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折荼蘼":不要去折荼蘼花,
# 荼蘼:又名酴醾,夏日开花,花冠为重瓣,带黄白色,香气不足,但甚美丽,唐宋诗词多用之。,莫折:四卷本作“折尽”。
"且留取、":权且留住、
# 且留取:四卷本作“尚留得”。
"一分春色":一分春色。
"还记得青梅如豆":还记得青梅如豆的时节,
# 青梅:青的梅子。,还记得:四卷本作“还记取”。
"共伊同摘":和你一起采摘。
"少日对花浑醉梦":当时对着花的情景像在梦中。
# 少日:当时。
"而今醒眼看风月":而今天醒着看风月,
"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只恨牡丹花笑我,
"头如雪":头发已经白如雪。
# 头如雪:头发白的跟雪一样。
"榆荚钱":榆钱纷落,
# 榆荚钱:“榆荚钱,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句:四卷本作“人渐远,君休说。榆荚阵,菖蒲药。算不因风雨,只因鶗鴂。”
"菖蒲叶":菖蒲吐叶,
# 菖蒲:水生植物,多年生草本,有香气。相传菖蒲不易开花,开则以为吉祥。
"时节换":随着时节更迭,
"繁华歇":曾经的繁华已尽数凋零。
"算怎禁风雨,":怎么能经得住风雨,
"怎禁鹈鴂!":怎么能禁得住杜鹃的啼鸣!
# 鹈鴂:这里指杜鹃。据说这种鸟鸣时,正是百花凋零时节。
"老冉冉兮花共柳":花和柳树都已经老了,
# 老冉冉兮:战国楚·屈原《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是栖栖者蜂和蝶":蜜蜂和蝴蝶还忙忙碌碌。
# 是栖栖者:《论语·宪问》:“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是:如此,这般。栖栖:忙碌貌。
"也不因春去有闲愁":也不是因为春天逝去了而有闲愁,
"因离别":而是因为离别。
"稼轩居士花下与郑使君惜别醉赋":稼轩居士辛弃疾在花丛之下,与郑使君依依惜别。离情别绪萦绕心头,他借酒消愁,在醉意朦胧之际,创作了这首词,
"侍者飞卿奉命书":侍者飞卿奉命手书。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伤春离别词。描绘了暮春时节荼蘼将谢、榆荚纷落、菖蒲吐叶之景,通过今昔赏花对比,借花笑人老、鹈鸠啼鸣等意象,表达对春光易逝的惋惜、岁月催人的无奈,以及因离别而生的愁绪。
2. 写作手法
对仗:“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老冉冉”对“是栖栖者”,“花共柳”对“蜂和蝶”,以“花共柳”的凋零暗喻时光流逝与人生迟暮,以“蜂和蝶”的忙碌反衬自身壮志难酬的无奈,“老”与“栖栖”既写自然景物的衰败,又讽喻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碌碌无为的现状。比兴:开篇以“莫折荼蘼”起兴,借暮春之花引出对春光的挽留;以“鹈鸠啼鸣”作比,用初夏意象喻指岁月催人。通篇以自然物象为依托,层层兴发离别愁绪。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笔一句“莫折荼蘼!”便似惊雷乍响,一个“莫”字,斩钉截铁,将某种急切挽留之意尽数倾吐。荼蘼乃春暮之花,文人墨客常叹“开到荼蘼花事了”,以诉春光消逝之憾。作者开篇疾呼“莫折”,实则意在挽留那最后“一分春色”,看似痴人说梦,却因这极致的痴心,更显真情灼灼。此句虽未直言送别,却已暗点送别之时节——暮春。紧接着,“还记得”三字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回忆的大门,将时光拉回往昔。“青梅如豆,共伊同摘”,短短八字,勾勒出一幅春日里青涩而美好的画面。“青梅如豆”,点明春半之时,那时的时光悠然惬意。再言“看花”,以“少日”时沉醉如梦的赏花之态,与“而今”清醒凝视之状形成鲜明对比。“而今”,词人以“醒眼”观花,花却“笑我头如雪”,一个“笑”字,拟人化的手法将花赋予了情感与生命,仿佛花在嘲弄词人的衰老,怎不令人心生“恨”意?这“恨”中,既有对岁月无情的无奈,亦有对往昔美好不再的怅惘。下片笔锋一转,“榆荚钱,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简洁而凝练地描绘出时光流转、物换星移之景。榆钱纷落,菖蒲吐叶,随着时节更迭,曾经的繁华已尽数凋零。此时,“花”与“柳”皆已“老”去,自然不再“笑我”,可词人心中的悲戚却愈发浓重,岁月的流逝让他更加苍老,而这又该归咎于谁呢?“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鸠!”连续两个“怎禁”,以反问之姿,将词人对那仅存“一分春色”的深切担忧展现得淋漓尽致。“鹈鸠”于初夏啼鸣,其声响起,便宣告着春天的彻底离去,百花芬芳不再。在古诗词中,鹈鸠常被用来寄托岁月虚度、青春迟暮之悲,此处词人以此意象,更添几分凄凉与哀愁。此句在章法上,与开篇的“莫折荼蘼”遥相呼应,首尾相连,使全词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此句对仗工整,构思新颖独特。“花”败“柳”老,尽显衰败之态,而“蜂”与“蝶”却依旧忙忙碌碌,不知停歇。作者巧妙化用春秋末期微生亩质问孔子“丘何为是栖栖者与”之语,将其用于“蜂”“蝶”之上,寓意深远。这看似对蜂蝶的描写,实则暗含对世间忙碌却无所得之人的讽喻,亦或是词人对自身命运的某种喟叹,其中深意,耐人寻味。前文通篇未着一字写饯别,直至结尾,笔锋陡然一转,“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如奇峰突起,戛然而止。此句打破了前文营造的层层愁绪,却又引发了更多的悬念与疑问。诸多疑问,皆留给读者去思索、去探寻,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全词句句含情,奥秘在“意兼比兴”。如“莫折荼蘼”以留春劝诫,暗喻惜时与守志;“怎禁风雨”借自然摧折,影射时局动荡。词人以“春去”写国势衰微,以“离别”诉壮志难酬,白发、闲愁皆为托物言志之笔。通篇触景生情,将抗金之志、家国之痛藏于比兴之中,平淡字句下是愤激深愁,远超送别表象,尽显传统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 和一般赠别词不同的是,它不是用大量笔墨写离而是咏花木,只是在词的结尾用很少笔墨点明惜别之意,“似花非花”,亦情亦物,空灵蕴籍,可谓新奇之至。
现代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辛弃疾词新释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