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ù
yīng
tái
jìn
·
·
shuǐ
zòng
héng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1
yǐn
piáo
quán
quán
shēng
xuān
jìng
wéi
wèn
wèi
huò
chán
zào
lín
jìng
dài
duì
shèn
měi
wèi
bāo
zhī
shuǐ
zòng
héng
shān
yuǎn
jìn
zhǔ
zhàng
zhàn
qiān
qǐng
lǎo
yǎn
xiū
míng
shuǐ
kàn
shān
yǐng
shì
jiào
shuǐ
dòng
shān
yáo
shēng
kān
xiào
qīng
shān
dìng
piáo
yǐn
rén
wèn
wēng
ài
fēi
quán
lái
xún
zhōng
jìng
rào
shēng
xuān
zěn
zuò
jìng
zhōng
jìng
mián
jūn
qiě
guī
xiū
wéi
fāng
zhàng
dài
tiān
sàn
huā
shí
wèn

译文

和客人在瓢泉饮酒,客人问泉声喧闹还是幽静,我还没来得及回答。有人用“蝉噪林逾静”来代替我回应,意境非常美妙啊。第二天,我为此创作了这首词来赞美这种说法。河水纵横交错,青山远近布列。柱杖游遍这重山叠水。老眼怕光,俯视水底看山影。试看水波荡而山影摇,笑自己一生,恰如这、山影飘摇无定。瓢泉饮酒。有人问,你喜爱飞泉,是想寻得幽静。而今泉水声绕屋喧嚣,怎么成为幽静中的镜子。我想睡觉了,你也回去休息吧,这个问题,待维摩讲经,等到天女、散花的时间问。

逐句剖析

"与客饮瓢泉":和客人在瓢泉饮酒,

# 饮瓢泉:在瓢泉饮酒。瓢泉:作者铅山住所旁边的山泉,因形状似瓢,故取名瓢泉。

"客以泉声喧静为问":客人问泉声喧闹还是幽静,

# 客以泉声喧静为问:客人问泉声喧闹还是幽静?

"余未及答":我还没来得及回答。

# 余未及答:一作余醉,未及答。

"或以":有人用“

"蝉噪林逾静":蝉噪林逾静”

# 蝉噪林逾静:梁代诗人王藉《入若耶溪》诗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合成一联,有以动衬静之意。

"代对":来代替我回应,

"意甚美矣":意境非常美妙啊。

"翌日":第二天,

# 翌日:第二天。

"为赋此词褒之也":我为此创作了这首词来赞美这种说法。

# 为赋此词褒之也:一作为赋此词以褒之也。褒:夸赞、表扬。

"水纵横":河水纵横交错,

# 水纵横:“水纵横”三句:拄杖游遍瓢泉地区的山山水水。

"山远近":青山远近布列。

"拄杖占千顷":柱杖游遍这重山叠水。

"老眼羞明":老眼怕光,

# 老眼羞明:“老眼”二句:怕阳光刺眼,只好去看水中青山的倒影。

"水底看山影":俯视水底看山影。

"试教水动山摇":试看水波荡而山影摇,

# 试教水动山摇:“试教”三句:水面摇动,山影亦随之荡漾,想我的一生不也是如此么。试教:试看。试:一作度。

"吾生堪笑":笑自己一生,

"似此个、":恰如这、

# 此个:这样,即下文水中的山影。

"青山无定":山影飘摇无定。

"一瓢饮":瓢泉饮酒。

# 一瓢饮:语出《论语·雍也》:“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孔子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话。一瓢饮,原指一瓢清水,此处借指一瓢酒,即题序之“饮瓢泉”。

