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
jiāng
xiān
·
·
shì
zhě
ā
qián
jiāng
xíng
qián
zèng
zhī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1
jiǔ
qíng
shī
xìng
lǎn
qún
shàn
lán
shān
hǎo
tiān
liáng
yuè
tuán
tuán
líng
zhēn
hǎo
shì
liú
qián
kàn
suì
wǎn
rén
chéng
shí
zěn
jiào
ē
liú
lián
yáng
huā
jiá
xuě
màn
tiān
cóng
jīn
huā
yǐng
xià
zhǐ
kàn
绿
tái
yuán

译文

自从酒意诗情变得懒散,歌舞盛宴也渐渐冷清。美好的月夜中,月光如银盘般圆满。杜甫真是风雅之人啊,竟留下一枚钱币来赏玩。晚年像程不识般受人欺侮,怎能让钱财长久相伴。杨花榆钱如漫天飞雪般消散。今后在斑驳花影之下,只愿静观青苔的浑圆之态。

逐句剖析

"一自酒情诗兴懒":自从酒意诗情变得懒散,

"舞裙歌扇阑珊":歌舞盛宴也渐渐冷清。

"好天良夜月团团":美好的月夜中,月光如银盘般圆满。

"杜陵真好事":杜甫真是风雅之人啊,

"留得一钱看":竟留下一枚钱币来赏玩。

"岁晚人欺程不识":晚年像程不识般受人欺侮,

"怎教阿堵留连":怎能让钱财长久相伴。

"杨花榆荚雪漫天":杨花榆钱如漫天飞雪般消散。

"从今花影下":今后在斑驳花影之下,

"只看绿苔圆":只愿静观青苔的浑圆之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临江仙·侍者阿钱将行,赋钱字以赠之》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上阕借过往与眼前景,流露心境的消沉。下阕前两句点出送别缘由,暗含对现实的愤懑。下阕后三句以景结情,寄寓送别后的孤寂。全词以送别为线,交织着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对现实的不满与送别后的孤寂,情感沉郁而含蓄。吐露了离别后对往日时光的追念与独处的孤寂,也由此显露出辛词深沉婉约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辛弃疾这首词是为身边侍者阿钱临别而作,其中“从今花影下,只看绿苔圆”一句尤为动人。从词题“赋钱字以赠之”能看出,词人巧借“钱”字拓展意涵,既暗合对阿钱的称呼,又以“绿苔”“花影”等景致为离别添上更深的诗意寄托,这正体现了辛弃疾词作中“婉而含讽”的语言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词。通过送别和花影与绿苔的意象,暗喻离别后的寂寥场景,含蓄吐露了离别后对往日时光的追念与独处的孤寂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下阕“杨花榆荚雪漫天”以漫天飞舞的杨花榆荚象征离别时的纷乱心绪与漂泊无依之感;“绿苔圆”则以花影下的青苔暗喻离别后的孤寂与时光的沉寂,用具体意象将抽象的离别之情具象化,余味悠长。借景抒情:“从今花影下,只看绿苔圆”一句则设想送别后的情景,此后花影之下,无人相伴,只剩青苔自荣,将孤寂之感融入静谧的画面,借景抒情,传递出词人对侍者离去后物是人非的怅惘。

3. 分段赏析

上阕“一自酒情诗兴懒,舞裙歌扇阑珊”开篇直抒胸臆,写自己近来对饮酒赋诗的兴致衰减,曾经热闹的歌舞场景也已冷落,暗示心境的落寞与生活的寂寥。“好天良夜月团团”转而描绘眼前团圆的月夜,以乐景反衬内心的怅然;“杜陵真好事,留得一钱看”借用杜甫“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的典故,暗指自身境况的窘迫,也为下文送别铺垫淡淡的无奈。下阕前两句“岁晚人欺程不识,怎教阿堵留连”中,“程不识”喻指不苟言笑的正直之人,“阿堵”代指钱财。此句点明因时近岁末、生计艰难,连正直之人都难免被欺,钱财难以留存,阿钱不得不离去,字里行间藏着对世态炎凉的愤懑与对侍者的歉疚。下阕后三句“杨花榆荚雪漫天”描绘暮春时节杨花榆荚纷飞如雪的景象,既点明时令,又以漫天飞絮的迷蒙烘托离别后的空寂;“从今花影下,只看绿苔圆”则设想送别后的情景,此后花影之下,无人相伴,只剩青苔自荣,将孤寂之感融入静谧的画面,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的语言极为凝练,意象也带着幽微的韵致。它未曾直白道出离别之情,而是借着对场景的细腻刻画,将那份情愫悄悄传递出来。这种以景收束、余韵悠长的笔法,与辛弃疾惯常的豪放词风形成了鲜明对照,也由此让人窥见他词作风格的丰富多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即事》

下一篇:宋·辛弃疾《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