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diào
tóu
·
·
zhì
zài
liáo
kuò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1
zhào
chāng
yuè
wàng
yòng
dōng
yùn
tài
bái
dōng
shì
jiàn
guò
xiāng
bāo
jiè
qiě
yǒu
qiū
shuǐ
zhī
yuē
yuè
shí
bìng
shān
zhōng
yīn
yòng
yùn
wéi
xiè
jiān
zhì
zài
liáo
kuò
chóu
mèng
dēng
tiān
yuè
rén
shì
yǎng
qiān
nián
yǒu
cān
luán
bìng
fèng
yún
qīng
shān
chì
xiāng
yuē
shàng
gāo
hán
zhuó
jiǔ
yuán
běi
dǒu
shī
jiān
shǎo
yuē
shén
shèn
fàng
xíng
mián
hóng
鸿
zài
gāo
tiān
fāng
yuán
chóng
mèng
jiào
tuī
zhěn
wǎng
rán
niàn
rén
shì
kuī
quán
yǒu
měi
rén
qiū
shuǐ
chán
juān

译文

赵昌父七月十五日用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韵,写了一首关于李太白、苏东坡之事见寄,对我过分地赞美和推许,并且约我中秋一同泛舟。八月十四日,我因病卧床在博山寺中,于是用其词原韵写了这首词答谢他,并把此词寄给吴子似。我的志向在那辽阔的宇宙,前些日子我在梦中登上了蓝天。用手抚摸着皎洁的明月,瞬息度过了人间的千年。又梦见你乘着鸾鸟、凤凰,遇见了李白诗仙,和苏轼,相约一起登上了月宫广寒,拿起北斗作为勺子舀酒畅饮,我也有幸在你们中间。我轻轻地吟唱起心中的波澜:神魂自由腾飞,无拘无束,我的形体如在睡眠一般。我要像大雁天鹅一样,一次次举翅高飞,看看这天地是方是圆。我想再唱啊,却从梦中醒来,推开枕头心中怅惘升起疑念,人间事为什么总难圆满?这心事虽然可向知心朋友倾谈,一泓秋水却把你隔得很远很远。

逐句剖析

"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赵昌父七月十五日用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韵,

# 用东坡韵:指依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篇韵脚填词。题为《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七月望日:七月十五。,赵昌父:即赵蕃,辛弃疾的朋友。

"叙太白东坡事见寄":写了一首关于李太白、苏东坡之事见寄,

# 太白东坡事:因赵昌父原词亡佚,李白事所指不详,恐当是梦天、邀月一类事。

"过相褒借":对我过分地赞美和推许,

# 过相褒借:过于褒奖、过于推许。

"且有秋水之约":并且约我中秋一同泛舟。

# 秋水之约:或指相约八月中秋泛舟。

"八月十四日":八月十四日,

"余卧病博山寺中":我因病卧床在博山寺中,

# 博山寺:寺名。寺址在今江西上饶。,余:一本无“余”字。

"因用韵为谢":于是用其词原韵写了这首词答谢他,

# 为谢:答谢,答复。

"兼寄吴子似":并把此词寄给吴子似。

# 吴子似:即吴绍古,鄱阳人,南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任铅山县尉。

"我志在寥阔":我的志向在那辽阔的宇宙,

# 寥阔:即寥廓,以避宋宁宗讳,故改用“阔”字,指茫茫的宇宙太空。

"畴昔梦登天":前些日子我在梦中登上了蓝天。

# 畴昔:以前,过去。

"摩挲素月":用手抚摸着皎洁的明月,

# 素月:皎洁的明月。,摩挲:用手抚摸。

"人世俯仰已千年":瞬息度过了人间的千年。

# 俯仰:俯仰之间,即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极短。此句是说天上片刻,人间已过千年。

"有客骖鸾并凤":又梦见你乘着鸾鸟、凤凰,

# 骖鸾:四卷本丁集作“骖麟”。骖:古代驾车时位于两旁的马。这句是说以鸾和凤为骖。,客:此处指赵昌父。

"云遇青山、":遇见了李白诗仙,

# 青山:青山赤壁:代指李白和苏轼,李白死后葬于青山,苏轼贬官黄州之时,有赤壁之游。

"赤壁":和苏轼,

# 赤壁:指苏轼。

"相约上高寒":相约一起登上了月宫广寒,

# 高寒:天上高寒之处,指月宫。

"酌酒援北斗":拿起北斗作为勺子舀酒畅饮,

# 援北斗:《楚辞·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援,手持。,酌酒:斟酒。

"我亦虱其间":我也有幸在你们中间。

# 虱其间:意谓以渺小无才之身参与其事。

"少歌曰":我轻轻地吟唱起心中的波澜:

# 少歌:即“小歌”,指乐章的一部分。《楚辞·九章·抽思》有“少歌曰”,相当于“乱曰”。

"神甚放":神魂自由腾飞,无拘无束,

"形如眠":我的形体如在睡眠一般。

"鸿鹄一再高举":我要像大雁天鹅一样,一次次举翅高飞,

# 高举:高飞。,鹄:天鹅。,鸿:大雁。

"天地睹方圆":看看这天地是方是圆。

"欲重歌兮梦觉":我想再唱啊,却从梦中醒来,

# 梦觉:梦醒。,重歌:指反复歌唱。

"推枕惘然独念":推开枕头心中怅惘升起疑念,

# 惘然:茫然若失的样子。,推枕:推开枕头,起身。

"人事底亏全":人间事为什么总难圆满?

# 底亏全:为什么会有亏有全。

"有美人可语":这心事虽然可向知心朋友倾谈,

# 美人:指知己朋友。此处指吴子似。

"秋水隔婵娟":一泓秋水却把你隔得很远很远。

# 婵娟:四卷本丁集作“娟娟”,仪态美好的女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词作。此词以梦境为经纬,上片直抒胸臆,通过瑰丽想象,描绘出遨游宇宙、与仙客共饮的奇幻场景,暗喻词人超脱尘俗的志向与对理想境界的追寻。下片转而引出内心独白,“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既展现豪情壮志,又暗含对现实的隐喻;结尾陡然跌落现实,以秋水阻隔的意象,流露出对知音难觅、抱负未展的怅惘。全词虚实相生,哲思与浪漫相结合,既彰显豪放不羁的词风,又暗藏壮志难酬的悲慨。词中“神甚放,形则眠”的矛盾表述,既是对现实压抑的疏解,亦是对精神自由的坚守,体现了辛弃疾在政治失意后“外化内不化”的独特人格境界。其语言雄奇奔放而不失细腻,意境苍茫辽阔而暗含机锋,兼具理想色彩与人性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作品创作于辛弃疾罢居铅山瓢泉时期。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辛弃疾从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抚使任上被弹劾免官,回到江西铅山他的瓢泉新居,开启了长达八年的隐居生涯。这首词就作于闲居瓢泉期间。据词前小序记载,此词既是答赠友人赵昌父,亦寄怀时任县尉的吴子似。虽身处江湖之远却心系家国,始终秉持积极入世的政治抱负。词人虽因奸佞当道而壮志难酬,常借山水诗酒寄托情怀,但收复中原的理想从未磨灭。在政治理想与现实境遇的冲突中,他创作了这首《水调歌头》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中的长调词,也是一首酬答寄怀的咏怀词。描绘了词人辛弃疾梦中登天畅游太空的奇幻景象,既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孤独,又隐现着政治理想与生命追求的深层矛盾。全词融合屈原《天问》的宇宙叩问、李白游仙的浪漫奇崛与苏轼豁达中的悲慨,在豪放与婉约的张力中,展现了辛弃疾晚年罢居瓢泉时“身老江湖而心系魏阙”的复杂心境。