"人问翁爱飞泉":有人问,你喜爱飞泉,

# 人问翁爱飞泉:“人问”四句:您来瓢泉是为了得到安静,但是泉水绕屋流淌,声音喧哗,你又怎么能得到安静呢?

"来寻个中静":是想寻得幽静。

# 个中:这里,其中。

"绕屋声喧":而今泉水声绕屋喧嚣,

"怎做静中镜":怎么成为幽静中的镜子。

"我眠君且归休":我想睡觉了,你也回去休息吧,

# 我眠君且归休:用陶潜故事:陶潜隐居时,无论谁来相访,只要有酒,就取出与之共饮。他若先醉,就对客说:“我醉欲眠卿可去。”表现陶潜率真的性格。

"维摩方丈":这个问题,待维摩讲经,

# 维摩方丈:“维摩”二句:用维摩讲经、天女散花的佛经故事来回答。据《维摩诘经》载:有一天维摩宣讲佛经时,仙女向听讲的众人抛洒天花。花洒到诸菩萨身上都不沾自落,而落到大弟子身上时则沾而不落,这就说明大弟子的凡心未除。维摩:即维摩诘,佛教人物,与释迦牟尼(俗称如来佛)同时,善讲大乘教义。方丈:寺庙长老及住持说法的地方,因一丈见方,故称。后即用作对寺院长老及住持的代称。

