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shān
quán

朝代:唐作者:储光羲浏览量:2
shān
zhōng
yǒu
liú
shuǐ
jiè
wèn
zhī
míng
yìng
wéi
tiān
fēi
kōng
zuò
shēng
zhuǎn
lái
shēn
jiàn
mǎn
fēn
chū
xiǎo
chí
píng
tián
dàn
rén
jiàn
nián
nián
cháng
qīng

译文

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天空倒映在泉水上,整个地面的颜色和天空是一样的,飞溅到空中时,叮咚作响如同雨声淅沥。它辗转流入深涧,使涧水充盈饱满,又分流至小池,水面平静无波。这清幽恬淡的泉水虽无人欣赏,却年复一年地保持着自身的澄澈洁净。

逐句剖析

"山中有流水":山中有一股泉水,

# 水:泉水。

"借问不知名":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

# 名:名字。,借问:犹询问。古诗中常见的假设性问语。

"映地为天色":天空倒映在泉水上,整个地面的颜色和天空是一样的,

# 映:倒映。

"飞空作雨声":飞溅到空中时,叮咚作响如同雨声淅沥。

# 飞空:飞入空中。

"转来深涧满":它辗转流入深涧,使涧水充盈饱满,

# 满:涨满。,深涧:两山中间很深的水。

"分出小池平":又分流至小池,水面平静无波。

# 池:池塘。

"恬澹无人见":这清幽恬淡的泉水虽无人欣赏,

# 恬澹:同“恬淡”。清静淡泊。汉王符《潜夫论·劝将》,“太古之民,淳厚敦朴,上圣抚之,恬澹无为。

"年年长自清":却年复一年地保持着自身的澄澈洁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山泉》是唐代储光羲创作的五言律诗,首联以叙事破题,紧扣山泉物象;颔联从正面铺陈,以天光倒映、飞瀑鸣响勾勒山泉的澄澈灵动;颈联笔锋转折,借山泉汇入深涧、分流小池的滞重境遇,暗写其现实困境;尾联以议论收束,借山泉僻处深山却自洁自守的品格,点明对恬淡自然、孤高自许境界的追求。全诗以工稳对仗构建画面,在“映地飞空”的动态描摹与“恬澹自清”的哲思中,实现写景、叙事与言志的交融,呈现出清新鲜丽而耐人寻味的艺术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储光羲(706?~763?),唐代诗人。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西南)人,祖籍兖州(今山东济宁市兖州区)。开元进士,初任冯翊县尉,后转任安宜、下邽、汜水尉,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被叛军俘获,迫受伪职,乱平后自归朝廷请罪,后贬岭南。储光羲的诗,多写田园生活的闲适情趣,风格朴实。在各种诗体中,其“独以五言古胜场”,但是有刻意学习陶渊明,力造古雅的倾向。殷璠评其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代表作品有《杂咏五首》《江南曲四首》。明人辑存《储光羲诗集》5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储光羲是唐代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曾担任朝廷官员,其诗作大多以农家生活与田园风光为题材,擅长抒发个人情志和朋友情谊,笔调呈现出质朴、自然且生动的特点。《咏山泉》是他山水诗中的著名诗作,虽具体创作年份已无从考证,但诗中对山泉景致的细腻描摹与情志寄托,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中借山泉“映地飞空”的灵动与“恬澹自清”的坚守,描绘其出俗形象与孤高品格,表达诗人对恬淡自守境界的追求,画面清丽,旨意深永。

2. 写作手法

拟人:“借问不知名”以虚拟对话赋予山泉人格化特征,将自然物象转化为可交流的“对象”,使“山泉无名”的客观事实成为诗人与自然互动的情感载体,增强诗歌的叙事性与亲切感。寓情于景:“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借山泉僻处深山却自洁自守的形象,将孤高不群的情志融于景物,物我交融中见品格坚守。

3. 分段赏析

首联“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以平实质朴的笔触切入,如娓娓道来的叙事口吻——“山中有流水”直陈景象,将清泉置于静谧深山的背景中,以“流水”的动态打破山野沉寂;“借问不知名”则以拟人化的“借问”动作,虚拟与山泉的对话场景,既透露出诗人初见清泉时的惊喜,又以“不知名”的遗憾,为山泉蒙上一层神秘面纱。此联以“问”破“静”,在平和的起笔中暗藏诗人对山泉的好奇与探询。​颔联“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展开对山泉的正面刻画:“映地为天色”写山泉清澈,水流铺开时,就像镜子一样,把天空和云彩都映照在水面上,蓝天和绿水混在一起,看起来仿佛天地颠倒。“飞空作雨声”从声音的角度描写山泉流动,山泉往下倾泻的时候,水珠四溅,发出的声音就像下雨一样,把看到的景象转化成听到的声音,有动有静。诗人没有像往常写山水诗那样只描写静态画面,而是通过写山泉在地上和空中不同状态,又把看到的颜色和听到的声音结合起来,让山泉既有安静的美感,又有流动的生动感,描写得非常鲜活。颈联“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笔锋一转,从山泉的“出俗形象”转向现实遭遇:当山泉汇入深涧,水势满溢却失其灵动,分流至小池时,水面平静如镜却掩其清透。“转来”“分出”的动词串联,暗示山泉被迫改变流向的无奈;“深涧满”“小池平”的景象,看似写水势充盈,实则以“满”“平”的滞重感,反衬山泉失去自由流淌姿态的压抑。此联以“反面立意”的巧妙构思,为尾联的情感升华埋下伏笔,让山泉的“遭遇”成为诗人内心感慨的隐喻载体。​尾联“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以议论收束全篇,却非直白说理——“恬澹无人见”对应开头说山泉没什么名气的感叹,写出山泉安于偏僻角落、不刻意表现自己的样子,就像那些隐居不张扬的人。“年年长自清”从时间角度强调它的特质,不管有没有人注意,山泉一直保持干净清澈,不会因为外界改变。诗人其实是借山泉说自己,把没人赏识的失落和坚持自我的态度放在一起,既表达了对好品质被忽视的惋惜,也借山泉始终如一的干净,表明自己向往简单自然、坚守本心的想法,把写山泉和表达志向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

4. 作品点评

《咏山泉》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山水诗,诗人运用泼墨渲染与精雕细琢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展现出山间清泉清泠丰溢的特质。同时,它也是一首蕴含寄托的咏物诗,借助拟人化的表达,将“不知名”“无人问”“恬淡”“长自清”等山泉特征与自身品格相呼应,以山泉自喻,含蓄传递出对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的追求,其物我交融的意境与耐人寻味的哲思,让作品兼具写景的逼真性与抒情的深刻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以“不知名”二字说出流水,如此奇特,如此功用。如此孤洁。人乎?水乎?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

# 有层次,有寄托,语亦清利。“不知名”二字感慨起、末二句感慨结,两相照应,最有法。

清屈复《唐诗成法》

# 奥别又极天然,储君五律独往独来,落拓声色形影之外,于诸家中另是一种。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高处全在自然,咏物尤难。

明顾璘《批点唐音》

# 谭云:寒气欲怯。钟云:“不知名”妙(“借问”句下)!谭云:奇(“映地”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周敬曰:三四禅机,五六道体。陈继儒曰:结得雅素。周弼曰:寓感兴远而为诗者易、验物切近而为诗者难。太远则疏,太近则陋,此诗和易宽缓中精切者也。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罗隐《江南》

下一篇:唐·唐彦谦《春风四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