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气轩眉宇":徐斯远眉宇间的气度风采超逸轩昂。
"似王良轻车熟路":我想您赴试就应该像王良驾驭马车一样轻车熟路,
# 王良:一名孙无政,晋之善御马者,为赵简子御。
"骅骝欲舞":怎能不一试而中。
# 骅骝:(huá liú),良马名,相传为周穆王八骏之一。
"我觉君非池中物":我认为友人本来就不是池中之物,
# 池中物:喻蛰居一隅、无远大抱负之人。
"咫尺蛟龙云雨":应该像蛟龙得云雨一样能够大展宏图。
"时与命犹须天付":但是时机和命运的好坏还需要看天意如何。
"兰佩芳菲无人问":想那屈原的才华与人品就如同兰芷一样,
"叹灵均、欲向重华诉":却同样感慨时运不济,
# 重华:舜的别号。,灵均:即屈原。
"空壹郁":何况是我们这样的人呢?
# 壹郁:忧闷。
"儿曹不料扬雄赋":主考官就像是当年左思误评扬雄之《甘泉赋》一样,
"怪当年《甘泉》误说":不识徐斯远文章之妙,
"青葱玉树":以致使其落第。
"风引船回沧溟阔":友人徐斯远落第,其报国理想难以实现,就像是乘船去寻找传说中的仙山,
"目断三山伊阻":因其虚无缥缈,所以总是难以到达。
# 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
"但笑指吾庐何许":我只是笑着指着我的茅庐问道:看看如何?
"门外苍官千百辈":谓住所外长有千百株挺拔苍健的松柏,
# 苍官:松柏的别称。
"尽堂堂八尺须髯古":他们也都隐居山林,尚未得志。
# 须髯:髯(rán),络腮胡子。
"谁载酒":劝解友人暂时载酒带湖、乐而忘忧。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贺新郎·和徐斯远下第谢诸公载酒相访韵》是辛弃疾的一首劝慰词。这首词述写失意之事,然而语意惊奇开阔,有辛词一贯之色彩,主要表达了词人对徐斯远落第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当朝主持考试官员遗弃贤才行为的斥责。
2. 写作手法
用典:”兰佩芳菲无人问,叹灵均、欲向重华诉。“这里的用典,既包含着词人对天下才士收场一例凄凉的悲愤感,又表达了他以重比轻、要友人看轻自己的落第的用意。“风引船回沧溟阔,目断三山伊阻。”运用典故,表明因为落第,友人的理想变成了可望而不可及之境的大恨。反问:“叹灵均、欲向重华诉”,这里的“空”字、“共谁语”的反问,包含着浓烈的感情,表达的是才人在历史上总不得志的郁闷和孤独感。这是一石三鸟,既写出了落第友人的当下感受,也兼点出了屈原的感受,还隐含着词人自己的生命感受。比喻:首句写自己当初以为他的出试,就像善于驾车的王良驾着骏马拉着的车子上路一样,既是轻车熟路,想是必然高中。表达对友人才华的肯定与赞扬。
3. 分段赏析
开篇以一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友人那超凡脱俗、气宇轩昂的精神风貌,为后文的叙述奠定了基调。紧接着,作者以王良驾车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原本对友人应试成功的信心,认为他如同熟练的驭手驾驭骏马,必能一举成名。第三段,作者进一步以蛟龙得雨必飞的比喻,渲染了友人必将高中的预期。然而,第四段笔锋一转,以天命难违的哲理,暗示了友人落第的现实及其背后的无奈,非才学不足,实乃时运不济。第五段,作者借屈原不遇的典故,既表达了对友人落第的同情与慰藉,也抒发了对历史上才子命运多舛的感慨。上阕末段,通过“空”字与“共谁语”的反问,深刻揭示了才子孤独与不得志的普遍情感,既反映了友人的心境,也折射出屈原的遭遇,同时隐含了作者自身的感慨。下阕转向对考官的批评,以“儿曹”之称显露出对考官无才的轻蔑,并以“扬雄赋”赞美友人的文才,对比之下,考官的无知与误判更显荒谬。第三段,作者运用海上三山难寻的典故,形象地描绘了友人理想破灭的遗憾,同时象征了人生理想的难以实现。第四段,笔锋再次转折,描绘了友人从失意中振作,心境变得开阔,以“笑指”一词生动展现了友人超然物外的态度。结尾,作者以邀请朋友们到幽静的带湖共饮,作为全篇的收束,既呼应了开篇友人的形象,也展现了友人淡泊名利的高洁情操。整篇文章通过对友人形象的塑造与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友人才华的赞赏、对不公命运的感慨以及对超脱境界的向往。
4. 作品点评
《贺新郎·和徐斯远下第谢诸公载酒相访韵》这首词既表达了对友人落第的深切慰藉,又暗含对科举考官埋没贤才的尖锐讽刺。词中虽多处化用典故,却自然流畅,毫无生硬堆砌之感。全篇情感深沉而愤懑,却又在舒放的笔调中流露出一种豁达与超然,展现了作者对世事的深刻洞察与独特情怀。
下一篇:宋·辛弃疾《洞仙歌·旧交贫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