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是净空空即色":净的本质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的体现,
# 色:佛教把有形的物质的东西称为色。,空:佛教用语,认为万物各有因缘,没有固定的本体,一切皆空。
"照应照物物非心":照见外物时,外物并非本心。
"请看窗外一轮月":请看窗外那一轮明月,
"正在碧潭千丈深":它的倒影正映在碧绿潭水的千丈深处。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写作手法
对偶:诗中“净是空,空即色”“照应物,物非心”对仗工整,前后句对应整齐,从不同角度阐述禅理,使表达更具节奏感和逻辑性。象征:以“窗外一轮月”“碧潭千丈深”的景象象征禅理的高深与纯净,借自然之景表达抽象的禅意,让读者更易体会其中哲理。
2. 分段赏析
《题金相寺净照轩诗》前两句“净是空,空即色”“照应物,物非心”,运用对偶的写作手法,从佛理层面阐述“净”与“空”、“照”与“物”的关系,体现出一种深邃的哲理思考。“净是空,空即色”蕴含着佛教中色空相依的思想,“照应物,物非心”则点明外物与内心的区别。后两句“请看窗外一轮月,正在碧潭千丈深”,以景作结,借窗外高悬的明月倒映在千丈深的碧潭之中这一景象,形象地象征着禅理的高深与纯净,将抽象的禅意具象化,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