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有流水":山中有一股泉水,
# 水:泉水。
"借问不知名":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
# 名:名字。,借问:犹询问。古诗中常见的假设性问语。
"映地为天色":天空倒映在泉水上,整个地面的颜色和天空是一样的,
# 映:倒映。
"飞空作雨声":飞溅到空中时,叮咚作响如同雨声淅沥。
# 飞空:飞入空中。
"转来深涧满":它辗转流入深涧,使涧水充盈饱满,
# 满:涨满。,深涧:两山中间很深的水。
"分出小池平":又分流至小池,水面平静无波。
# 池:池塘。
"恬澹无人见":这清幽恬淡的泉水虽无人欣赏,
# 恬澹:同“恬淡”。清静淡泊。汉王符《潜夫论·劝将》,“太古之民,淳厚敦朴,上圣抚之,恬澹无为。
"年年长自清":却年复一年地保持着自身的澄澈洁净。
唐代诗人
储光羲(706?~763?),唐代诗人。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西南)人,祖籍兖州(今山东济宁市兖州区)。开元进士,初任冯翊县尉,后转任安宜、下邽、汜水尉,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被叛军俘获,迫受伪职,乱平后自归朝廷请罪,后贬岭南。储光羲的诗,多写田园生活的闲适情趣,风格朴实。在各种诗体中,其“独以五言古胜场”,但是有刻意学习陶渊明,力造古雅的倾向。殷璠评其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代表作品有《杂咏五首》《江南曲四首》。明人辑存《储光羲诗集》5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中借山泉“映地飞空”的灵动与“恬澹自清”的坚守,描绘其出俗形象与孤高品格,表达诗人对恬淡自守境界的追求,画面清丽,旨意深永。
2. 写作手法
拟人:“借问不知名”以虚拟对话赋予山泉人格化特征,将自然物象转化为可交流的“对象”,使“山泉无名”的客观事实成为诗人与自然互动的情感载体,增强诗歌的叙事性与亲切感。寓情于景:“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借山泉僻处深山却自洁自守的形象,将孤高不群的情志融于景物,物我交融中见品格坚守。
3. 分段赏析
首联“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以平实质朴的笔触切入,如娓娓道来的叙事口吻——“山中有流水”直陈景象,将清泉置于静谧深山的背景中,以“流水”的动态打破山野沉寂;“借问不知名”则以拟人化的“借问”动作,虚拟与山泉的对话场景,既透露出诗人初见清泉时的惊喜,又以“不知名”的遗憾,为山泉蒙上一层神秘面纱。此联以“问”破“静”,在平和的起笔中暗藏诗人对山泉的好奇与探询。颔联“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展开对山泉的正面刻画:“映地为天色”写山泉清澈,水流铺开时,就像镜子一样,把天空和云彩都映照在水面上,蓝天和绿水混在一起,看起来仿佛天地颠倒。“飞空作雨声”从声音的角度描写山泉流动,山泉往下倾泻的时候,水珠四溅,发出的声音就像下雨一样,把看到的景象转化成听到的声音,有动有静。诗人没有像往常写山水诗那样只描写静态画面,而是通过写山泉在地上和空中不同状态,又把看到的颜色和听到的声音结合起来,让山泉既有安静的美感,又有流动的生动感,描写得非常鲜活。颈联“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笔锋一转,从山泉的“出俗形象”转向现实遭遇:当山泉汇入深涧,水势满溢却失其灵动,分流至小池时,水面平静如镜却掩其清透。“转来”“分出”的动词串联,暗示山泉被迫改变流向的无奈;“深涧满”“小池平”的景象,看似写水势充盈,实则以“满”“平”的滞重感,反衬山泉失去自由流淌姿态的压抑。此联以“反面立意”的巧妙构思,为尾联的情感升华埋下伏笔,让山泉的“遭遇”成为诗人内心感慨的隐喻载体。尾联“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以议论收束全篇,却非直白说理——“恬澹无人见”对应开头说山泉没什么名气的感叹,写出山泉安于偏僻角落、不刻意表现自己的样子,就像那些隐居不张扬的人。“年年长自清”从时间角度强调它的特质,不管有没有人注意,山泉一直保持干净清澈,不会因为外界改变。诗人其实是借山泉说自己,把没人赏识的失落和坚持自我的态度放在一起,既表达了对好品质被忽视的惋惜,也借山泉始终如一的干净,表明自己向往简单自然、坚守本心的想法,把写山泉和表达志向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
4. 作品点评
《咏山泉》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山水诗,诗人运用泼墨渲染与精雕细琢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展现出山间清泉清泠丰溢的特质。同时,它也是一首蕴含寄托的咏物诗,借助拟人化的表达,将“不知名”“无人问”“恬淡”“长自清”等山泉特征与自身品格相呼应,以山泉自喻,含蓄传递出对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的追求,其物我交融的意境与耐人寻味的哲思,让作品兼具写景的逼真性与抒情的深刻性。
# 以“不知名”二字说出流水,如此奇特,如此功用。如此孤洁。人乎?水乎?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
# 有层次,有寄托,语亦清利。“不知名”二字感慨起、末二句感慨结,两相照应,最有法。
清屈复《唐诗成法》
# 奥别又极天然,储君五律独往独来,落拓声色形影之外,于诸家中另是一种。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高处全在自然,咏物尤难。
明顾璘《批点唐音》
# 谭云:寒气欲怯。钟云:“不知名”妙(“借问”句下)!谭云:奇(“映地”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周敬曰:三四禅机,五六道体。陈继儒曰:结得雅素。周弼曰:寓感兴远而为诗者易、验物切近而为诗者难。太远则疏,太近则陋,此诗和易宽缓中精切者也。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上一篇:唐·罗隐《江南》
下一篇:唐·唐彦谦《春风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