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种门前乌臼树":亲手在门前种下的乌桕树,
"而今千尺苍苍":如今已经长得千尺高,枝叶繁茂,一片苍苍郁郁。
"田园只是旧耕桑":田园依旧,还是往日耕种桑麻的样子。
"杯盘风月夜":在清风明月的夜晚,摆上杯盘饮酒作乐,
"箫鼓子孙忙":子孙们在一旁忙着吹箫打鼓(庆祝)。
"七十五年无事客":七十五年来都是闲适无事的人,
"不妨两鬓如霜":两鬓斑白也无妨。
"绿窗划地调红妆":在绿窗之下,突然精心地梳妆打扮。
# 划地:照样,依旧。
"更从今日醉":从今天开始,要尽情醉酒,
"三万六千场":哪怕是醉它个三万六千场。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上片“手种门前乌臼树,而今千尺苍苍。田园只是旧耕桑”,通过描写门前高大的乌臼树和依旧的田园耕桑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借田园之景抒发了对詹老生活环境的赞美以及对其悠然生活的感慨,为祝寿增添了一份自然与闲适的情感基调。细节描写:“杯盘风月夜,箫鼓子孙忙”是典型的细节描写,具体刻画了在风月之夜,杯盘罗列,子孙们吹箫打鼓的热闹场景,从细微处入手,生动地展现了为詹老祝寿时的欢乐、温馨氛围,以小见大,体现出家庭的和睦与幸福。虚实结合:上片实写眼前的田园、杯盘、箫鼓等景象,而下片“绿窗划地调红妆”则是一种想象,是虚写,想象詹老在绿窗下无端地调弄红妆,展现其老来仍有生活情趣,使词的内容更加丰富,拓展了意境。夸张:“更从今日醉,三万六千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夸张的“三万六千场”来表达从今往后要尽情沉醉、享受生活的愿望,强调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豁达态度,使情感表达更为强烈,富有感染力,将祝寿时那种欢乐、豪放的情绪推向了高潮。象征:“手种门前乌臼树,而今千尺苍苍”中的乌臼树,不仅是实际的景物描写,也象征着詹老的人生经历和生命的成长,千尺苍苍的乌臼树象征着詹老历经岁月,有着丰富的人生积淀,也寓意着他的生命如树一般坚韧、茂盛。
2. 分段赏析
上片:“手种门前乌臼树,而今千尺苍苍”以树喻寿,“手种”与“千尺”形成时空跨度,暗含岁月沉淀的生命哲思;“田园只是旧耕桑”承前启后,“旧”字既写田园风貌未改,又隐指主人坚守初心的品格。“杯盘风月夜,箫鼓子孙忙”转向祝寿场景,“杯盘”与“箫鼓”的视听描写,勾勒出子孙绕膝、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风月”二字更赋予祝寿以雅趣。下片:“七十五年无事客”以自嘲口吻点明寿星身份,“无事”实为超脱世俗的生存智慧;“不妨两鬓如霜”宕开一笔,白发与闲适形成张力,展现豁达人生态度。“绿窗划地调红妆”突发奇思,“划地”(平白无故)的转折使画面顿生戏剧性,暗示寿星虽老仍不失生活情趣。末句“更从今日醉,三万六千场”以夸张笔法收束全篇,“三万六千场”既合道家“百年三万六千日”的寿命观,又借醉饮意象表达对生命质量的极致追求,将祝寿主题升华为对人生的诗意礼赞。
# 未尝不以百岁为祝,然不堕谄谀者,笔力高也。
明卓人月、徐士俊《古今词统》
上一篇:宋·辛弃疾《生查子·漫天春雪来》
下一篇:宋·辛弃疾《踏莎行·春日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