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日犹堪话别离":年轻时还可以谈谈别离的事,
"老来怕作送行诗":年老就害怕抒写送行的诗。
"极目南云无过雁":极目南天没有望见捎书大雁的雄姿。
# 过雁:大德本作“雁过”。
"君看":您看,
"梅花也解寄相思":梅花仿佛也知道为人们寄相思。
"无限江山行未了":辽阔的江山足迹难至。
"父老":父老乡亲们,
# 父老:大德本作“父母”。
"不须和泪看旌旗":不须含着泪水眺望国家的旗帜。
# 旌旗:此当指卢国华出行时的仪仗。
"后会丁宁何日是":再次相会的日期叮嘱了又叮嘱,可究竟是哪一天呢?
# 丁宁:即叮咛,叮嘱,嘱咐。
"须记":一定要记住,
"春风十日放灯时":那是十里春风燃放花灯之时。
# 放灯:上元节也称放灯节。古有上元放灯、观灯的习俗。,十日:大德本作“十里”。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词。描绘了作者送别友人卢国华提刑赴任时的情景,体现了不同年龄段的离别心境,表达了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真切的友情,以及对别离的深刻观感,同时也暗含了未竟的北伐抱负和对抗金事业的期待。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上片中,“极目南云无过雁”为虚写,想象友人离去后云山阻隔、书信难传的情景;“君看,梅花也解寄相思”是实写,描写眼前梅花,虚实相衬,含蓄表达深厚情谊。
3. 分段赏析
上片“少日犹堪话别离,老来怕作送行诗”将年少与年老时的别离感受对比,说年少时经得起别离,老来却害怕为友人作送别诗。这是作者自身经验之谈,体现出随着岁月流逝,对别离滋味的体会愈发深刻。“极目南云无过雁”写友人此去,云山阻隔,连大雁都无法为传书信,既为虚写,也起到陪衬作用,烘托出离别后的思念无由传递之感。“君看,梅花也解寄相思”实写眼前梅花,暗用陆凯寄梅赠友人的典故,想象别后会折梅寄相思,虽为说他人故事,却贴合自身情况,含蓄地表达了深厚的思念之情。下片“无限江山行未了”高瞻远瞩,放眼万里江山,不作儿女情长之态,视野和心胸极为开阔,既指友人此去还有诸多事务担当,也暗含作者对未竟的北伐事业的感慨。“父老,不须和泪看旌旗”写出当地父老对友人的眷恋之情,“不须”二字既抚慰了父老,又自然带出下文,展现出从大处着眼的别离观感。“后会丁宁何日是?须记,春风十日放灯时”紧承别离话题说“后会”,人未登程先约重逢,应题“约上元重来”,“春风十里放灯时”景象优美,与“无限江山”相呼应,情切意浓,扫尽送别感伤气氛。
下一篇:宋·辛弃疾《再用儒字韵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