"待天女、":等到天女、

"散花时问":散花的时间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祝英台近·水纵横》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这首词的上片描绘水中青山的倒影,水流动时倒影也随之晃动,作者用水动山摇的景象来比喻自己身世的漂泊不定。下片记述了主人与客人之间的问答。从泉水的喧闹声中,客人提出了如何在动态中寻求宁静的问题,而作者并没有从正面给出答复,而是让客人从佛经里天女散花的故事中去自行领悟。整首词对山动水静的描写,既带有哲理的意味,又象征着官场中的升降沉浮,人在其中漂泊不定,寄寓了词人诸多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疑为绍熙五年(1194)八月,辛弃疾被罢免福建安抚使一职,之后又到期思谋划建造住宅。这首词大概创作于庆元元年(1195年),是他从福建帅任上被罢免归来之后,此时辛弃疾再次罢官,闲居在信州带湖。这一年,瓢泉的新居已经建成,但他还没有搬过去居住。在作者于瓢泉摆设的宴会上,有一位不明事理的客人,向已经喝醉的主人问了一个看起来难以回答的问题。他说:“您说自己因为喜好安静,所以到瓢泉来寻求清静,可这里泉水的声音环绕屋子响起,怎么能获得安静呢?”一位聪慧的客人借用前人的诗句代替主人回答道:“就像一座幽深的山林,里面有蝉在鸣叫,这只会增添深林的幽静意趣,并不会让这片山林变得喧闹。”作者觉得这个回答十分巧妙,于是写下这首抒发山水之乐、谈论动静之趣的小品词,送给他作为褒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哲理抒怀词。描绘了水中青山倒影随水而动的景象与客主关于动中求静的问答场景,体现了动与静的哲理韵味,也象征着宦海浮沉的飘摇不定,表达了词人内心的诸多感慨。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水纵横,山远近”一句,“水纵横”写眼前近处水流交错的景象,展现水域的广阔与灵动;“山远近”则拓展到远处,勾勒出群山或近或远、层次分明的画面。远近景致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千顷山水的整体格局,凸显出词人畅游其间的豪迈与愉悦。用典:“维摩方丈,待天女、散花时问”一句,巧用维摩诘与天女散花的典故。典故原意是:维摩诘居士在丈室示疾,文殊师利前往问病,天女散花测试众人,花落在未悟道者身上,而不着于菩萨身上,以此显明悟道者不受外尘干扰。辛弃疾在此处用此典故,是说客人若想探寻静境真谛,需如文殊师利般有足够学养,暗指客人当下领悟不足、不配发问,既巧妙回应了客人关于“泉喧何以为静”的疑问,又委婉讥其不懂动中见静的深意,尽显词中禅趣与机锋。动静结合:“绕屋声喧,怎做静中境”以泉声“喧”的动态,与词人追求的“静”形成对照;而泉声虽喧,却恰是静境的组成,动中见静,凸显静境并非万籁俱寂,而是于声响中得安宁的哲理,体现山水间动静相生之趣。比喻:“试教水动山摇,吾生堪笑,似此个、青山无定”,以水动时青山倒影随波摇晃、无有定姿作比,将自身的人生境遇比作这晃动不定的山影。山影本是静态青山的映照,却因水动而飘摇,恰似词人在宦海中身不由己、浮沉不定的身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对自身命运无常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头“水纵横,山远近,拄杖占千顷”,显得颇为豪迈。作者将这里纵横交错、远近分布的山水都游历了一遍,却用一个“占”字来表达,凸显出辛弃疾畅游山水时的愉悦感受。尽管在政治上不得志,未能得到重用,但词人仅凭一根手杖,就仿佛拥有了这千顷广阔的山水,展现出不凡的气度。“老眼”等几句,描写的是词人从水中观看山的倒影这一趣事。“羞”字体现出词人为自己年纪不小却还有这般童心而产生的不好意思的感觉,不过词人又难以抵挡这种乐趣的诱惑,他搅动水面,使得青山在水中晃动,由此可见此时词人的内心是十分舒畅的。下片蕴含着禅理,“一瓢饮”这三个字的短句,才点出“饮泉”的题意。后面的内容都是对客人不当提问的讥刺。接着写道“人间翁爱飞泉”,这四句都是客人的问话,客人的意思是,老翁既然喜爱清静,又喜爱飞泉而来到这清静的地方,可泉声比屋中的喧闹声还要大,哪里有清静的境界呢?这是客人认为只有万籁俱寂才是真正的清静,其实是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静境。在微风轻拂的美好夜晚,泉水发出清越的声响,人间的各种声响都消失了,山林中自然的声响传来,这才是真正的静境。客人既然不懂得什么是静境,所提出的问题也就不恰当,于是词人用“我眠君且归休,维摩方丈,待天女散花时间”三句来回应。我要睡觉了,你还是回去吧,今天不必再问了,这是第一种拒绝的方式。等到维摩居士在丈室中示现疾病,文殊师利前来探病时再问,这是第二种拒绝的方式。因为提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识修养不够的人是无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释迦牟尼派遣文殊师利去问候维摩居士的病情,是因为维摩居士具有深厚的学识修养,只有文殊师利才能胜任这次提问的任务。在丈室中,天女散花,花瓣果然没有落在文殊师利的身上。辛弃疾运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讥刺客人不懂得提问的时机和分寸。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凭借细致的观察与体会,描绘了动中有静、从动中见静的山水意趣。词前的小序引用了梁代诗人王藉的诗句来解答这一问题,它和词的内容相互补充、相互生发。整篇作品就像一篇艺术小品,抒发了山水间的乐趣与动静之间的意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百年嘉话,风流足传。

明李濂《集辛稼轩长短句》

# 《娑罗清话》云:“月随雾走,月竟不移;岸逐舟行,岸终自若。”于此可以悟禅。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

# 南宋辛稼轩,运深沉之思于雄杰之中,遂以苏辛并称。他如龙洲、放翁后村诸公,皆嗣响稼轩,卓卓可传者也。

清蒋兆兰《词说》

# 此假禅理以言遭际也。起首“水纵横”三句,写尽瓢泉之闲适。接以“老眼羞明”二句,醉眼恍惚,从水底看山,山在蓣花荇带之间,此景已奇绝。紧接以“试教水动山摇”三句,山光既在水中,水动则山摇,山亦飘荡不定,不觉失笑青山也不能镇静而自为摇动;转悟吾生正如青山之摇动而不能镇静。此中意境,应有所寄,恐指屡次落职,出处吾常而言。

近代哲学家、历史学、文学家吴则虞《辛弃疾词选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声声慢·送上饶黄倅职满赴调》

下一篇:宋·辛弃疾《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