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ǒu
zuò
sān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1
lǎo
dōu
chǒng
jīng
jìng
zhōng
shí
jiàn
jīn
qíng
fán
yǒu
zhōng
shǐ
yǒu
rén
néng
tuō
shēng
yuè
xiāng
cuī
fēi
jiàn
yīn
yáng
wéi
kòu
cǎn
bīng
shēn
guǒ
cān
tiān
qiě
zhōng
yōng
jìn
zhì
chéng

译文

年纪大了之后,对于得宠和受辱都不再感到惊讶,在宁静的状态里,常常能体会到从古到今人们共有的情感。一般来说,世间万物都必然有开始和结束,又怎么会有人能够逃脱生死的自然规律呢。太阳和月亮交替催促,时光飞逝如同飞箭一般,阴阳的变化如同敌寇一样,比战争还要残酷地侵蚀着生命。如果真的想要让自己的生命与天地相参,那就暂且去研读《中庸》,并竭尽全力以最真诚的态度去践行其中的道理吧。

逐句剖析

"老去都无宠辱惊":年纪大了之后,对于得宠和受辱都不再感到惊讶,

"静中时见古今情":在宁静的状态里,常常能体会到从古到今人们共有的情感。

"大凡物必有终始":一般来说,世间万物都必然有开始和结束,

"岂有人能脱死生":又怎么会有人能够逃脱生死的自然规律呢。

"日月相催飞似箭":太阳和月亮交替催促,时光飞逝如同飞箭一般,

"阴阳为寇惨于兵":阴阳的变化如同敌寇一样,比战争还要残酷地侵蚀着生命。

"此身果欲参天地":如果真的想要让自己的生命与天地相参,

"且读中庸尽至诚":那就暂且去研读《中庸》,并竭尽全力以最真诚的态度去践行其中的道理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偶作》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此诗是他在人生经历丰富、年岁渐长后,对生命、宇宙等问题的思考之作。诗中展现了他历经沧桑后对宠辱不惊的心境,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体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上不仅仅局限于豪放的词风,在诗歌领域也有着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度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阴阳为寇惨于兵”将阴阳变化对生命的影响与战争作对比,突出生命在自然规律面前的脆弱,进一步强调时光和生命的主题。

2. 分段赏析

《偶作》首联“老去都无宠辱惊,静中时见古今情”:表明诗人已到老年,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对宠辱之事已不再感到惊讶,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在宁静的状态下,时常能洞察到古今以来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人生的道理。这两句为全诗奠定了一种超脱、平和的基调,也体现出诗人历经沧桑后的心境变化。颔联“大凡物必有终始,岂有人能脱死生”:从普遍的事物规律入手,指出世间万物都有开始和结束,人作为万物之一,也无法逃脱生死的自然法则。这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认识,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具有一定的哲学意味。颈联“日月相催飞似箭,阴阳为寇惨于兵”:进一步感慨时光的流逝。太阳和月亮交替,时光飞逝如箭,而阴阳的变化如同敌寇,比战争还要残酷,因为它无情地催逼着生命的衰老和消逝。这两句生动地描绘出时光的紧迫感和生命的脆弱,表达了诗人对时光匆匆的无奈和对生命有限的感叹。尾联“此身果欲参天地,且读中庸尽至诚”:给出了诗人对于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思考。如果想要让自己的生命与天地相参,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那就需要研读《中庸》,并尽自己最大的诚意去践行其中的道理。《中庸》强调的是一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诗人认为通过学习和实践这种思想,可以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再用儒字韵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辛弃疾《书渊明诗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