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岁躬耕不怨贫":陶潜晚年躬耕田园,无怨无悔于清贫,
# 晚岁躬耕不怨贫:陶渊明四十一岁以后,弃官归隐,躬耕田亩,无怨无悔。其《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有云:“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又其《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二首》之二云:“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萧统《陶渊明集序》称陶渊明“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晚岁:晚年。躬耕:亲身耕作。
"支鸡斗酒聚比邻":偶尔还杀鸡设酒邀请邻居畅饮。
# 支鸡斗酒聚比邻:参见陶渊明《归园田居》之五:“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又陶渊明《杂诗十二首》之一:“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斗:盛酒的容器。比邻:近邻,邻居。
"都无晋宋之间事":心中绝无晋宋间战乱不断、南北分裂事,
# 都无晋宋之间事:谓陶渊明作品中表面上很少涉及晋、宋之际时事。参见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晋宋之间事:指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即东晋末年、刘宋初年之间的事情。这是一个南北分裂、战乱不断、篡弑频起的年代,极端动荡混乱,凶残黑暗。
"自是羲皇以上人":自比是上古时代人。
# 自是羲皇以上人:谓陶渊明自是远古时代高人,参见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义皇,即上古时代伏羲氏。羲皇以上人:上古时代的人。
"千载后":千百年之后,
# 千载后:陶渊明距辛弃疾此时约八百年,此处举成数,称千载。
"百篇存":仍有百余篇诗文流传于世,
# 百篇存:《陶渊明集》现存诗125篇。
"更无一字不清真":文中更没有一字不清新纯真。
# 清真:纯真自然。参见苏轼《和陶饮酒诗二十首》之三:“道丧士失己,出语辄不情。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
"若教王谢诸郎在":倘若东晋王谢两大望族诸郎在,
# 若教王谢诸郎在:“若教”二句:如果王、谢豪门子弟还在,那他们连陶渊明故乡柴桑路上的灰尘都不如。王谢诸郎:王谢两家的子弟。王谢是东晋的两大望族,其子弟以潇洒儒雅见称。
"未抵柴桑陌上尘":也比不上柴桑道上的尘土高洁。
# 陌上尘:路上的尘土。参见陶渊明《杂诗十二首》之一:“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柴桑:古县名,陶渊明故乡,在今江西九江县一带。陶渊明中年以后归隐于此。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阅读陶渊明的诗歌舍不得把手从上面移开,
# 去手:离手。,渊明:陶潜,字渊明(一说字元亮),东晋、刘宋之际著名诗人。有《陶渊明集》。
"戏作小词以送":于是姑且创作一首小词来表达心意。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史词。通过描绘陶渊明晚年躬耕自乐、与邻相聚的生活,以及对其诗作的赞美,表达了辛弃疾对陶渊明的高度敬仰与向往。同时,将王谢子弟与陶渊明对比,体现出对世俗权贵的不屑。
2. 分段赏析
上片首句“晚岁躬耕不怨贫”,直接点明陶渊明晚年归耕的生活状态。“不怨贫”三字突出其安贫乐道的品格——即便生活清苦,也无怨怼之意,展现豁达胸襟。次句“只鸡斗酒聚比邻”,描绘他与乡邻以简单酒食相聚的画面,“只鸡斗酒”见其生活简朴,“聚比邻”则体现他与乡亲融洽亲近,塑造出一位质朴随和的田园老者形象。第三句“都无晋宋之间事”,巧妙跳出具体生活场景,指出陶渊明不涉当时政治纷争的淡泊。“晋宋之间”暗指刘宋易代的政治动荡,而他能超然物外,更显高洁。末句“自是羲皇以上人”以“羲皇”作比,将其抬升至超越世俗的精神高度,强调其心境如上古先民般纯真自然,境界高古。下片“千载后,百篇存”笔锋转向诗作,说明陶渊明的诗跨越千年仍被传诵,可见其影响力。“更无一字不清真”是对其诗最凝练的评价:“清真”既指语言清新自然,也指情感真挚纯粹,无矫饰、无造作,正是其诗流传至今的关键。最后两句“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以对比深化主题:“王谢诸郎”指东晋高门士族王导、谢安家族的子弟,虽身份显赫却难掩浮华;而陶渊明身处“柴桑陌上”,虽平凡却因诗品与人品的高洁胜过权贵。此句以“尘”喻平凡中的珍贵,暗含“繁华易逝,真淳永存”的哲理。
3. 作品点评
此词因读书触发怀古之情,对陶渊明及其作品推崇备至。词中既赞扬其躬耕田园、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的高尚情操,亦称颂其诗篇感情真率、格调清新的不朽价值。“贵胄子弟的庸俗不堪”和“比不上柴桑道上的尘土高洁”的对比,鲜明凸显爱憎。这既是词人“读渊明诗不能去手”的缘由,亦体现其善于从古代作家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的特质。
# 稼轩在嘲谑中借机表明人品。
现代南京教育学院文学研究室主任魏裕铭《中国古代幽默文学史论——先秦至宋》
# 上片赞渊明精神,下片论渊明诗风。以“清真”品陶诗,极为精确;以谢郎不及陶公,更可称其为陶渊明的千载知音。
现代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文忠《十大文学家》
上一篇:宋·辛弃疾《信笔再和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