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n
shā
·
·
miào
shǒu
dōu
záo
bān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1
miào
shǒu
dōu
záo
bān
bǎo
cān
jiā
chù
què
chéng
pín
qià
chūn
huàn
huā
cūn
jīn
xiāo
guāng
yǒu
yàn
guǎn
xián
cóng
qiǎo
yán
zhǔ
rén
liǎng
méi
xuān

译文

技艺高超得毫无雕琢的痕迹。细细领会其中的妙处却反而皱起眉头似有难解之妙。就好像春天来到了浣花村。今晚笔墨所创作的作品光彩艳丽,管弦乐声从此悄然无声。主人在宴席上两眉舒展,十分欣喜。

逐句剖析

"妙手都无斧凿瘢":技艺高超得毫无雕琢的痕迹。

# 瘢:王诏校刊本及四印斋本俱改作“痕”。清末近现代初·夏敬观《跋毛钞本稼轩词》云:“《稼轩词》往往以乡音叶韵,全集中不胜枚举。如《浣溪沙》词用元寒韵之‘瘢’、‘言’、‘轩’与真谆韵‘颦’、‘村’同叶,殆亦其乡音如此。而三本‘瘢’皆作‘痕’,匪特不典,且忘‘言’、‘轩’亦在元寒韵。此类妄为窜改之迹实不可掩。”

"饱参佳处却成颦":细细领会其中的妙处却反而皱起眉头似有难解之妙。

# 饱参佳处:苏轼《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诗:“暂借诗文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恰如春入浣花村":就好像春天来到了浣花村。

# 浣花村:杜甫在成都所居处。胡宗愈《成都草堂诗碑序》:“先生自同谷入蜀,遂卜成都浣花江上万里桥之西,为草堂以居焉。”

"笔墨今宵光有艳":今晚笔墨所创作的作品光彩艳丽,

"管弦从此悄无言":管弦乐声从此悄然无声。

"主人席次两眉轩":主人在宴席上两眉舒展,十分欣喜。

# 主人席次两眉轩:孔稚珪《北山移文》:“眉轩席次,袂耸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注云:“轩,举也,举眉谓喜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浣溪沙·妙手都无斧凿瘢》是宋代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妙手都无斧凿瘢”,夸赞创作者技艺精妙,作品自然天成,毫无雕琢痕迹。“饱参佳处却成颦”,写深入体会到美好之处后,却因某种感慨而皱眉,蕴含着复杂情绪。“恰如春入浣花村”运用比喻,生动展现出美好情境的降临,如春天悄然走进浣花村般,充满生机与诗意。下片“笔墨今宵光有艳”,表明今晚的笔墨生辉,光彩照人,凸显出作品的出色。“管弦从此悄无言”则通过对比,说明与之相比,管弦之声都黯然失色,进一步突出了前句所描述的创作成果的惊艳。结尾“主人席次两眉轩”,描绘主人在席上眉开眼笑,传达出对眼前美好事物的欣赏与喜悦,可能是对这场文艺展示或相关情境的满意。全词语言生动,巧用比喻等手法,将对创作成果的赞美、情感的复杂交织,以及现场氛围等巧妙呈现,给人以丰富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妙手都无斧凿瘢”,夸赞技艺的高超。“妙手”指技艺精湛的人,“无斧凿瘢”意为没有雕琢的痕迹,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其技艺达到了自然天成的境界,不见刻意雕琢之态,凸显技艺的精妙绝伦。“饱参佳处却成颦”,描写品味佳作的感受。“饱参佳处”指深入领会其中的精妙之处,“却成颦”则说因过于投入、反复品味,反而皱起了眉头,生动刻画了对佳作细细揣摩时的专注神情,从侧面烘托出作品的精妙耐品。“恰如春入浣花村”,以景喻艺。将技艺的精妙比作春天来到浣花村,春天的浣花村生机盎然、美好自然,用这样鲜活的景象作比,让抽象的技艺变得具体可感,更显其灵动自然、令人愉悦的特质。下片“笔墨今宵光有艳”,描绘笔墨作品的光彩。“笔墨”代指创作的作品,“光有艳”形容其光彩艳丽,展现出作品在今夜焕发出的夺目风采,体现出作品的出色与感染力。“管弦从此悄无言”,以管弦的无声衬托作品的魅力。管弦本是能发出悦耳声响的乐器,“悄无言”却写出它们在此刻沉默无声,通过侧面烘托,凸显出笔墨作品的精彩已经盖过了管弦之声,令人沉醉。“主人席次两眉轩”,刻画主人的神态。“两眉轩”即眉头舒展,写出主人在席间因看到这般精彩景象而面露欣喜的样子,从主人的反应进一步印证了作品或技艺的出众,传递出愉悦赞赏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念奴娇·参》

下一篇:宋·辛弃疾《品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