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成桑野":大海变成桑田,世事变迁巨大。
# 碧海成桑野:大海变成桑田。
"笑人间":可笑人间,
"江翻平陆":江河倒灌淹没平地,
"水云高下":水与云的位置上下颠倒。
"自是三山颜色好":本来三山的景色就很美好,
# 三山:福州的别称。
"更看雨婚烟嫁":又看到雨如迎亲、烟似出嫁的奇妙景象。
# 看:一作著。
"料未必、":料想就算是、
"龙眠能画":龙眠居士也不一定能画出这样的美景。
# 龙眠:指宋代画家李公麟。
"拟向诗人求幼妇":想要向诗人寻求巧妙的诗句,
# 幼妇:绝妙好辞。
"倩诸君、":恳请各位、
"妙手皆谈马":用妙笔来描绘这如“绝妙好辞”般的美景。
# 谈马:喻博学机敏。
"须进酒":必须饮酒,
"为陶写":以此来抒发情感、陶冶性情。
# 陶写:陶冶性情,排解忧闷。写:通“泻”,宣泄。
"回头鸥鹭瓢泉社":回头想想在瓢泉与鸥鹭为伴的隐居生活。
"莫吟诗、":不要吟诗、
"莫抛尊酒":不要放下酒杯,
"是吾盟也":这是我们之间的约定。
"千骑而今遮白发":如今纵然有千骑相随,但也遮不住满头白发,
"忘却沧浪亭榭":过去的沧浪亭榭等美好场景都已忘却。
"但记得、":只记得、
"灞陵呵夜":在灞陵呵止夜行人的往事。
"我辈从来文字饮":我们这些人向来以文字饮酒作乐,
# 文字饮:指文人的诗文酒会。
"怕壮怀、":担心壮怀、
"激烈须歌者":激烈时需要有歌者来抒发。
"蝉噪也":蝉在鸣叫,
"绿阴夏":正值绿荫浓密的夏天。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对世事变迁感慨的词。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变化和美好,如碧海成桑野、三山景色、雨婚烟嫁等,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同时,词人回忆了在瓢泉的隐居生活,与鸥鹭为伴、饮酒吟诗的时光,表达了对这种闲适生活的怀念。
2. 写作手法
用典:"霸陵呵夜"化用《史记·李将军列传》典故,通过李广"引刀自刭"的悲情遭遇,映射自身抗金报国却屡遭贬谪的境遇,形成历史镜像。借景抒情:“千骑而今遮白发,忘却沧浪亭榭。”作者并非真心沉醉于山水,他流连其间实为形势所迫、身不由己,是借山水之游引起共鸣,抒发他对现实悲愤。
3. 分段赏析
上片,词的开篇以“碧海成桑野”起笔,抒发对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的慨叹。紧接着“笑人间,江翻平陆,水云高下”,将这份感慨铺陈得淋漓尽致。这种世事无常的喟叹贯穿全词,成为统摄全篇的情感主线。上片随后集中描绘福建西湖的景致:“自是三山颜色好,更看雨婚烟嫁”,前句总写西湖所在之地风光秀丽,后句则细致勾勒出烟雨朦胧的画面,这般美景即便画技精湛的李龙眠恐怕也难以描摹。于是,只能寄望于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用妙笔来展现其神韵,而这样的景致,或许唯有陶渊明才能传神写出。作者在此处借刻画西湖之美,既抒发了对人世沧桑的感怀,也流露了与陶渊明寄情山水的共通心境。下片承接上片,转入对“鸥鹭瓢泉社”的回忆,却又迅速拉回现实:“千骑而今遮白发,忘却沧浪亭榭。”作者并非真心沉醉于山水,他流连其间实为形势所迫、身不由己,不过是借游山玩水寻求共鸣,宣泄对现实的愤懑。“但记得霸陵呵夜”一句,化用李广的典故暗喻自身处境。李广身为志在报国的志士,却一生壮志难酬,屡遭政治打压,最终被迫自尽。此处“但记得”三字,既饱含稼轩对李广悲剧命运的愤懑不平,也抒发了自己遭受政治迫害的强烈悲愤。词的结尾,作者以“壮怀激烈须歌者”直抒胸臆,将内心极致的悲愤与激昂倾泻而出。
4. 作品点评
词的脉络由描摹景致转向抒发情感,从追忆往昔切换到直面当下,由向往归隐田园转为“忘却沧浪亭榭”的现实,从赏玩美景过渡到对自身境遇的刻画,最终凸显词作主旨,流露了作者对南宋小朝廷腐朽黑暗统治的深切不满,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沉郁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