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í
zhōu

朝代:宋作者:文天祥浏览量:1
lǎo
guāng
yuǎn
jiǔ
huá
shān
hūn
nán
guàn
qián
jìn
shì
běi
jiāng
jūn
fāng
cǎo
jiāng
tóu
xié
yáng
guō
wài
cūn
cōng
cōng
shí
nián
mèng
guó
àn
xiāo
hún

译文

五老湖的波光遥远苍茫,九华山的山色昏暗迷茫。身为囚徒的前宋进士,遥念北方故国的旧将。江头小路上芳草萋萋,城外村落被斜阳笼罩。十年光阴如匆匆旧梦,想起故国便黯然神伤。

逐句剖析

"五老湖光远":五老湖的波光遥远苍茫,

# 五老湖:疑指鄱阳湖。五老峰在江西星子县北。星子县位于鄱阳湖畔,故借“五老”名湖。当时文天祥可能是从江西来到安徽池州的(他领兵在江西与元军打过仗)。

"九华山色昏":九华山的山色昏暗迷茫。

"南冠前进士":身为囚徒的前宋进士,

# 南冠:指囚徒。

"北部故将军":遥念北方故国的旧将。

# 北部故将军:原指汉将李广,广一直在北部边疆任职。罢官后人呼“故将军”(详见《史记·李将军列传》)。这里作者借以形容自己地位沦落。

"芳草江头路":江头小路上芳草萋萋,

"斜阳郭外村":城外村落被斜阳笼罩。

"匆匆十年梦":十年光阴如匆匆旧梦,

"故国黯销魂":想起故国便黯然神伤。

# 销魂:伤感之至,如魂将离体。这里是说为国土沦丧而痛心疾首。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池州》是宋代诗人文天祥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以远眺五老湖、九华山的苍茫景色起笔,勾勒出池州一带空蒙黯淡的氛围;颔联自比“南冠”囚徒,暗合“前进士”身份,又提及“北部故将军”,暗含对自身境遇与家国变故的感慨;颈联描绘江头芳草、郭外斜阳的荒寂之景,以景衬情;尾联直抒胸臆,将十年经历比作匆匆旧梦,以“故国销魂”收束,尽诉对故国沦亡的悲痛与怅惘。全诗以沉郁的笔调,融合萧瑟景物与身世感慨,既展现了池州的苍凉景致,又寄寓了诗人亡国之臣的屈辱、对往昔的追思及家国覆灭的哀恸,语言凝练含蓄,情感深沉浓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著名大臣、文学家

文天祥(1236 ~ 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被俘遇害。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咏物应酬之作,后期诗歌多出于颠沛流离中,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民族气节,诗作直抒胸臆、慷慨激昂。名篇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五老湖光远,九华山色昏”:五老湖和九华山是池州的地理特色,诗人描绘五老湖的湖光遥远,九华山的山色昏暗,营造出一种遥远而朦胧的氛围。这种景色描写,不仅是对池州自然景观的刻画,更暗示着作者身处异乡,内心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远”和“昏”两个字,奠定了全诗那种迷茫、惆怅的情感基调,为后文抒发深沉的家国之思埋下伏笔。颔联“南冠前进士,北部故将军”:“南冠”指代囚徒,这里诗人以“南冠前进士”自指,表明自己的身份,曾经是南宋的进士,而如今却沦为阶下囚。“北部故将军”则是在描述故国的将领。这两句通过对自身和故国将领的提及,暗示着作者对故国的向往,以及对故国英雄的怀念。诗人虽然身处困境,但心中依旧牵挂着曾经的国家,回忆起那些为国家效力的英雄,进一步强化了他对国家灭亡的悲痛和无力感。颈联“芳草江头路,斜阳郭外村”:此联描绘了江头长满芳草的道路和城外斜阳映照下的村庄,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宁静、温馨的画面。然而,在诗人此时的心境下,这样的宁静温馨反而勾起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曾经平凡生活的向往。在国家破碎、自身被俘的境遇中,这种宁静与现实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更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尾联“匆匆十年梦,故国黯销魂”:“匆匆十年梦”,是诗人对过去岁月的感慨,十年时光如梦幻般匆匆而过,其中包含了他为国家奔波、抗争的种种经历,如今回首,一切都仿佛如梦一般。“故国黯销魂”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故国衰败的极度忧虑和哀伤之情,想到曾经的国家如今已不复存在,不禁黯然神伤。这一联将诗人内心的情感推向高潮,强烈地表达出他对逝去故国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悲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天祥《九拍》

下一篇:宋·文天祥《十二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