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
tiān
·
·
xún
huā
yǒu
zuò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1
yǎn
rén
jiān
chòu
chǎng
lái
wéi
yǒu
jiǔ
piān
xiāng
cóng
guī
zhù
yún
yān
pàn
zhí
dào
ér
jīn
máng
lǎo
bàn
gòng
qiū
guāng
huáng
huā
chù
chóng
yáng
yào
zhī
làn
màn
kāi
shí
jié
zhí
dài
西
fēng
shuāng

译文

官场腐朽,人人捂着鼻子离开,自古以来只有酒是香的。自从搬到这云烟缭绕的地方,直到如今我忙于歌舞心情舒畅。叫上伙伴,一起来欣赏秋光。遍寻菊花却不知它在何处,可是故意要避开喧闹的重阳。要知道菊花烂漫开放的时节,要一直等到西风刮起,经过一夜寒霜。

逐句剖析

"掩鼻人间臭腐场":官场腐朽,人人捂着鼻子离开,

# 掩鼻:捂着鼻子。

"古来惟有酒偏香":自古以来只有酒是香的。

# 古来:王诏刊本、四印斋本作“古今”。

"自从归住云烟畔":自从搬到这云烟缭绕的地方,

# 云烟畔:云烟缭绕的山边,形容瓢泉一带景致。

"直到而今歌舞忙":直到如今我忙于歌舞心情舒畅。

"呼老伴":叫上伙伴,

# 老伴:指老友。

"共秋光":一起来欣赏秋光。

"黄花何处避重阳":遍寻菊花却不知它在何处,可是故意要避开喧闹的重阳。

# 重阳:即农历九月初九,古人常在这天登高赏菊。

"要知烂漫开时节":要知道菊花烂漫开放的时节,

"直待西风一夜霜":要一直等到西风刮起,经过一夜寒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词开篇便直言对人间“臭腐场”的厌恶,认为只有酒是香的,表达出对尘世污浊的不满。接着讲述自己居住在云烟畔的隐居生活,逍遥自在。重阳佳节,词人呼朋唤友共赏秋光,却不见菊花踪影,故而发问菊花何处躲避重阳。最后点明菊花要在西风与寒霜降临后才烂漫开放,借菊花不畏严寒的特性,表达对其坚韧品格的赞美,同时也隐含对美好事物坚守的期待,以及自身在困境中保持高洁的志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辛弃疾遭忌被谗,蒙冤被罢官后,隐居于江西铅山县的瓢泉。尽管仕途受挫,历经不公,他却并未因此消沉气馁,而是以达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在这一方天地中,努力探寻生活的乐趣,让自己的日子充实起来。庆元四年至六年(1198-1200)间,辛弃疾已在瓢泉闲居多时。重阳佳节,秋意正浓,向来喜好与友人相聚的辛弃疾,与吴子似等友人围坐一堂,宴饮作乐。节日的氛围、友人的陪伴,加之对秋日景色的感怀,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触动了辛弃疾的心弦。于是,在与友人的宴饮间,辛弃疾写下了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借物抒情之作。描绘了词人厌恶世俗官场,选择隐居后生活的状态,重阳日呼朋唤友赏秋,却寻觅不到菊花。通过对寻菊无果及对菊花开放条件的描述,体现了词人对世俗丑恶的批判,对菊花所代表的高洁品质的向往,表达了自己不随波逐流、坚守内心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将人间的“臭腐”与酒的“香”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尘世的污浊,表达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象征:菊花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质。词中菊花在重阳不见,直待西风霜后才烂漫开放,象征着美好事物在艰难环境中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设问:“黄花何处避重阳?”通过设问,引发读者思考,增强了词的感染力,同时引出对菊花开放时节的描述,为表达菊花的坚韧品格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上片“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宛如一声饱含愤懑的长叹,从词人内心深处喷薄而出。词人以“臭腐场”形容南宋官场,可谓入木三分。“掩鼻”二字,巧妙化用《孟子・离娄下》典故,生动展现出词人对丑恶的极度嫌恶,同时彰显其自身高洁的品格。而“惟有酒偏香”,并非单纯指酒的味道,实则是借酒浇愁,在这污浊的尘世中寻求一丝慰藉,暗示除酒之外,世间万物皆为“臭腐”。“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笔锋陡然一转,由对尘世的厌恶转为对隐居生活的欣喜。“云烟畔”描绘出铅山乡间别墅的清幽之境,云雾缭绕,仿若仙境,与前文的“臭腐场”形成强烈反差。“歌舞忙”则勾勒出词人在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中,闲适自在、悠然自得的状态,尽显洒脱之情。上片对尘世的批判与对隐居的自得,为下片“寻菊花”埋下伏笔。下片“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正式切入主题。“呼老伴”“共秋光”,洋溢着词人在重阳佳节与友人相聚的欢乐氛围,而“共秋光”又因古人常以秋光喻菊,巧妙暗示了“寻菊花”之意。“黄花何处避重阳”,一个问句,流露出寻菊不见的疑惑与好奇,自然引发读者对菊花去向的探寻。结尾“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表面写菊花需历经秋风寒霜才会烂漫开放,实则借菊喻人,高度赞美菊花不随波逐流、傲霜凌寒的高尚品格。这正是词人自身品格的真实写照,即便身处困境,遭受不公,仍坚守自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打破常规写法,不局限于题目字面意思,而是借寻菊这一契机,酣畅淋漓地抒发愤世情怀,展现如菊品格。这种借题发挥的创作手法,使词作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又有对高尚品格的执着追求,情感真挚深沉,意味深长,充分体现了辛弃疾词作豪放与深沉兼具的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阕词的写法颇不符合常规,但稼轩意不在按题作文,而在借题发挥,表现他愤世的情怀和高洁的志趣。

现代郑州大学中文系教授何均地《宋词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贺新郎·赋琵琶》

下一篇:宋·辛弃疾《汉宫春·会稽秋风亭怀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