2. 写作手法

化用:化用贾谊《惜誓》中“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把自己比作搏击长空、一再高举的鸿鹄,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我志在寥阔”,如洪钟巨响,瞬间振起全词的气势,直截了当地袒露了词人内心那高远宏大的志向与宽广豁达的气度,为整首词定下了激昂豪迈的基调,可谓是全词旨意的高度凝练与概括。紧接着“畴昔梦登天”,巧妙借用屈原《九章・惜诵》中“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航”的语句,这一用典,绝非简单的文字借鉴,而是深刻反映出词人在现实世界中,因诸多阻碍而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故而渴望挣脱尘世的束缚,到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去寻觅契合自身理想的境界。“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词人在梦幻的情境里,仿佛真的挣脱了尘世的羁绊,轻盈地飞升至青天之上,率先踏入月宫。他满心欢喜地抚摸着那皎洁如玉的月亮,整个人完全沉醉在这如梦似幻、神奇迷离的仙境之中。在这如痴如醉的赏玩间,时间的概念被无限模糊,仿佛只是短暂的俯仰之间,人间已然悠悠度过了千年之久。这两句词,不仅营造出一种空灵、缥缈的意境,更在时空的巨大跨度中,传递出一种对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的深沉思索。“有客骖鸾并凤,云遇春山赤壁,相约上高寒”几句,词人的笔触愈发奇幻瑰丽。由词序可知,此词是为答谢好友赵昌父而作。赵昌父作为词人闲居瓢泉时的挚友,其奉祠家居,不汲汲于仕途,饮酒赋诗间尽显超脱不凡之气度,世人皆赞其有陶靖节般的高风亮节。词人在此以“骖鸾并凤”这般华丽而富有神话色彩的表述来赞誉赵昌父,意在表明其品德高尚、道行深厚,理应超脱尘世,羽化登仙。而“青山”“赤壁”分别关联着李白与苏轼,李白墓在当涂之青山西北,苏轼曾游览赤壁并留下千古名篇《赤壁赋》。在这里,赵昌父仿若真的驾驭着鸾凤,在五彩云霞间飞升,与先贤李太白、苏东坡不期而遇,随后他们一同热情地邀约词人,共赴天宫遨游。词人将赵昌父、李白、苏轼尊称为“三贤”,如此安排,一方面饱含着对友人及先贤的敬重与推崇,另一方面,“我亦虱其间”一句,又以一种极为谦逊的姿态,将自己置身于这几位贤能之人中间,流露出一种自愧不如却又渴望与之并肩的微妙情感。在现实生活里,词人深感知音难觅,那些投降派官僚的所作所为令他不齿,不屑与之同流合污,于是只能将这份对志同道合之人的渴望,寄托于梦境之中,通过这样浪漫的梦境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其豪放不羁的性格特点,以及对理想人物与境界的无限憧憬与向往。下片:“神甚放,形则眠”,初读这两句,似乎只是在描述一种身体与精神的状态,身体看似安静沉睡,呈现出一种无为的姿态,但精神却自由奔放、无拘无束。然而,深入探究便会发现,这其实是词人在闲居生活中的一种自我剖白。尽管他表面上远离朝堂,过着看似闲适安静的日子,但在其内心深处,那团渴望报国、渴望建功立业的火焰从未熄灭,时刻都在等待着能够重新燃烧、释放能量的时机。“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词人巧妙化用贾谊《惜誓》中“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的语句,以鸿鹄自喻。鸿鹄向来被视为志向高远、追求卓越的象征,词人借此形象,将自己渴望像鸿鹄一般,一次次振翅高飞,冲破天际,向天地间展示自己的抱负与才华,尽情抒发着内心的豪情壮志。然而,美好的梦境终究无法替代残酷的现实。“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词人正沉浸在梦境中,想要继续放声高歌,抒发心中畅快之时,却突然从美梦中惊醒。他下意识地推开枕头,独自陷入沉思,心中涌起无尽的怅惘。在这里,词人以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间的悲欢离合,而此时他更多思考的是“亏”的方面,即人生中的遗憾与不圆满。梦境中的自由驰骋与现实的种种无奈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这一强烈反差,深刻揭示出他那宏大的抱负与残酷社会现实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一连串的发问,不仅仅是对人生不如意的简单感慨,更是一位拥有雄才大略、满腹经纶的老将,面对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困境,发出的最为强烈的抗议之声,其中饱含着无奈、愤懑与不甘。词的结语“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乍看之下,显得颇为突兀,前文一直围绕梦境以及梦觉后的惆怅情绪展开,而此句却陡然一转。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这其实是在前面层层情感铺垫的基础上自然生发出来的感慨。表面上看,这是词人对好友吴子似的深切思念,然而实际上,更多的是在抒发“谁识稼轩心事”(《水龙吟・再题瓢泉》)的深深苦闷。在现实中,词人的壮志难酬,内心的孤寂与愤懑无人能懂,即便有像吴子似这样的友人,却也仿佛被茫茫秋水相隔,难以真正倾诉内心的千般滋味、万种情怀,进一步强化了整首词中那种壮志难酬、知音难觅的悲凉氛围。

4. 作品点评

辛弃疾的《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以瑰丽奇崛的浪漫笔法,抒写壮志难酬的深沉喟叹。全词以“梦登天”为经纬,上片借神话意象,构建出俯仰千年的时空浩渺感,展现词人超拔尘俗的精神追求;下片豪放长歌与惘然自伤形成强烈反差,将政治失意的郁结与宇宙永恒的哲思熔铸一体。词中“酌酒援北斗”的雄奇想象,暗合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逸气,而“人事底亏全”的终极叩问,又承袭屈原《天问》的苍茫叩询。全篇虚实相生,豪放中寓沉郁,既见东坡式的旷达超然,更显稼轩特有的家国忧思,堪称南宋豪放词中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稼轩此等词有意学步眉山,不粘不脱,别有机杼。如一味摹肖,则有貌而无情矣。

现代学家吴则虞《辛弃疾词选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菩萨蛮(题云岩)》

下一篇:宋·辛弃疾《木兰花慢·题广文克明菊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