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态憨生元自好":神态娇憨天生就美好。
# 意态憨生元自好:憨生,娇痴。《隋遗录》:“炀帝幸江都,洛阳人献合蒂迎辇花,帝令御车女袁宝儿持之,号曰司花女。时召虞世南草《征辽指挥音勅》于帝侧,宝儿注视久之,帝谓世南曰:‘昔传飞燕可掌上舞,朕常谓儒生饰于文字,岂人能若是乎?及今得宝儿,方昭前事,然多憨态。今注目于卿,卿才人,可便嘲之。’世南应诏为绝句曰:‘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嚲袖太憨生。绿憨却得君王惜,长把花枝傍辇行。’”
"学画鸦儿":学画额黄的技艺,
# 学画鸦儿:指妇女在额上涂鸦黄。鸦黄,又叫额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苏轼《浣溪沙·赠楚守田待制小鬟》词:“学画鸦儿正妙年,阳城下蔡困嫣然。”
"旧日遍他巧":往日数她最为精巧。
# 旧日遍他巧:以前就数她画的最巧。
"蜂蝶不禁花引调":蜂蝶经不住花的吸引。
# 蜂蝶不禁花引调:不禁,不耐。引调,逗引,招惹。黄庭坚《归田乐令》:“引调得、甚近日心肠不恋家。”
"西园人去春风少":西园里人离去后,仿佛春风都变少了。
"春已无情秋又老":春天已然无情离去,秋天又已衰老。
"谁管闲愁":谁会理会这无端的忧愁,
"千里青青草":只见千里之外青草青青。
# 千里青青草:《后汉书·五行志》:“献帝践阼之初,京师童谣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按:“千里草”为董,“十日卜”为卓。董卓,汉献帝时奸佞之臣。疑稼轩此词,为送董姓侍者而赋也。
"今夜倩簪黄菊了":今夜请人替我簪上黄菊。
# 今夜倩簪黄菊了:古人有重阳节在头上插菊花的风俗。苏东坡《千秋岁》:“美人怜我老,玉手簪黄菊。”
"断肠明月霜天晓":肝肠寸断时,明月映照的霜天已迎来破晓。
# 月:一作日。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题材的词。介绍了送别董姓侍女的情景,描绘了侍女的灵巧及离别后的孤寂景象,体现了送别时的不舍,营造了惆怅的氛围,表达了对侍女的眷恋与离愁。
2. 写作手法
用典:“谁管闲愁,千里青青草”,巧用《后汉书・五行志》中“千里草,何青青”的典故,原典暗指董卓,此词借“千里草”暗指送别对象为董姓,含蓄点出送别之人。借景抒情:“西园人去春风少”,描写西园因侍女离去而显得春风不再的景象,以景物的孤寂烘托离别后的失落,将不舍之情融入景物之中。
3. 分段赏析
上片:“意态憨生元自好,学画鸦儿,旧日遍他巧”,写出侍女天生娇憨美好,学画额黄的技艺在往日最为精巧。既夸赞了侍女的天然与灵巧,也为后文的不舍之情做了铺垫。“蜂蝶不禁花引调,西园人去春风少”,以蜂蝶被花吸引比喻侍女的魅力,而侍女离去后,西园仿佛连春风都变少了。用景物变化衬托离别后的孤寂,流露不舍。下片:“春已无情秋又老”,以“春”暗指离去的侍女,“秋”暗指自身,写春去秋来的时序变化,既含时光流逝之叹,又藏对离别现实的无奈。“谁管闲愁,千里青青草”,以“千里青青草”暗指董姓侍女,写无人理会自己的离愁,将对侍女的牵挂融入广阔的景物中,愁绪更显绵长。“今夜倩簪黄菊了,断肠明月霜天晓”,写今夜请人簪上黄菊,而离愁直到明月映照的霜天破晓仍未消散。借重阳簪菊习俗,将不舍之情延伸至天明,情感深沉。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以送别为核心,通过夸赞侍女、描写离别后景象及借时序意象抒情,情感细腻。运用用典、借景抒情等手法,语言质朴,将送别之愁表现得真切,在辛弃疾作品中别具婉约之风。
上一篇:宋·辛弃疾《祝英台近·水纵横》
下一篇:宋·辛弃疾《永遇乐·赋梅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