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鼻人间臭腐场":官场腐朽,人人捂着鼻子离开,
# 掩鼻:捂着鼻子。
"古来惟有酒偏香":自古以来只有酒是香的。
# 古来:王诏刊本、四印斋本作“古今”。
"自从归住云烟畔":自从搬到这云烟缭绕的地方,
# 云烟畔:云烟缭绕的山边,形容瓢泉一带景致。
"直到而今歌舞忙":直到如今我忙于歌舞心情舒畅。
"呼老伴":叫上伙伴,
# 老伴:指老友。
"共秋光":一起来欣赏秋光。
"黄花何处避重阳":遍寻菊花却不知它在何处,可是故意要避开喧闹的重阳。
# 重阳:即农历九月初九,古人常在这天登高赏菊。
"要知烂漫开时节":要知道菊花烂漫开放的时节,
"直待西风一夜霜":要一直等到西风刮起,经过一夜寒霜。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借物抒情之作。描绘了词人厌恶世俗官场,选择隐居后生活的状态,重阳日呼朋唤友赏秋,却寻觅不到菊花。通过对寻菊无果及对菊花开放条件的描述,体现了词人对世俗丑恶的批判,对菊花所代表的高洁品质的向往,表达了自己不随波逐流、坚守内心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将人间的“臭腐”与酒的“香”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尘世的污浊,表达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象征:菊花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质。词中菊花在重阳不见,直待西风霜后才烂漫开放,象征着美好事物在艰难环境中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设问:“黄花何处避重阳?”通过设问,引发读者思考,增强了词的感染力,同时引出对菊花开放时节的描述,为表达菊花的坚韧品格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上片“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宛如一声饱含愤懑的长叹,从词人内心深处喷薄而出。词人以“臭腐场”形容南宋官场,可谓入木三分。“掩鼻”二字,巧妙化用《孟子・离娄下》典故,生动展现出词人对丑恶的极度嫌恶,同时彰显其自身高洁的品格。而“惟有酒偏香”,并非单纯指酒的味道,实则是借酒浇愁,在这污浊的尘世中寻求一丝慰藉,暗示除酒之外,世间万物皆为“臭腐”。“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笔锋陡然一转,由对尘世的厌恶转为对隐居生活的欣喜。“云烟畔”描绘出铅山乡间别墅的清幽之境,云雾缭绕,仿若仙境,与前文的“臭腐场”形成强烈反差。“歌舞忙”则勾勒出词人在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中,闲适自在、悠然自得的状态,尽显洒脱之情。上片对尘世的批判与对隐居的自得,为下片“寻菊花”埋下伏笔。下片“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正式切入主题。“呼老伴”“共秋光”,洋溢着词人在重阳佳节与友人相聚的欢乐氛围,而“共秋光”又因古人常以秋光喻菊,巧妙暗示了“寻菊花”之意。“黄花何处避重阳”,一个问句,流露出寻菊不见的疑惑与好奇,自然引发读者对菊花去向的探寻。结尾“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表面写菊花需历经秋风寒霜才会烂漫开放,实则借菊喻人,高度赞美菊花不随波逐流、傲霜凌寒的高尚品格。这正是词人自身品格的真实写照,即便身处困境,遭受不公,仍坚守自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打破常规写法,不局限于题目字面意思,而是借寻菊这一契机,酣畅淋漓地抒发愤世情怀,展现如菊品格。这种借题发挥的创作手法,使词作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又有对高尚品格的执着追求,情感真挚深沉,意味深长,充分体现了辛弃疾词作豪放与深沉兼具的独特魅力。
# 这阕词的写法颇不符合常规,但稼轩意不在按题作文,而在借题发挥,表现他愤世的情怀和高洁的志趣。
现代郑州大学中文系教授何均地《宋词鉴赏辞典》
上一篇:宋·辛弃疾《贺新郎·赋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