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ǎn
jiāng
hóng
·
·
chūn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1
qīng
míng
hán
shí
huā
jìng
fān
fēng
fān
láng
hóng
fěn
àn
suí
liú
shuǐ
yuán
lín
jiàn
jué
qīng
yīn
suàn
nián
nián
luò
jìn
tóng
huā
hán
tíng
yuàn
jìng
kōng
xiāng
shuō
chù
xián
chóu
liú
yīng
yàn
zhī
xiāo
chǐ
jīn
chù
cǎi
yún
jiù
zōng
màn
jiào
rén
xiū
shàng
céng
lóu
píng
jiā
zhù
jiāng
nán
yòu
guò
liǎo

译文

清明寒食节日。在花丛中的路上、一场风雨过后,一片散乱的落花。落下来的红花,静静地随着流水走了,园林里渐渐地觉得清绿的树叶茂密了。细算每一年、刺桐花落尽的时候,春寒也渐失了余力。庭院寂静,只能徒然地怀想忆念。但没有地方说,闲愁郁结到了极点。因为那些流莺乳燕太可怕了,如果她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又要陷害我。如今也不知道书信在哪里,我想念的朋友仍然没有踪迹。徒然地让人、羞于再登上高楼眺望,只看见楼外的原野上一片碧绿的庄稼。我的家住在江南,又过去了、

逐句剖析

"清明寒食":清明寒食节日。

# 清明寒食:这是春天的两个节日。寒食,约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左右,清明节前一二天。

"花径里、":在花丛中的路上、

# 花径里:“花径里”三句:一番,前一个作一阵解,后一个作一片解。狼籍,散乱。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词:“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一番风雨":一场风雨过后,

# 一番风雨:一阵风雨。

"一番狼籍":一片散乱的落花。

# 一番狼籍:一片散乱。

"红粉暗随流水去":落下来的红花,静静地随着流水走了,

# 红粉暗随流水去:“红粉暗随流水去”二句:意谓红花少了,绿叶多了。作者化用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里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红粉暗随流水去:一作“流水暗随红粉去”。宋·秦观《望海潮·洛阳怀古》:“无奈伤心,暗随流水到天涯。”红粉,形容红花飘落。

