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ǎn
jiāng
hóng
·
·
jiàn
zhèng
héng
zhōu
hòu
qīng
shàng
zài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1
zhé
qiě
liú
fēn
chūn
hái
qīng
méi
dòu
gòng
tóng
zhāi
shǎo
duì
huā
hún
zuì
mèng
ér
jīn
xǐng
yǎn
kàn
fēng
yuè
hèn
dān
xiào
dōng
fēng
tóu
xuě
jiá
qián
chāng
shí
jié
huàn
fán
huá
xiē
suàn
zěn
jīn
fēng
,
zěn
jīn
jué
!
lǎo
rǎn
rǎn
huā
gòng
liǔ
shì
zhě
fēng
dié
yīn
chūn
yǒu
xián
chóu
yīn
bié
jià
xuān
shì
huā
xià
zhèng
shǐ
使
jūn
bié
zuì
shì
zhě
fēi
qīng
fèng
mìng
shū

译文

不要去折荼蘼花,权且留住、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的时节,和你一起采摘。当时对着花的情景像在梦中。而今天醒着看风月,只恨牡丹花笑我,头发已经白如雪。榆钱纷落,菖蒲吐叶,随着时节更迭,曾经的繁华已尽数凋零。怎么能经得住风雨,怎么能禁得住杜鹃的啼鸣!花和柳树都已经老了,蜜蜂和蝴蝶还忙忙碌碌。也不是因为春天逝去了而有闲愁,而是因为离别。稼轩居士辛弃疾在花丛之下,与郑使君依依惜别。离情别绪萦绕心头,他借酒消愁,在醉意朦胧之际,创作了这首词,侍者飞卿奉命手书。

逐句剖析

"莫折荼蘼":不要去折荼蘼花,

# 荼蘼:又名酴醾,夏日开花,花冠为重瓣,带黄白色,香气不足,但甚美丽,唐宋诗词多用之。,莫折:四卷本作“折尽”。

"且留取、":权且留住、

# 且留取:四卷本作“尚留得”。

"一分春色":一分春色。

"还记得青梅如豆":还记得青梅如豆的时节,

# 青梅:青的梅子。,还记得:四卷本作“还记取”。

"共伊同摘":和你一起采摘。

"少日对花浑醉梦":当时对着花的情景像在梦中。

# 少日:当时。

"而今醒眼看风月":而今天醒着看风月,

"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只恨牡丹花笑我,

"头如雪":头发已经白如雪。

# 头如雪:头发白的跟雪一样。

"榆荚钱":榆钱纷落,

# 榆荚钱:“榆荚钱,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句:四卷本作“人渐远,君休说。榆荚阵,菖蒲药。算不因风雨,只因鶗鴂。”

"菖蒲叶":菖蒲吐叶,

# 菖蒲:水生植物,多年生草本,有香气。相传菖蒲不易开花,开则以为吉祥。

"时节换":随着时节更迭,

"繁华歇":曾经的繁华已尽数凋零。

"算怎禁风雨,":怎么能经得住风雨,

"怎禁鹈鴂!":怎么能禁得住杜鹃的啼鸣!

# 鹈鴂:这里指杜鹃。据说这种鸟鸣时,正是百花凋零时节。

"老冉冉兮花共柳":花和柳树都已经老了,

# 老冉冉兮:战国楚·屈原《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是栖栖者蜂和蝶":蜜蜂和蝴蝶还忙忙碌碌。

# 是栖栖者:《论语·宪问》:“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是:如此,这般。栖栖:忙碌貌。

"也不因春去有闲愁":也不是因为春天逝去了而有闲愁,

"因离别":而是因为离别。

"稼轩居士花下与郑使君惜别醉赋":稼轩居士辛弃疾在花丛之下,与郑使君依依惜别。离情别绪萦绕心头,他借酒消愁,在醉意朦胧之际,创作了这首词,

"侍者飞卿奉命书":侍者飞卿奉命手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为南宋辛弃疾所作饯别词。上片以“看花”起笔,用“少日”醉梦与“而今”醒眼作照,描写岁月变迁;下片写物换星移,花与柳凋零,再无“笑我”之态,亦无可“恨”之人。虽为送别而作,却从惜春留春写至风雨摧花、春光难驻,于景物更迭中寄寓深愁如海。全词以景衬情,将岁月沧桑与惜别愁绪融为一体,最后点明“因离别”的主旨,尽显豪放词人细腻深情的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考证,此词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是年郑厚卿赴衡州任知州,辛弃疾设宴饯行,先赋《水调歌头》,仍觉意有未尽,遂再作此《满江红》,故题目以“再赋”二字点明。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伤春离别词。描绘了暮春时节荼蘼将谢、榆荚纷落、菖蒲吐叶之景,通过今昔赏花对比,借花笑人老、鹈鸠啼鸣等意象,表达对春光易逝的惋惜、岁月催人的无奈,以及因离别而生的愁绪。

