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cuò
dāo
xíng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3
huáng
jīn
cuò
dāo
bái
zhuāng
chuān
穿
chuāng
fēi
chū
guāng
máng
zhàng
shí
gōng
wèi
dāo
huāng
jīng
huá
jié
jiāo
jìn
shì
xiāng
gòng
shēng
qiān
nián
shǐ
chǐ
míng
piàn
dān
xīn
bào
tiān
zi
ěr
lái
cóng
jūn
tiān
hàn
bīn
nán
shān
xiǎo
xuě
lín
xún
chǔ
suī
sān
néng
wáng
qín
yǒu
táng
táng
zhōng
guó
kōng
rén

译文

用黄金、白玉装饰的宝刀,到了夜间它的光芒穿透窗户,直冲云霄。大丈夫五十岁了还没有在沙场立功,手提战刀迎风独立傲视天下。我在京城里结交的都是些豪杰义士,彼此意气相投,相约为国战斗,同生共死。羞耻于不能在流传千年的史册上留名,但一颗丹心始终想消灭胡虏,报效天子。近来,我来到汉水边从军,远处的终南山顶山石嶙峋、白雪耀眼。啊!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最后也一定能报仇灭秦,难道我堂堂中华大国,竟会没有一个能人,把金虏赶出边关!

逐句剖析

"黄金错刀白玉装":用黄金、白玉装饰的宝刀,

# 白玉:白色的玉。亦指白璧。

"夜穿窗扉出光芒":到了夜间它的光芒穿透窗户,直冲云霄。

"丈夫五十功未立":大丈夫五十岁了还没有在沙场立功,

"提刀独立顾八荒":手提战刀迎风独立傲视天下。

# 八荒:指四面八方边远地区。

"京华结交尽奇士":我在京城里结交的都是些豪杰义士,

# 奇士:非常之士。德行或才智出众的人。,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这里指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市)。

"意气相期共生死":彼此意气相投,相约为国战斗,同生共死。

# 相期:期待;相约。这里指互相希望和勉励。,意气:豪情气概。

"千年史策耻无名":羞耻于不能在流传千年的史册上留名,

# 史策:即史册、史书。

"一片丹心报天子":但一颗丹心始终想消灭胡虏,报效天子。

# 丹心:赤诚的心。

"尔来从军天汉滨":近来,我来到汉水边从军,

# 天汉滨:汉水边。这里指汉中一带。,尔来:近来。

"南山晓雪玉嶙峋":远处的终南山顶山石嶙峋、白雪耀眼。

# 嶙峋:山石参差重叠的样子。,南山:终南山,一名秦岭,在陕西省南部。

"呜呼":啊!

"楚虽三户能亡秦":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最后也一定能报仇灭秦,

# 楚虽三户能亡秦:战国时,秦攻楚,占领了楚国不少地方。楚人激愤,有楚南公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意思说: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最后也一定能报仇灭秦。三户,指屈、景、昭三家。