"园林渐觉清阴密":园林里渐渐地觉得清绿的树叶茂密了。

# 清阴:碧绿的树叶茂密。

"算年年、":细算每一年、

"落尽刺桐花":刺桐花落尽的时候,

# 刺桐花:植物,豆料。一名海桐。落叶乔木,春天开花,有黄红、紫红等色。生长在南方。福建的泉州又名刺桐城。

"寒无力":春寒也渐失了余力。

"庭院静":庭院寂静,

"空相忆":只能徒然地怀想忆念。

"无说处":但没有地方说,

# 无说处:一作“无处说”。

"闲愁极":闲愁郁结到了极点。

# 闲愁:为国家之愁。作者在很多场合里,把国家之愁,都说作“闲愁”。愁:一作“悉”。

"怕流莺乳燕":因为那些流莺乳燕太可怕了,

# 流莺乳燕:指权奸佞臣。他们鼓唇弄舌,搬弄是非。

"得知消息":如果她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又要陷害我。

"尺素如今何处也":如今也不知道书信在哪里,

# 尺素如今何处也:“尺素如今何处也”二句:如今书信在哪里也不知道,我想念的人也不见踪迹。尺素:书信。

"彩云依旧无踪迹":我想念的朋友仍然没有踪迹。

# 彩云:指想念的人。“彩云”又作“绿云”,意同。

"谩教人、":徒然地让人、

# 谩教人:“谩教人”三句:空教我,但实在没有脸面再上高楼了,楼外的平原上只有一片碧绿的庄稼。谩:作空、徒解。

"羞去上层楼":羞于再登上高楼眺望,

# 层楼:高楼。,羞:没有脸面,这是说高楼上去的次数太多了,不好意思的再上了。

"平芜碧":只看见楼外的原野上一片碧绿的庄稼。

# 平芜:平原、原野。

"家住江南":我的家住在江南,

"又过了、":又过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满江红·暮春》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婉约风格词作。此词上阕以细腻笔触描绘江南暮春景物,通过残红、飞絮等意象营造出凄清意境;下阕由景及情,抒写女主人公对远行人的深切思念,将“思而不得”的惆怅与“登楼望断”的无奈层层递进。全词以柔婉含蓄的笔调,将传统闺怨题材与暮春景象完美融合,既展现了辛弃疾词风中少见的婉约特质,又保持了其情感表达的真挚深沉,在宋代伤春怀远词中颇具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满江红·暮春》的创作背景存在两种说法:一说此词作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时年二十五岁的辛弃疾任江阴军签判,正值南归初期,壮志未酬之际借闺怨题材抒写政治苦闷;另一说认为作于宋光宗绍熙年间(1192-1194),时辛弃疾在福建任职,历经宦海沉浮后,以婉约笔法寄托对时局的忧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伤春相思词。描绘了江南暮春时节的凄清景象,体现了女主人公在残春中的孤寂心境,表达了她对远行人深切的思念、思而不得的惆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上阕描写暮春景象,如风雨摧残后的狼藉花径、花落水流红等,在景中暗蓄红颜易逝、年华虚度的悲愁,为下阕抒情铺垫;下阕写女子孤寂苦闷,将相思情愫融入寂静环境、羞涩矜持等状态,使情与景浑然一体,生动展现女子复杂情感。象征:上阕中“花落”象征着美人迟暮、青春消逝,女子由落花联想到自身,寄寓着红颜难久、年华虚度的悲愁;“刺桐花落尽”“寒无力”表面写刺桐花因寒冷无力附着枝头而飘落,实则象征女子在暮春凄寒中身心俱疲,无力把握自身命运,也暗含君子失意的含义。下阕中“彩云”象征远方的游子,既体现了女子对游子的深情与痴迷,也因“依旧无踪迹”暗含对游子薄情的怨怼,承载着女子复杂的思念与怅惘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阕:“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起句以平淡语写尽沧桑意。“家住江南”四字,看似仅点明地域,却暗藏古典诗词中“江南”与“娇柔”“敏感”的文化关联——江南的温润水土滋养出的女子,其哀愁也如春雨般绵密,比塞北女子更多几分含蓄的怅惘。“清明寒食”是暮春的标志性节点,本为写景铺垫,而“又”字堪称神来之笔:一个“又”字,将当下的寂寞延伸至过往,暗示这并非她首次独自面对暮春的凋零,往年的孤寂与哀怨如潮水般被唤醒,开篇便埋下“年年如此”的宿命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以叠词“一番……一番……”强化风雨的频密与无情。花径本是春日赏景之地,此刻却因连绵风雨变得“狼籍”,既写实景——花瓣零落、残红遍地,更喻人心——女子的心境亦如这花径般被世事风雨摧残得凌乱不堪。