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树岩泉景尽奇":高耸入云的树木和岩石间流淌的泉水都是奇观,
# 云树:高耸入云的树木。
"登临深恨访寻迟":登临此处更加悔恨没有早点来。
# 访寻:查访寻觅、访寻失去的踪迹。
"长楼未得于何记":我还没有看到长楼,又能记录什么呢,
# 楼:董本作栖。
"犹有君能雅和诗":但仍然可以和费君一起聊诗作词。
理学家,“北宋五子”之一
周敦颐(1017~1073),北宋理学家。原名敦实,以避英宗讳改名,字茂叔,谥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以濂溪名之,后人遂称“濂溪先生”。《宋史·道学传》将他列为道学之首,朱熹称其为“理学开山”。他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他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为宋明理学哲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其诗文大多是内心流露,体现了一种淡泊自适、无欲而静、自得其乐、随性自然的理趣。代表作品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出游诗。诗中描绘了云树与岩泉相互映衬营造出的奇妙景致,体现了诗人登临此山后因探访过迟而产生的遗憾之情,表达了诗人面对眼前美景虽不知从何下笔记录,但能与友人以雅致诗篇相互唱和便觉足矣的愉悦心境,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2. 分段赏析
首句“云树岩泉景尽奇”,诗人以“云树”“岩泉”两个意象,将高耸入云的树木与潺潺流淌的泉水并置,构建出一幅动静相宜的山水画卷。一个“奇”字,既点明景致的非凡,又暗含诗人初见此景时的惊叹与向往,为全诗奠定了愉悦的基调。次句“登临深恨访寻迟”,诗人笔锋一转,由景及情,直言登临后的遗憾——如此美景,却未能更早探访。这种“恨”并非真正的怨恨,而是对美好事物稍纵即逝的惋惜,以及对自身未能及时领略自然之美的自责,进一步凸显了山景的吸引力与诗人的情感投入。第三句“长楼未得于何记”,诗人将视线从自然景观转向人文建筑,提及“长楼”却未详述其貌,而是以“未得于何记”表达一种淡淡的怅惘。这种怅惘并非对长楼本身的遗憾,而是借长楼之“未记”,暗示游山过程中还有许多细节未能尽述,留给读者想象空间。尾句“犹有君能雅和诗”,诗人笔锋再转,以“犹有”二字收束全篇,将遗憾化为欣慰——即便长楼未记,仍有友人费君以雅诗相和,这份情谊与共鸣,让游山之乐得以延续与升华。此句既是对友人的赞美,也是对友情与诗意的珍视,呈现出一种豁达而温暖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