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条犹未变初黄":纷披凌乱的枝条还未改变淡黄的颜色,
# 初黄:柳枝刚抽芽时的颜色。,乱条:杂乱的枝条。指柳枝,含贬义。乱:杂乱。
"倚得东风势便狂":但依仗着东风的势力,它杨枝甩条,张狂已极。
# 狂:猖狂。形容柳枝在春风吹拂下摇摆舞动,十分得意。,倚:仗恃,依靠。
"解把飞花蒙日月":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
# 蒙日月:遮天蔽日。日月,常喻指帝后。语本《礼记·昏义》:“故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飞花:飘舞的柳絮。,解:知道,懂得。
"不知天地有清霜":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 不知天地有清霜:意谓此一时彼一时。清霜,用秋天凋零草木的肃杀之气,比喻惩恶的正义力量。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讽喻诗。描绘杨柳借东风张狂之态,以其喻攀附权贵的小人,警示秋霜至柳叶必凋,讽刺小人虽一时得逞终会失败。诗用比喻,状物、哲理融合,讽刺含蓄深刻,引人深思。
2. 写作手法
拟人:“乱条”“倚”“狂”等赋予柳树人的行为和情态,生动描绘出柳树在春风中肆意张狂之态。白描:诗中“乱条犹未变初黄”,直白勾勒出早春柳枝凌乱、新芽初绽,尚带浅黄的模样,不加修饰,直观呈现柳之初态。“倚得东风势便狂”,简洁描绘柳枝借东风张狂乱舞之景,没有过多渲染,仅用寥寥数字就精准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笔触写柳,更以柳喻人,将小人得势的丑态尽显,于平淡中见深意,让读者可轻易感知诗意。对比:以“飞花蒙日月”的嚣张与“天地有清霜”形成对比,暗示小人虽一时猖獗,但终将受到惩罚。比喻:诗中以柳喻人,将“倚得东风势便狂”的柳树比作一旦得势便不可一世、欺上瞒下的势利小人。“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将能力低下却倚势凌人的小人比作尚未变黄却依仗东风张狂的柳枝;“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把那些靠蒙骗上位、得意忘形且不计后果的小人,比作只会飘花扬絮、遮蔽日月却不知霜寒将至的柳树,生动形象地揭露了势利小人的本质。
3. 分段赏析
开篇前两句,诗人便将犀利笔触指向凌乱柳枝,在东风的助力下,它们肆意狂舞、张狂无度,字里行间满是嘲讽与蔑视之意。诗人看似写柳,实则以柳喻人,描绘“乱条”凭借外力耀武扬威、为所欲为的模样,这般生动刻画恰是为全诗主旨层层铺垫、积蓄力量,如同拉满的弓弦,只待关键一击。与此同时,“未变初黄”四字精准锚定早春时节,枝头初绽新芽,正是新柳初露、娇柔鲜嫩之际。顺势而下,后两句如江河奔涌,警世之语脱口而出。那些柳条凭借一时风力,将柳絮卷扬至高空,妄图遮掩日月的璀璨光辉,何等狂妄!可它们全然不知,随着季节轮转,天地间的清霜即将降临,届时凛冽寒意会让其迅速枯萎,繁华尽散。“不知天地有清霜”无疑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宛如洪钟巨响,对那些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发出严正警告,一个“不知”,将柳树的愚昧、短视与可笑展露无遗,饱含嘲讽。整首诗巧用拟人,将柳树人格化,诗人毫不掩饰对其贬抑态度,显然,这并非一首单纯描摹自然柳树的诗作,而是借柳讽人,针砭时弊,发人深省。
4. 作品点评
全诗风格严正,意旨深远。诗人巧用比喻,将抽象深意具象化,蕴含丰富哲理。其中,以“不知”“解把”相互对照,把所咏之物或所讽之人的猖狂与愚昧彰显得淋漓尽致。诗中的“柳条”,虽为寻常物象,却被赋予奇特情调;提及的“飞花”,也与常意迥异,别具一番风味。整首诗借物表意,独树一帜,堪称咏物诗中的佳作,读来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 这首诗以《咏柳》为题,通篇就柳写柳、所丑化的是柳,所喻指的是像柳一样“倚得东风势便狂”而敢把“飞花蒙日月”之人。其讽刺、谴责的对象,就篇内的语句而言只是杨柳,就篇外的喻意而言只是得势猖狂的群小。
不详原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陈邦炎《说诗百篇》
# 这是一首借咏柳为题的寓言讽刺诗,对象是朝中擅权得势一时的佞臣奸邪之徒。诗的成功在于将物的某些特点自然巧妙地与人联系起来,如柳条迎风飞舞、柳絮漫天飘浮,以及遇秋则枯黄零落等。诗着重写春末夏初柳叶尚未衰黄时的景象。不用通常之称“长条”而叫“乱条”,措辞的贬义已现。“东风”是它倚仗的势力,就像小人有靠山后台。以柳之“狂”舞比喻小人得“势”猖“狂”,也很贴切。柳絮随风上天,一时间如能蒙蔽日月,与诗中常用的“浮云蔽白日”寓意相近。最后用“不知”来应和前面的“解”字,于“霜”前置一“清”字,强调了最终摧柳者乃天地之正气的意思。写来惟妙惟肖。
不详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蔡义江《绝句三百首》
# 如果把这首诗与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相比较,两诗恰好反映了唐、宋诗歌的特征和差异。贺诗善于状物态,拟人摹象,神韵悠扬;曾诗借咏物而写人事,通篇是借端发议论,诗中的柳树,是那些装腔拿势、猖狂弄权的显贵的象征,诗人讥讽他们只知道谄媚献谀蒙蔽上层和皇帝,却不知道天地间终有正义的审判。这是诗中的大议论,借咏物以出,婉曲而有味。
不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兴陆《古诗讲读》
上一篇:宋·李清照《南歌子·天上星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