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老多忧百事忙":渐渐老去,满心忧愁,各种琐事忙个不停,
# 渐老:年岁渐长。
"天寒日短更心伤":天气寒冷,白昼短暂,更让人内心悲伤。
# 天寒日短:夜长昼短。
"数分红色上黄叶":几分秋色染上黄叶,将其晕染出红色,
"一瞬曙光成夕阳":转眼间,清晨的曙光就变成了傍晚的夕阳。
# 曙光成夕阳:早晨的朝阳到傍晚的夕阳。,一瞬:一瞬间。
"春水别来应到海":自别后,那春水应该已经流入大海,
# 春水别来应到海:南朝梁·江淹《别斌》:“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应到海:奔流入海。
"小松生命合禁霜":小小的松树,生来就该经受住风霜。
"壶中若逐仙翁去":如果能追随壶中的仙翁而去,
# 壶中若逐仙翁去:壶公是传说中的仙人。据《云笈七签》记载:壶中有日月如世间,有老翁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称为壶公。《后汉书·费长房传》也记有费长房跟随卖药壶公学道的事。
"待看年华几许长":且看看这人间的岁月究竟有多长。
北宋思想家、文学家
李觏(1009~1059),北宋思想家、文学家。字泰伯,南城(今属江西)人。因创建盱江书院,世称盱江先生。皇祐元年,范仲淹荐为试太学助教,后为直讲,所以后人称李觏为“李直讲”。嘉祐三年,除通州海门县主簿、太学说书。嘉祐四年,权同管勾太学。李觏以文章知名,著书立言,有孟轲、扬雄之风。他亦擅诗,力求意奇语新。代表作品有《忆钱塘江》《读长恨辞》《璧月》《秋晚悲怀》等。著有《直讲李先生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悲秋抒怀诗。诗中描绘了秋晚“天寒日短”“红色上黄叶”“曙光成夕阳”的景象,借秋景抒发了自己因“渐老多忧”而产生的时光易逝之伤,体现出怀才不遇、岁月蹉跎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起始两句“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诗人直接抒发岁月流逝、壮志未酬的悲伤之情,将人生迟暮、世事纷扰、时光紧迫等复杂心绪和盘托出,开篇即奠定悲怀基调,尽显情真意切。寓情于景:“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诗人描写秋霜染红黄叶、曙光转眼成夕阳的自然景象,以“数分”“一瞬”细腻刻画时间变化,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光阴易逝的惋惜之情融入秋景描绘中,使景中含情,引发读者共鸣。用典:尾联“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用了道书中壶公的典故,壶公是传说中能进入壶中世界的仙人。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出希望追随仙翁以超脱人间岁月蹉跎、华年难再的感慨,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远。
3. 分段赏析
首联“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诗人以直白笔触,将岁月流逝的喟叹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和盘托出。“渐老”二字点明人生已至暮年,恰似秋日将尽;“多忧”道尽世事沧桑,生活并非顺遂;“百事忙”更显其为生计奔波、劳心劳力之态。加之秋深天寒、白昼渐短,时光如白驹过隙,永不回头,作为心怀壮志之人,怎能不黯然神伤?此联开门见山,尽显真挚之情。颔联“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诗人以细腻笔触勾勒秋景。“数分”精准描绘秋色渐染黄叶的微妙过程,“一瞬”则生动展现时光从清晨曙光到傍晚夕阳的急速流转。看似在写自然变化,实则暗含对世事无常、光阴易逝的深沉感慨。秋霜染红落叶,虽有别样美感,却不及春日繁花;夕阳虽美,终究短暂,难比朝阳蓬勃。这般细腻的景致描绘与情感抒发,极易引发众人共鸣。颈联“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诗人笔锋一转,从自然景象中汲取力量。他遥想春水自别后,应已奔流入海,在浩瀚波涛中寻得归属,这份想象饱含对他人的美好祝愿;又以青松自比,坚信其生命力顽强,定能抵御风霜,展现出不屈不挠的气节。前句温婉柔情,充满对他人的牵挂;后句刚劲有力,彰显自我勉励之意。即便如此,秋意带来的愁绪仍萦绕心头,令诗人难掩“岁月将零”的伤感。尾联“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诗人借用道书中壶公的典故,幻想追随仙翁进入壶中世界,借此摆脱尘世对时光流逝的忧虑,寻觅岁月真谛,字里行间满是对超脱困境的渴望。
4. 作品点评
《秋晚悲怀》以悲怀之情发端,以自我振作收束全篇;诗中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自然,语言清新生动,尽显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诗里所传达的情感,对于当时怀才不遇的志士而言,有着广泛的共通意义。
上一篇:宋·朱敦儒《如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