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盛日":遥想在开元盛世的时候,
# 开元盛日:化用杜甫《忆昔二首·其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其时为大唐盛世。此处喻指北宋盛时。
"天上栽花":皇宫里栽满了桂树,
# 天上栽花:“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月中有桂树,所以称在天上栽花。这是指宣和间汴京离宫种木犀事。金·郦权《木犀》诗:“昔游汴离宫,识此倾城姝。”其中的离宫,不知是不是指凝碧池,但作者小时游览中应是见过木犀。天上:指皇宫之中。花:指桂花。
"月殿桂影重重":月光下树影重重。
# 桂影重重:传说月中有宫殿和桂树,故云。,月殿:月宫。借指皇宫。
"十里芬芳":满城飘散着清香,
"一枝金粟玲珑":原来是枝头上玲珑精致的桂花正在绽放,香彻十里。
# 金粟:桂花的别名,以其花蕊似金粟点缀而得名。
"管弦凝碧池上":凝碧池上虽有管弦之音,
# 管弦凝碧池上:郑处诲《明皇杂录》:“天宝末,群贼陷两京,大掠文武朝臣及黄门宫嫔、乐工、骑士,每获数百人,以兵仗严卫,送于雒阳。至有逃于山谷者,而卒能罗捕追胁,授以冠带。禄山尤致意乐工,求访颇切,于旬日获梨园弟子数百人。群贼因相与大会于凝碧池,宴伪官数十人,大陈御库珍宝,罗列于前后。乐既作,梨园旧人不觉歔欷,相对泣下,群逆皆露刃持满以胁之,而悲不能已。有乐工雷海清者,投乐器于地,西向恸哭。逆党乃缚海清于戏马殿,支解以示众,闻之者莫不伤痛。王维时为贼拘于菩提寺中,闻之赋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落叶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此处以唐喻宋,借安史之乱伤北宋旧京开封沦入金人之手。
"记当时、":想起当时的景象、
"风月愁侬":却不能给人以快慰之感,反倒使人感风吟月,满怀愁云。
# 愁侬:使我悲伤。侬,我。
"翠华远":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
# 翠华远:指北宋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幽禁在北方极远的地方。翠华,皇帝仪仗中以翠羽为饰的旗帜。
"但江南草木":只可惜那如烟环般栽植在宫中的桂树,
# 江南草木:指桂树。因生于南方,故云。屈原《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
"烟锁深宫":却永远被锁在了深宫之中。
"只为天姿冷澹":只因为她(桂树)生来就素净淡雅,
# 冷澹:不浓艳,素净淡雅。也作“冷淡”。,天姿:天生的资质。
"被西风酝酿":秋风的熏陶使它酿就彻骨的浓香,
# 酝酿:比喻涵育、熏陶。
"彻骨香浓":使它酿就一身浓香彻骨。
# 彻骨:透骨,入骨。形容程度极深。
"枉学丹蕉":可惜她却要白白地效仿丹蕉树,
# 丹蕉:即红蕉,亦称美人蕉,花色红艳。,枉:徒然,白费。
"叶展偷染妖红":偷偷将叶里的花染成鲜艳的红色。
# 妖红:即“夭红”,艳丽的红色。苏轼《浣溪沙·徐州藏春阁园中》:“化工余力染夭红。”,叶展:一作“叶展”。
"道人取次装束":桂花好像道人衣着随意,
# 取次装束:随意妆束,保持固有本色。刘攽《芍药谱》:“取次妆,淡红多叶也。色绝淡,条叶正类绯,多叶亦平头也。”取次,造次,随意。,道人:比喻有仙风道骨的桂花。
"是自家":这是它自身。
# 是自家:释晓莹《罗湖野录》载晦堂禅师为黄庭坚说法,“当时暑退凉生,秋香满院,晦堂乃曰:‘闻木犀香乎?’公曰:‘闻’。晦堂日:‘吾无隐乎尔。’公欣然领解。”后因常以“木犀香”为三教教门中典故。此词中因有“道人家风”之联想。
"香底家风":自身香气的本色。