2. 写作手法

对仗:“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老冉冉”对“是栖栖者”,“花共柳”对“蜂和蝶”,以“花共柳”的凋零暗喻时光流逝与人生迟暮,以“蜂和蝶”的忙碌反衬自身壮志难酬的无奈,“老”与“栖栖”既写自然景物的衰败,又讽喻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碌碌无为的现状。比兴:开篇以“莫折荼蘼”起兴,借暮春之花引出对春光的挽留;以“鹈鸠啼鸣”作比,用初夏意象喻指岁月催人。通篇以自然物象为依托,层层兴发离别愁绪。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笔一句“莫折荼蘼!”便似惊雷乍响,一个“莫”字,斩钉截铁,将某种急切挽留之意尽数倾吐。荼蘼乃春暮之花,文人墨客常叹“开到荼蘼花事了”,以诉春光消逝之憾。作者开篇疾呼“莫折”,实则意在挽留那最后“一分春色”,看似痴人说梦,却因这极致的痴心,更显真情灼灼。此句虽未直言送别,却已暗点送别之时节——暮春。紧接着,“还记得”三字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回忆的大门,将时光拉回往昔。“青梅如豆,共伊同摘”,短短八字,勾勒出一幅春日里青涩而美好的画面。“青梅如豆”,点明春半之时,那时的时光悠然惬意。再言“看花”,以“少日”时沉醉如梦的赏花之态,与“而今”清醒凝视之状形成鲜明对比。“而今”,词人以“醒眼”观花,花却“笑我头如雪”,一个“笑”字,拟人化的手法将花赋予了情感与生命,仿佛花在嘲弄词人的衰老,怎不令人心生“恨”意?这“恨”中,既有对岁月无情的无奈,亦有对往昔美好不再的怅惘。下片笔锋一转,“榆荚钱,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简洁而凝练地描绘出时光流转、物换星移之景。榆钱纷落,菖蒲吐叶,随着时节更迭,曾经的繁华已尽数凋零。此时,“花”与“柳”皆已“老”去,自然不再“笑我”,可词人心中的悲戚却愈发浓重,岁月的流逝让他更加苍老,而这又该归咎于谁呢?“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鸠!”连续两个“怎禁”,以反问之姿,将词人对那仅存“一分春色”的深切担忧展现得淋漓尽致。“鹈鸠”于初夏啼鸣,其声响起,便宣告着春天的彻底离去,百花芬芳不再。在古诗词中,鹈鸠常被用来寄托岁月虚度、青春迟暮之悲,此处词人以此意象,更添几分凄凉与哀愁。此句在章法上,与开篇的“莫折荼蘼”遥相呼应,首尾相连,使全词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此句对仗工整,构思新颖独特。“花”败“柳”老,尽显衰败之态,而“蜂”与“蝶”却依旧忙忙碌碌,不知停歇。作者巧妙化用春秋末期微生亩质问孔子“丘何为是栖栖者与”之语,将其用于“蜂”“蝶”之上,寓意深远。这看似对蜂蝶的描写,实则暗含对世间忙碌却无所得之人的讽喻,亦或是词人对自身命运的某种喟叹,其中深意,耐人寻味。前文通篇未着一字写饯别,直至结尾,笔锋陡然一转,“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如奇峰突起,戛然而止。此句打破了前文营造的层层愁绪,却又引发了更多的悬念与疑问。诸多疑问,皆留给读者去思索、去探寻,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全词句句含情,奥秘在“意兼比兴”。如“莫折荼蘼”以留春劝诫,暗喻惜时与守志;“怎禁风雨”借自然摧折,影射时局动荡。词人以“春去”写国势衰微,以“离别”诉壮志难酬,白发、闲愁皆为托物言志之笔。通篇触景生情,将抗金之志、家国之痛藏于比兴之中,平淡字句下是愤激深愁,远超送别表象,尽显传统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和一般赠别词不同的是,它不是用大量笔墨写离而是咏花木,只是在词的结尾用很少笔墨点明惜别之意,“似花非花”,亦情亦物,空灵蕴籍,可谓新奇之至。

现代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满江红·和杨民瞻送祐之弟还侍浮梁》

下一篇:宋·辛弃疾《水调歌头·送信守王桂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