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āng

朝代:宋作者:李觏浏览量:3
rén
yán
luò
shì
tiān
wàng
tiān
jiàn
jiā
hèn
shān
xiāng
shān
hái
bèi
yún
zhē

译文

人们说,那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没法看到我的家。正在恼恨眼前的青山遮断了我的视线,重重暮云,又把青山密遮。

逐句剖析

"人言落日是天涯":人们说,那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

# 落日:太阳落山之地。

"望极天涯不见家":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没法看到我的家。

# 望极:望尽,极目远望。

"已恨碧山相阻隔":正在恼恨眼前的青山遮断了我的视线,

# 碧山:这里指青山。

"碧山还被暮云遮":重重暮云,又把青山密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乡思》是北宋诗人李觏创作的七言绝句。全诗通过空间视角的转换推进情感层次:前两句由远及近,描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后两句由近及远,刻画凝望碧山时所见所思。诗中“极目天涯”与“凝视碧山”形成观察视角的闭环,既呈现空间阻隔的客观现实,又暗含情感投射的主观视角。全诗集中展现归乡无计的无奈与苦涩,通过“极目”“凝视”等持续性动作,将羁旅愁思具象化为绵延不绝的视觉追寻,最终凝结为对故土深挚的眷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思想家、文学家

李觏(1009~1059),北宋思想家、文学家。字泰伯,南城(今属江西)人。因创建盱江书院,世称盱江先生。皇祐元年,范仲淹荐为试太学助教,后为直讲,所以后人称李觏为“李直讲”。嘉祐三年,除通州海门县主簿、太学说书。嘉祐四年,权同管勾太学。李觏以文章知名,著书立言,有孟轲、扬雄之风。他亦擅诗,力求意奇语新。代表作品有《忆钱塘江》《读长恨辞》《璧月》《秋晚悲怀》等。著有《直讲李先生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羁旅诗。诗歌展现了空间阻隔的层层递进与视觉追寻的绵延不绝,营造出暮色苍茫的凝重氛围,抒发了归乡无计的无奈与刻骨乡愁。

2. 分段赏析

独在异乡,自然对家人思念深切。古诗抒写乡愁,除却风雨之声,更多借登高远眺寄托离愁。前两句聚焦凝望之态,不直述所见之景。诗人伫立黄昏时分,目送夕阳西沉,遥想故园却只见天际流云。落日悬于天际,本应近在咫尺,却与故乡相隔万里——明明可见落日沉坠,却望不见魂牵梦萦的桑梓。诗人以“天涯”一词双关,既指落日所至的地理尽头,更暗喻与故土相隔的漫漫长路。两个“天涯”的复沓咏叹,在落日余晖中勾勒出时空交叠的怅惘。后两句将视线收至近处碧山。第三句“已恨”二字承转自然,既延续前文望眼成空的失落,又暗藏路途阻隔的无奈:故园之遥不独因山川迢递,更因世间险阻。第四句“还被”二字更添沉重,暮云遮蔽碧山的画面里,既有色彩的深浅考量——青绿之色显轻明,碧色积淀显凝重,暗合苍茫暮色中的山影;更蕴含情感的层递累积:碧山已阻归途,云霭复遮望眼,重重障碍与愁思同增。随着日影西斜,诗境由远及近渐次收缩,暮色自明转暗层层晕染,乡愁终如浓墨在宣纸上晕开,至结尾处已达化不开的浓稠。全诗四句四层,由望天际到观近山,自述感受到推想阻隔,从空间阻隔延至时间流逝,情感层层积淀,终在暮色苍茫中凝结成沉甸甸的乡愁。

3. 作品点评

全诗共四句,分四层展开,层层递进,将情感推向极致。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有“透过一层”“加一倍”的写法。此类手法,有用在一联中的,如杜甫《夜闻觱篥》“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本意写行路艰难,再补写遍地战乱,更显行路之难;又如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亦属此类。更多则是用若干句层层推进,如宋徽宗《宴山亭·北行见杏花》:“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写对故宫的思念:不见故宫,转而梦会;连梦也难成,将情感的波澜层层推向高潮。李觏此诗同样运用了这一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炎《风入松·裳古曲》

下一篇:宋·苏轼《超然台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