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乘醉举归帆":当年乘醉登上归家的帆船,
# 归帆:指回返的船只。,昔年:往年;从前。
"隐隐前山日半衔":看那两岸隐隐的青山前太阳已落下一半。
# 前山:一作山前。
"好是满江涵返照":此时此刻,最迷人的还是返照入江,满江一片红光,
# 涵:包含。,好是:好像;犹如。亦作”好似“。
"水仙齐著淡红衫":那江面上的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若水中的女神们一齐穿上了淡红的衣衫。
# 水仙:传说中的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北宋思想家、文学家
李觏(1009~1059),北宋思想家、文学家。字泰伯,南城(今属江西)人。因创建盱江书院,世称盱江先生。皇祐元年,范仲淹荐为试太学助教,后为直讲,所以后人称李觏为“李直讲”。嘉祐三年,除通州海门县主簿、太学说书。嘉祐四年,权同管勾太学。李觏以文章知名,著书立言,有孟轲、扬雄之风。他亦擅诗,力求意奇语新。代表作品有《忆钱塘江》《读长恨辞》《璧月》《秋晚悲怀》等。著有《直讲李先生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诗歌展现了诗人醉中归乡时所见钱塘江的奇幻暮色,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实景(如“隐隐前山”“满江返照”)与想象(如“水仙齐著淡红衫”)交融,既再现了夕阳浸染江面、白帆泛红的自然奇观,又赋予景物以神话般的浪漫色彩。全诗以“醉”为线索,既抒发了对钱塘江景色的沉醉之情,也暗含对往昔归途的追忆与怅惘,最终在虚实交织的意境中达成对自然美与诗意美的双重呈现。
2. 写作手法
虚实相间:全诗通过虚实相生手法,既保持黄昏江景的真实(如“日半衔”“满江返照”),又借助醉眼视角(“乘醉”)与神话联想(“水仙”)构建虚幻层,最终达成“实中生虚,虚中孕实”的艺术效果。
3. 分段赏析
李觏的《忆钱塘江》以独特视角突破传统咏潮范式,全篇以“醉”为诗眼统摄醉眼观景的独特体验。前两句“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通过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展开回忆:“昔年”二字紧扣诗题“忆”字,“乘醉”二字既点明观景时的特殊状态,又为后文奇特意象埋下伏线。诗人以朦胧醉眼观察到的“日半衔”景象——夕阳半隐山峦的视觉残像,通过“隐隐”与“衔”的精准刻画,既呈现了暮色中钱塘江的实景特征,又暗合醉眼观物的虚幻特质。后两句“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深化意境:“好是”二字在此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前文对醉眼观景的铺陈,又引出后文对江面奇景的描绘。“满江涵返照”以全景式笔法勾勒夕照浸染江水的整体画面,而“水仙齐着淡红衫”则将夕阳映照下的白帆幻化为水仙身着淡红衣衫的奇幻画面。这种虚实交融的描写手法,既保留了""返照入江""的物理真实,又通过“水仙”意象的介入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审美意境。全诗通过“醉眼”这一特殊视角,将钱塘江暮色中的自然景观转化为充满诗意的艺术形象。前两句以“昔年”为时间坐标,通过“隐隐”“衔”等模糊化描写展现醉中观物的主观感受;后两句以“好是”为转折枢纽,在实景铺陈与虚境创造间实现审美转换。诗中“日半衔”的视觉残像与“水仙著衫”的奇幻想象相互映照,完整呈现了诗人对钱塘江景色的艺术重构与审美发现。
# 这两句诗亦实亦虚,虚实相间,也完全切合诗人醉眼观赏醉景——令人陶醉的钱塘江奇景的特点,体现了作者的奇思异想。
现代缪钺《宋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