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
tiān
·
·
bài
méi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1
qīng
yīn
kāi
jiāng
nán
shú
huáng
méi
yǒu
qíng
dōng
biān
chóng​
jīng
léi
yún
zhù
chǔ
shuǐ
lóu
tái
luó
fèi
jìn
shān
huī
dāng
shí
shí
gēng
wèi
biàn
便
dào
wèi
lín
xiāo
lái

译文

阴云密布如纱帐般笼罩,怎么也拨不开。江南的绵绵细雨,催熟了枝头的黄梅。东边的太阳似有情又似无情,忽明忽暗。转眼间雷霆大作,惊雷炸响。梅雨浸湿的柱础泛起云纹,楼台在雨中滴水成串。罗衣被雨水浸透,需用博山炉的香灰反复烘烤。当时只知治国如调羹般需调和百味,便以为能如甘霖般带来中兴的消息。

逐句剖析

"漠漠轻阴拨不开":阴云密布如纱帐般笼罩,怎么也拨不开。

# 阴:一作云。,漠漠:密布貌;布列貌。

"江南细雨熟黄梅":江南的绵绵细雨,催熟了枝头的黄梅。

"有情无意东边日":东边的太阳似有情又似无情,忽明忽暗。

"已怒重惊忽地雷":转眼间雷霆大作,惊雷炸响。

"云柱础":梅雨浸湿的柱础泛起云纹,

"水楼台":楼台在雨中滴水成串。

"罗衣费尽博山灰":罗衣被雨水浸透,需用博山炉的香灰反复烘烤。

"当时一识和羹味":当时只知治国如调羹般需调和百味,

"便道为霖消息来":便以为能如甘霖般带来中兴的消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鹧鸪天·败棋赋梅雨》以梅雨为题,借自然景象暗讽南宋韩侂胄北伐失败的时局。上片以“漠漠轻阴”“江南细雨”描绘梅雨连绵之景,融入刘禹锡“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典故,暗喻朝廷对北伐态度的反复无常;“忽地雷”则影射韩侂胄仓促用兵的轻率决策。下片通过“云柱础”“水楼台”等潮湿意象,刻画梅雨侵袭的压抑氛围,以“罗衣费尽博山灰”隐喻自身抗金理想受挫后的苦闷。结句“和羹”“为霖”化用《尚书》典故,既呼应梅雨主题,又暗指韩侂胄等人未具治国良才却急于求成,终致败局的历史教训。全词以白描手法铺陈物象,将自然气候与政治隐喻交织,表面写梅雨之恼人,实则批判统治者决策失误,语言质朴却意蕴深沉,体现了辛弃疾对时局的清醒认知与忧愤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以梅雨天气为背景,通过阴郁动荡的自然景象暗喻时局变幻。首句“漠漠轻阴拨不开”以叠字“漠漠”渲染天色昏沉,云雾弥漫的压抑感,化用韩愈、苏轼诗句,既写实又暗含愁绪难散之意。次句“江南细雨熟黄梅”点明地域与季节,借杜甫、苏轼笔下的梅雨意象,既描绘江南梅熟时节的绵密雨势,又隐含时光流逝的无奈。后两句“有情无意东边日,已怒重惊忽地雷”以拟人手法写天气骤变:东边日光似有情却转瞬被惊雷打破,既暗指友人赌棋时的胜负无常,亦隐喻南宋朝廷主战与主和派的激烈冲突,如韩侂胄北伐仓促发兵却遭挫败的历史背景。下片从环境细节转向个人心境,以潮湿困顿的生活场景深化愁绪。前两句“云柱础,水楼台”通过柱础生苔、楼台滴水的梅雨特征,刻画出阴湿黏腻的日常环境,呼应上阕的压抑氛围。后两句“罗衣费尽博山灰”以衣物难干需反复烘烤的细节,暗含生活不便与心境烦闷,化用周邦彦词句,将自然之雨转化为身世飘零的隐喻。末句“当时一识和羹味,便道为霖消息来”巧妙双关:既以《尚书》典故点明梅雨(和羹需盐梅,霖雨需云雨)的题意,又借友人赌棋胜局暗讽南宋朝廷对北伐的轻率期待——如同梅子成熟预示雨季,主战派的“为霖”之志终成泡影,流露对时局失望与壮志难酬的愤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瑞鹤仙·寿上饶倅洪莘之,时摄郡事,且将赴漕事》

下一篇:宋·辛弃疾《鹊桥仙·赠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