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士":自古以来那些杰出的英雄人物,
"还为薄命人":往往也是命运坎坷的人。
"孔明登四十":诸葛亮在四十岁时出山辅佐刘备,
"韩信过三旬":韩信在三十岁后才逐渐建立功业。
"壮志摧龙虎":他们怀着宏伟的志向击溃了强大的敌人,
# 摧:原作催,据韩本、四库本改。
"高词泣鬼神":他们的豪言壮语足以让鬼神为之感动落泪。
"一朝事千古":一旦建立了流传千古的功业,
"何用怨青春":又何须抱怨青春年华的短暂呢。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1. 分段赏析
“自古英雄士,还为薄命人”:开篇点明主旨,指出自古以来,英雄豪杰往往命运不佳。这是诗人读史的深刻感悟,奠定了全诗感慨惋惜的基调,引发读者对英雄命运的思考。“孔明登四十,韩信过三旬”:这两句以诸葛亮和韩信为例,具体说明英雄薄命。诸葛亮享年四十多岁,未竟北伐大业;韩信三十多岁便遭猜忌陷害而死。通过这两个典型例子,强化了英雄命运坎坷的观点,让人不禁为这些英雄的早逝和未竟之功而叹息。“壮志摧龙虎,高词泣鬼神”:此句展现了英雄们的壮志豪情和非凡才华。他们的壮志可以摧毁龙虎,言辞能够让鬼神哭泣,突出了英雄们的强大力量和卓越气质,与前文的“薄命”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命运的不公。“一朝事千古,何用怨青春”: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慨和结论,认为英雄们只要能成就千古流传的事业,就无需抱怨青春短暂或命运不好。体现了诗人对英雄价值的高度认可,也反映出诗人自己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上一篇:宋·文天祥《胡笳曲·十三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