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马台前秋雁飞":戏马台前边,秋日的大雁展翅南飞。
# 戏马台:《山川古今记》:“彭城西南有项羽戏马台,宋武帝尝九日登之。”
"管弦歌舞更旌旗":音乐歌舞相伴,还有旌旗映衬,宴席间热闹非常。
"要知黄菊清高处":要知晓黄菊高洁不俗的意趣,
"不入当年二谢诗":可惜当年二谢的诗里,并未将它的清高品质写入。
# 不入当年二谢诗:黄菊二句谓二谢不咏菊花。二谢即谢灵运、谢朓。
"倾白酒":倾倒清酒,
"绕东篱":绕着东边的菊篱。
"只于陶令有心期":赏菊的这份情怀只和陶渊明心意相通、精神契合。
"明朝重九浑潇洒":来年重阳节时要过得十分潇洒快意,
"莫使尊前欠一枝":莫让酒杯前缺少赏菊的一枝花儿。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重阳抒怀题材的宴游词。作品借戏马台秋雁、宴饮管弦旌旗等场景,用上片追慕陶渊明隐逸情怀、彰显超越二谢文学抱负,下片以倾酒绕篱表对陶令的追慕,借“明朝重九浑潇洒”等句,展现及时行乐洒脱与政治失意后退隐的复杂心境,抒发重阳佳节的独特情思。
2. 写作手法
白描:“倾白酒,绕东篱”以简洁笔触,勾勒出词人倾倒白酒、绕着东篱的画面,不加雕琢,却生动呈现追慕陶渊明隐逸生活的场景,凸显洒脱表象下,对政治失意的隐忧,以质朴文字传递深沉情感,尽显白描手法的简洁传神。用典:全词多处用典,如起句“戏马台前秋雁飞”以项羽典故点明重阳节庆,戏马台相传为项羽所筑,他曾于重阳节在戏马台阅兵。这首词借戏马台典故点明重阳节庆,关联历史场景,为词作营造出厚重的历史氛围,也为下文抒发文学抱负、隐逸情怀等,奠定历史文化基调。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句“戏马台前秋雁飞”,借项羽戏马台典故,点明重阳节庆,为全词定下历史厚重基调。“管弦歌舞更旌旗”,以“管弦歌舞”展现宴饮热闹,“旌旗”融入军事意象,暗含词人对往昔军旅生涯的追忆,虚实交织。“要知黄菊清高处,不入当年二谢诗”,借东晋二谢未咏菊的典故,说黄菊的清高韵致未被前贤写入诗中,实则表达自己欲超越前贤的文学抱负,用典巧妙,表意含蓄。下片“倾白酒,绕东篱”,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以白描手法勾勒出词人倾酒绕篱的画面,将陶渊明视为精神标杆,流露隐逸向往。“明朝重九浑潇洒”,展现看似洒脱的及时行乐态度;“只于陶令有心期”又显与陶渊明的精神契合,二者形成情感张力,背后藏着政治失意退隐的沉郁。尾句“莫使尊前欠一枝”,以担心宴饮缺菊,喻示人生怕留遗憾,含蓄深沉,余味悠长。
上一篇:宋·辛弃疾《感怀示儿辈》
下一篇:宋·辛弃疾《点绛唇·身后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