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è

朝代:宋作者:李觏浏览量:3
yuè
tiáo
tiáo
chū
shān
é
xīn
shì
wèn
yīng
nán
shì
jiān
zuì
jiě
bēi
yuán
quē
zhǐ
yǒu
fāng
zhū
lèi
gān

译文

如玉璧般的圆月从暮色笼罩的山峦后缓缓升起,遥不可及,想询问月中嫦娥的心事,却知难以得到回应。世间最懂得悲叹月圆月缺,只有方诸承接清露泪滴不干。

逐句剖析

"璧月迢迢出暮山":如玉璧般的圆月从暮色笼罩的山峦后缓缓升起,遥不可及,

# 璧月:指月圆如璧。璧:古代一种玉器,扁平、圆形。

"素娥心事问应难":想询问月中嫦娥的心事,却知难以得到回应。

# 素娥:传说中的嫦娥,月宫中的仙女。

"世间最解悲圆缺":世间最懂得悲叹月圆月缺,

"只有方诸泪不干":只有方诸承接清露泪滴不干。

# 方诸:古名阴燧、阴鉴,于月下承露取水之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璧月》是北宋李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首两句描绘圆月从暮山升起的画面,将月的圆缺与人间悲愁的情感相连;后两句借月倾诉情怀,诗人感慨世人虽知离别苦,却难有深情,世上最能理解圆缺兴衰之苦的,“只有”方诸而已;诗人以凄婉的语言,浩叹人间情淡、世风日下,抒发愤世嫉俗的感慨,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思想家、文学家

李觏(1009~1059),北宋思想家、文学家。字泰伯,南城(今属江西)人。因创建盱江书院,世称盱江先生。皇祐元年,范仲淹荐为试太学助教,后为直讲,所以后人称李觏为“李直讲”。嘉祐三年,除通州海门县主簿、太学说书。嘉祐四年,权同管勾太学。李觏以文章知名,著书立言,有孟轲、扬雄之风。他亦擅诗,力求意奇语新。代表作品有《忆钱塘江》《读长恨辞》《璧月》《秋晚悲怀》等。著有《直讲李先生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月亮​​为核心意象的七言绝句,抒发了对人间悲欢离合、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慨,并暗含对社会现实的隐晦批判。

2. 分段赏析

首句“璧月迢迢出暮山”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傍晚月景图。“璧月”指圆润如玉璧的满月,“迢迢”二字写出月亮从暮山后缓缓升起的悠远姿态,仿佛月亮带着几分迟疑,将山与月的空间距离拉得很长。这一画面不仅勾勒出月出的动态美,更暗含时间的缓慢流逝,为后文情感的抒发铺垫了朦胧的氛围。次句“素娥心事问应难”转向对月亮的拟人化想象。“素娥”代指月宫仙子嫦娥,传说她独居月宫,清冷孤寂。诗人说连素娥的心事都难以询问,看似无理,实则以月亮的“心事”隐喻人间的愁绪——或许是对团圆难期的无奈,或许是对聚散无常的怅惘。一个“问”字,将诗人与月亮的距离拉近,仿佛在与月对话,却又因“应难”而更添孤独感。第三句“世间最解悲圆缺”笔锋一转,由景及情。“圆缺”本指月亮的阴晴变化,却常被用来象征人生的聚散、离合。圆缺,从小的方面说,是悲欢离合,从大的方面讲,是世运兴衰。悲欢离合只是个人哀怨,而关心世运兴衰,则变为为万人患难而痛心的仁人用心。前者人世人皆能为,后者能者则不多见。诗人曾说:“世人深知离别之苦”,但真正具有深情的人却并不在人间,或者说真正情感深厚的人实际上并不是世人。此句中,诗人的意思不是真的想说世人没有真情,而是想说世人无情而已。末句“只有方诸泪不干”进一步深化情感表达。方诸,古名阴燧,也称阴鉴、鉴燧,是古代用来在月下承露取水之器,远古用蛤壳,后来用铜铸,铜铸方诸,可以照人,井圆如月。唐代陆龟蒙诗曾说:“明娥如有相思泪,只待方诸寄两行。”《飞燕外传》也有:“真腊国献万年蛤,光彩如月。……飞燕以蛤置帐中,常若满月。”方诸的有泪如珠,并非因为它自身的忧苦,因它本为无情之物,亦如诗人一般并非为自身忧苦。此泪是万人愁苦所凝聚,化之而成的仁者之泪。诗人说,世上最能理解圆缺兴衰之苦的,“只有”方诸而已。方诸形如璧月,说方诸含泪,亦是在说璧月含情,遍照人间哀苦。璧月有泪而人却无情,这就是诗人发出浩叹的原因。诗人满腹愤世嫉俗之言,却以凄婉的话语来表达,诗人的感慨是非常深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楼璹《织图二十四首·三眠》

下一篇:宋·陈允平《凤来朝·百媚春风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