# 香底家风:一说是自家香底家风:宋僧释晓瑩《罗湖野录》载晦堂禅师为黄庭坚说法:“太史黄公鲁直元祐间,……从晦堂和尚游。时当暑退凉生,秋香满院。晦堂乃曰:‘闻木犀香乎?’公曰:‘闻。’晦堂曰:‘吾无隐乎?’公欣然领解。”后以佛家“闻香悟道”为三教教门中的典故,故借作“道人家风”。
"又怕是":只怕是因为,
"为凄凉、":处境凄凉、
"长在醉中":它借酒浇愁使脸色酡红。
# 长在醉中:一说为凄凉长在醉中。
"赋红木犀":为丹桂作诗。
# 赋红木犀:一作“嘲红木犀”。木犀,桂花的别称,以木材纹理如犀而名。花有浓香,可作香料。其红花者称为丹桂。
"余儿时尝入京师禁中凝碧池":我小时候到过京城宫中的凝碧池,
# 凝碧池:李濂《汴京遗迹志》卷八:“凝碧池在陈州门里繁台之东南。唐为牧泽,宋真宗时改为池。”陈州门为开封外城南门之一,非皇城门,所记凝碧池的方位与辛弃疾所说在禁中不合,不知何故。,禁中:皇宫内。,京师:指北宋故都开封。,尝:曾经。
"因书当时所见":于是写下了当时所见。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追忆咏物词。上阕忆北宋旧宫桂树盛景,今昔对照尽显沧桑;下阕写红木犀色变而香存,借“家风”喻民族根脉。结尾诙谐自嘲,难掩悲怆。表达了君国之忧、沧桑之感和深沉的家国之痛。
2. 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这首词以“红木犀”为切入点,通过咏物、用典、对比、双关等多重手法,将个人身世、民族矛盾与历史反思熔铸于短短篇幅中。词人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笔法,既展现了对自然物象的细腻观察,又暗藏对家国命运的深沉忧虑,堪称“借物言情”“托古喻今”的典范,体现了辛词“以文为词”“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双关:被西风酝酿,枉学丹蕉”表面写花木因秋风而泛红,暗指女真政权在中原的“汉化”尝试如同“枉学”,徒有其表;“又怕是、为凄凉,长在醉中”既写花在秋风中凋零的凄凉,又隐喻词人不愿清醒面对现实的痛苦,正话反说,倍增悲慨。“蛟龙出没”“蛊毒海气”等对南方环境的夸张描写,既是贬谪生活的真实写照,也象征政治环境的险恶;“隆隆鼓声”“日行万里”的大赦场景,与“坎轲只得移荆蛮”的现实形成反差,暗讽朝廷政治的虚伪与腐败。化用:词中“凝碧池”化用唐代王维被安禄山囚禁时作《凝碧池》诗的典故,以安史之乱类比靖康之变,借历史悲剧暗喻北宋灭亡的伤痛。原诗“秋槐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的黍离之悲,与词人笔下“翠华远,风月愁侬”的靖康之耻形成跨时空呼应,增强了词作的历史厚重感。用典:“道人三昧”化用宋代晦堂禅师以木犀花香喻禅理的典故,以“香为木犀之香”强调民族文化根脉不可改变,即便“叶底偷染妖红”(外在异化),“道人家风”(内在本质)依然存续。此典将哲学思辨与民族意识结合,含蓄表达对汉族正统的坚守。反语:“为凄凉、长在醉中”,言外之意是说做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独醒”者更痛苦,正话反说,其中蕴含着词人深沉的忧患意识。正面描写:“十里芬芳”二句由大到小,映带出红木犀。木犀、金粟,都是桂花的别名。“十里芬芳”上承“桂影重重”,写桂花之多、桂花之香;“一枝金粟”,写红木犀的耀眼出众。“玲珑”二字则把木犀花蕊似金粟点缀的风采准确地描写出来。
3. 分段赏析