"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难道我堂堂中华大国,竟会没有一个能人,把金虏赶出边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金错刀行》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七言歌行体诗作。全诗借咏物以言志,以“金错刀”为引,寄寓抗金报国的壮志豪情。开篇描绘金错刀华贵耀眼的外形,由此引出提刀独立、渴望立功的诗人形象;继而笔锋转向京华结交的奇士群体,展现他们共怀报国丹心的志向;最后结合从军经历,喊出“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豪言,彰显国家必胜的信念。展现出陆游强烈的爱国热忱与壮志豪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孝宗乾道八年(1172)正月,陆游受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奔赴宋金对峙前线的南郑,任职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到任后,他频繁奔走前线视察军情,积极投入收复失地的筹备工作,并提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汉中)始”的战略主张,将汉中视为收复中原的关键根据地。这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军旅生涯,成为他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便到了晚年,仍有“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深刻记忆。​乾道九年,48岁的陆游奉调摄知嘉州。同年10月,他基于在南郑的这段特殊经历与内心感触,创作了《金错刀行》。诗中不仅蕴含着对未能充分施展抱负的遗憾,更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字里行间皆是对满目疮痍祖国的痛心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金错刀行》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七言古诗,也是咏物言志诗。全诗以“金错刀”为核心意象,通过咏物巧妙寄寓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怀与壮志豪情。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诗以“金错刀”起兴,通过描绘其“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的非凡外观,象征着诗人的报国壮志和非凡才能,借宝刀来述怀抱、言志向,表达自己虽年已五十但仍渴望建立功名的决心。正衬:“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通过描述在京华结交的奇士们意气相投、共赴生死的情谊,与自己的壮志豪情相互映衬,突出了诗人对志同道合者的珍视以及对共同理想的追求。对比:“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以楚国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典故,与当时南宋的现状形成对比,强调了中国并非无人,激励人们奋起抗金。借古讽今:“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借楚国灭亡秦国的历史典故,讽喻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激励南宋军民要像楚人那样,坚定信念,奋起反抗,收复失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坚定信心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直抒胸臆:诗中多有直接表达情感和志向的语句,“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直接抒发了诗人因年过半百却功业未建的感慨以及渴望有所作为的豪情;“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更是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名垂青史、忠心报国的愿望。

3. 分段赏析

开篇“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诗人以细腻笔触勾勒宝刀的华贵与锋芒。金玉装饰的刀身彰显外在之美,黑夜中穿透窗扉的光芒则暗喻其内在品质。这两句既是托物起兴,自然引入提刀人形象,又以宝刀的卓尔不群,映衬出英雄壮志难酬的境遇,暗含“宝剑蒙尘”的无奈。“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塑造了鲜明的壮士形象。“提刀独立”的动作,将其渴望杀敌的急切展露无遗;“顾八荒”的神态,既饱含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怅惘,又不失睥睨天下的豪迈;“功未立”的浩叹,则直抒胸臆,凸显其胸怀天下的壮志。此句将个人抱负与家国情怀熔铸一体,极具感染力。“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进一步拓展视野,从个体延伸至群体。诗人指出,怀抱报国之志的并非一己,朝中已形成爱国志士群体。他们以生死相托,同仇敌忾,立志在青史留名,而“报天子”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实质是对国家社稷的忠诚,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巧妙将笔触转向汉中终南山景。白雪皑皑、山石嶙峋的画面,虽着墨不多,却让雪光与刀光交相辉映,为爱国志士的“丹心”增添亮色,进一步烘托出主人公坚贞不屈的形象。诗的结尾“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堪称神来之笔。陆游引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古老民谣,以反诘句式振聋发聩,坚信汉族人民中必有英雄奋起,收复中原。短短九字,彰显民心不可侮、民力可回天的真理,展现出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坚定信念。

4. 作品点评

《金错刀行》作为七言歌行的典范,在韵律与句式上尽显匠心。全诗以四句一转韵的独特形式,将诗人情感的波澜起伏融入其中,使诗歌节奏张弛有度,读来抑扬顿挫,极具音乐美感。从句式来看,十二句的诗篇中,前十句均采用七言句式,工整对仗;而结尾两句则打破常规,先以叹词“呜呼”起兴,再以九字反诘句收尾,如黄钟大吕,掷地有声,将情感推向高潮。尽管诗题名为“金错刀行”,但诗人并未将笔墨局限于对宝刀的细致描摹,而是借物抒怀,以刀喻志。诗中大量运用议论与直抒胸臆的表达,“丈夫五十功未立”的深沉喟叹、“意气相期共生死”的赤诚表白、“一片丹心报天子”的铿锵誓词,以及“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振聋发聩,字里行间皆涌动着诗人炽热的民族自豪感与对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这种将议论与情感紧密交融的写法,既避免了空洞说教,又摆脱了直白浅露,以磅礴的气势与刚健的骨力感染读者,使其超越了一般的豪壮之作,成为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佳作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祁《平沙》

下一篇:宋·欧阳修《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