句式短促有力,如重锤敲在心头,将“风雨”与“狼籍”的因果关系反复强调,既见自然之力,更显女子对时光无情的无力感。“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红粉”特指娇艳的花瓣,却以女子妆容的“红粉”为喻,暗合“红颜”之意。“暗随流水去”的“暗”字极妙:它不写花落的决绝,而写其悄无声息的消逝,仿佛连告别都带着隐忍,恰如女子对青春流逝的默默承受。“渐觉清阴密”的“渐”字则拉长了时间,绿叶由疏转密是缓慢的过程,却被她敏锐捕捉,这“渐”中藏着她日复一日的注视与煎熬——看残红褪尽,看绿意浓得化不开,时光在她眼中被拆成了无数细碎的片段,每一片都浸着无奈。两句一写“红去”、一写“绿密”,既见暮春“红绿交替”的实景,更藏“红颜易逝、青春难留”的隐喻,景与情交织。“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算”字有“总计”“料想”之意,将视角从眼前的花径拉向“年年”的轮回,由具体景象升华为普遍规律。刺桐花是暮春少见的入词意象,其花落标志着春光彻底终结,天气转暖,却偏以“寒无力”形容。“寒”非指天气之冷,而是花瓣凋零前的萎靡之态——它们无力再附于枝头,只能在风中瑟缩坠落,与“清阴密”的绿叶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衰败的“无力”,一边是繁盛的“有势”。此句暗合辛弃疾惯有的隐喻笔法:寒花之“无力”可喻君子失意,密叶之“盛壮”可指小人得势,个人命运与时代风云悄然融入残春景象,让自然描写多了一层深沉的社会感慨。下阕:“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上阕以景结,下阕以情起,“庭院静”承“清阴密”而来——园林愈静,愈显人心的喧嚣。“空相忆”的“空”字,直点相思的徒劳:她在回忆中打捞过往,却只剩一片虚无。“无说处”道尽孤独的极致:不是没有愁绪,而是无人可诉、无处可泄,这“闲愁”便如藤蔓般在心中疯长,“极”字将这种压抑推至顶点。四句两两对仗,短句急促如喘息,将“静—忆—闷—愁”的情绪层层递进,写尽女子被孤独裹挟的窒息感。“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此句将闲愁推向更私密的境地。流莺乳燕本是暮春常见的生灵,活泼灵动,却成了她的“怕”之对象。为何怕?因这“消息”是她深藏心底的秘密——或许是对远人的相思,或许是对青春虚度的怅惘,这份感情太过敏感、太过脆弱,连禽鸟都怕知晓。这“怕”中藏着女子的羞涩与矜持:她的愁绪是不能示人的,只能独自咀嚼,连自然生灵都成了潜在的“窥探者”,其孤独与隐忍更添几分楚楚可怜。“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尺素”是古典诗词中“书信”的代称,“彩云”则以绚丽意象喻指远方的心上人。两句一问一叹,写尽等待的绝望:她既盼不到一封书信,也寻不到心上人的踪迹。“如今何处也”的茫然,与“依旧无踪迹”的无奈形成呼应,“依旧”二字与上阕“又”字遥相呼应——不仅暮春年年相似,连等待的落空也是年年如此。她对“彩云”的称谓仍带眷恋,可见痴情未减,而“无踪迹”的现实又让这份痴情成了自我折磨,爱与怨在心中反复拉扯,矛盾而痛苦。“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结句以动作写心理,将抽象的愁绪化为具体的画面。“上层楼”本是为远眺寻人,而“羞去”二字道尽她的犹豫:或许是怕登楼后仍不见归人,徒增失望;或许是怕见“平芜碧”的开阔景象,反衬自己的狭隘愁绪,更显渺小。“平芜碧”是极开阔的远景——青草绵延至天际,本是生机盎然之景,在她眼中却成了阻隔视线的屏障,愈见其“望断天涯路”的绝望。“谩教人”(徒教人)的慨叹,将所有情绪收束于一声无奈的叹息,余韵悠长,让读者仿佛能看见她转身离去的背影,带着未说尽的愁绪,消失在暮春的寂静里。

4. 作品点评

具体而言,每一句话中都藏着它的“骨”。所谓“骨”,是那些含义深邃、分量厚重,足以抓住人目光的文字;而由这“骨”自然生出的“力”,便足以稳稳撑住每一句话,更能让整篇文章都振发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幼安《满江红》《水调歌头》诸作俱能独辟机杼,极沉着痛快之致。亦流宕,亦沉切。

清陈廷焯《云韶集》

# 此数章皆髀肉复生之叹。

清沈曾植《稼轩长短句小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偶作》

下一篇:宋·辛弃疾《朝中措·夜深残月过山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