上阕以细腻笔触铺陈北宋旧京故宫的草木盛景。开篇巧妙化用杜甫诗句,借唐代兴衰隐喻宋朝往事,描绘出北宋鼎盛时期宫苑内花木葱茏、桂影婆娑的繁茂景象。这种以宫廷草木映射王朝昌盛的手法,与李清照笔下“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的以小见大之法异曲同工。“十里芬芳”至“一枝金粟”两句,由全景式的宏大视角渐次聚焦,既延续前文“桂影重重”,展现桂花遍野飘香的壮阔,又突出红木犀独绽枝头、灿若金粟的明艳姿态。“玲珑”二字精准勾勒出花蕊如金粟缀枝的精巧,却点到即止,为下阕对红木犀的正面描摹预留空间。“秋槐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词人援引唐代“凝碧池”典故,借王维身陷安史之乱时所作“秋槐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的悲怆诗意,暗喻北宋宫苑中虽有丝竹之音,却难掩愁绪。“翠华远”三句直抒胸臆,道出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后,故宫荒废、草木蒙尘的凄凉现状,将家国之痛与历史沧桑感熔铸于字里行间。下阕转而正面刻画红木犀的特质。“只为”两句以“天姿冷澹”展现其天然质朴的气质,又以“彻骨香浓”凸显香气的浓郁持久,精准勾勒出花木的形神。“被西风酝酿”五字既点明秋季花期,又暗含花木生长的时序变化,笔触细腻入微。“枉学”二句直言红木犀叶底偷染艳红,虽可与丹蕉争艳,却因生不逢时而无人问津,尽显落寞。“道人”二句词人巧用晦堂禅师为黄庭坚说法的典故,借“道人家风”喻指红木犀即便花色异变,仍不改本质。“又怕是”二句一语双关,既呼应上阕“烟锁深宫”,渲染花木凋零的凄清;又借花喻人,道出词人借酒浇愁的无奈。“为凄凉、长在醉中”以反语道出清醒者目睹家国衰亡的深切痛苦,字里行间涌动着深沉的忧患意识,意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声声慢·嘲红木犀》表面上回溯幼年游历禁宫凝碧池的见闻感悟,实则暗涌着词人彼时的悲怆心绪。词作以追忆往昔为引,把过去和现在融合在一起,虽通篇围绕花木铺陈,却仅以“桂”字点出物象本体,足见辛弃疾深厚的文学积淀与高超的艺术造诣。词人借咏花之笔,实则句句体现人事,将浓烈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思不着痕迹地熔铸于字里行间。全词托物言志,情感内敛含蓄,余韵悠长,于婉约笔触中蕴藏着震撼人心的深沉力量。
# 全词追忆儿时在故宫中所见的情事,以红木犀为中心,兼怀故国故人,别有一股悱恻缠绵之致。
不详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常国武《辛稼轩词集导读》
# 此词因小见大,借对木犀的描述,回忆北宋盛时的繁华,及至徽、钦二帝被金俘虏后押往北方,故宫破败,笼罩在一片愁云恨雾之中,当自己游到凝碧池时,联想到王维的“凝碧池头奏管弦”的伤心诗句,自己不胜悲愤,再也无心赏花听歌了,所以他说:“记当时、风月愁侬”,也就是说当时庭中木犀虽然娇艳,却不知为谁而开,从而使自己像杜甫当年那样,产生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兴亡之感和思念故国故乡的悲伤感情。
不详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薛祥生《辛弃疾》
# 李清照赞赏桂花是花中第一流,也是因为它的骨香内秀,而不是外在的形色之美。“取次妆”,字面上是随便妆扮之意,又是芍药花的一个品种,词人用“取次妆束”来写丹桂如同得道高人,外表随意,内在却保持着香的家风,甚是巧妙。结句更妙,丹桂是红色,词人想象:凝碧池边的丹桂之所以是红色,莫不是为了忘怀亡国的凄凉苦恨而沉醉不醒、天天面色红润?既挽合丹桂之红,又寓亡国之痛,人之情、物之思、国之痛三合一。
不详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兆鹏《辛弃疾词选》
下一篇:宋·辛弃疾《菩萨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