 《兰陵王》,己未八月二十日。按己未为庆元五年,是时佗胄方严伪学之禁,赵忠简卒子贬所。苌弘血碧,儒墨相争,托意甚微,非偶然涉笔也。
近代沈曾植《稼轩长短句小笺》
# 词文恢诡怨愤,盖借以摅其积年胸中块垒不平之气。
近代梁启超《辛稼轩先生年谱》
# 此首以“恨”“怨”“愤”三字分布上、中、下三片。上片苌弘事言“忠”;中阕与末阕皆言“愤”。“忠愤”二字,为此词之骨、意在言外,岂真为张难敌作哉。读者当于此探其深旨。沈曾植《稼轩长短句小笺》云云,此言甚是。
近代吴则虞《辛弃疾词选集》
下一篇: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赋松菊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