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ě
lián
huán
·
·
yàn

朝代:宋作者:张炎浏览量:3
chǔ
jiāng
kōng
wǎn
chàng
qún
wàn
huǎng
rán
jīng
sàn
yǐng
xià
hán
táng
zhèng
shā
jìng
cǎo
shuǐ
píng
tiān
yuǎn
xiě
chéng
shū
zhǐ
xiāng
diǎn
liào
yīn
xún
liǎo
cán
zhān
yōng
xuě
rén
xīn
yǎn
shuí
lián
chóu
rěn
rǎn
màn
cháng
mén
qiǎo
jǐn
zhēng
tán
yuàn
xiǎng
bàn
yóu
宿
huā
céng
niàn
chūn
qián
chéng
yīng
zhuǎn
xiāng
guān
chóng
jiàn
wèi
xiū
shuāng
yàn
guī
lái
huà
lián
bàn
juǎn

译文

在空阔的楚江夜晚,我怅然自已已脱离雁群万里之远。恍恍惚惚间竟被惊散。顾影自怜、想到飞下寒塘,只见地面一片眼前草枯沙净,江水平阔伸向遥远天边。孤雁单飞,排不成行,写不成书信,只能寄去、那一点相思之情。猜想自己因一路耽搁,北地吞毡嚼雪的故人,传达他们眷念故园的心愿。有谁怜惜我这漂泊途中愁绪连绵不断、迁延日久呢?徒然地,如同长门宫中夜深人静,锦筝弹着心中无限的幽怨。料想自己的伴侣、还栖宿在芦花中,他们是否正惦念我在春前,该往北方的归程飞转。我仿佛听到他们在暮雨中声声呼唤,只怕突然、在边塞相见。我也不会羞惭、当双燕归来后,栖息于画帘半卷的房檐。

逐句剖析

"楚江空晚":在空阔的楚江夜晚,

# 楚江空晚:雁南飞,旧传在彭蠡、衡阳等处,皆春秋时楚地。楚:泛指南方。

"怅离群万里":我怅然自已已脱离雁群万里之远。

# 怅离群万里:“离群索居”,见《礼记·檀弓》。崔涂《孤雁》二首之一:“如何万里计,只在一枝芦。”

"恍然惊散":恍恍惚惚间竟被惊散。

# 恍然:失意貌。

"自顾影、":顾影自怜、

# 自顾影:顾影自怜,对自己的孤单表示怜惜。

"欲下寒塘":想到飞下寒塘,

# 欲下寒塘: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鸟影度寒塘。”刘长卿《宿怀仁县南湖》:“寒塘起孤雁。”崔涂《孤雁》诗:“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正沙净草枯":只见地面一片眼前草枯沙净,

"水平天远":江水平阔伸向遥远天边。

"写不成书":孤雁单飞,排不成行,写不成书信,

# 写不成书:雁飞行时行列整齐如字,孤雁而不成字,只像笔画中的“一点”,故云。这里还暗用了苏武雁足传书的故事。

"只寄得、":只能寄去、

"相思一点":那一点相思之情。

"料因循误了":猜想自己因一路耽搁,

# 因循:迟延。

"残毡拥雪":北地吞毡嚼雪的故人,

# 残毡拥雪:用苏武事。苏武被匈奴强留,毡毛合雪而吞食,幸免于死。这里喻指困于元统治下有气节的南宋人物。

"故人心眼":传达他们眷念故园的心愿。

"谁怜旅愁荏苒":有谁怜惜我这漂泊途中愁绪连绵不断、迁延日久呢?

# 荏苒:形容愁苦连绵不绝。

"谩长门夜悄":徒然地,如同长门宫中夜深人静,

# 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被打入长门冷宫。这里用长门宫的寂寞冷落来形容孤雁的凄凉哀怨。,谩:通“漫”,徒然的意思。

"锦筝弹怨":锦筝弹着心中无限的幽怨。

# 锦筝:筝的美称。古筝有十二或十三弦,斜列如雁行,称雁筝,其声凄清哀怨,故又称哀筝。《晋书·桓伊传》“抚哀筝而歌怨诗”。

"想伴侣、":料想自己的伴侣、

"犹宿芦花":还栖宿在芦花中,

# 犹宿芦花:陆游《闻新雁有感》:“新雁南来片影孤。冷云深处宿菰芦。”

"也曾念春前":他们是否正惦念我在春前,

# 也曾念春前:“也曾”两句:当指雁回到北方。《礼记·月令》:“季冬之月……雁北乡向。”即所谓“春前”。

"去程应转":该往北方的归程飞转。

"暮雨相呼":我仿佛听到他们在暮雨中声声呼唤,

# 暮雨相呼:引崔涂《孤雁》二首之二,其上句为:“暮雨相呼失。”

"怕蓦地、":只怕突然、

# 怕蓦地:“怕蓦地”两句:《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怕,……犹云如其也;倘也。……怕蓦地云云,言倘忽然重见旧时伴侣也。”蓦地:忽然。

"玉关重见":在边塞相见。

# 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北方。

"未羞他、":我也不会羞惭、

# 未羞他:未羞”两句:上书续云:“旧侣重逢,孤雁不孤,则何羞于双燕矣。”以双燕反结孤雁,章法正和前录史达祖词以“画栏独凭”反结双燕相同。史梅溪词《双双燕》为咏物之正格。本篇咏孤雁自来亦很有名,人称之为“张孤雁”,除描摹姿态,用典贴切,与史词相似外,兼多家国身世之感,写法在同异之间。

"双燕归来":当双燕归来后,

"画帘半卷":栖息于画帘半卷的房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解连环・孤雁》乃南宋词人张炎于宋室覆亡后所作的咏物词。词中摹写一只离群失侣的孤雁,在江野间踽踽彷徨的凄清景况,既倾诉了作者自身漂泊羁旅的愁绪,又于低回婉转间透出故旧之思与亡国之痛。全词熔咏物、抒怀、叙事于一炉,构思精巧有致,体物细致入微,情致深永绵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元间词人、词论家

张炎(1248~1314?),宋末元初词人、词论家。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张炎精通音律,擅长审音拈韵,以词擅名,属婉约一派。早年多写优游生活,宋亡后多追怀往昔、抒写哀怨,尤长于咏物词。所作《南浦·春水》《解连环·孤雁》盛行一时,世称张春水、张孤雁。其深婉雅净、清丽舒朗的风格和琢字炼句、归于醇雅的语言,于唐宋诸家后独占一体。张炎又曾从事词学研究,对词的音律、技巧、风格,皆有论述。著有词集《山中白云》及论词专著《词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宋灭亡后,张炎一度隐居于浙江,后北上游历燕赵之地谋求官职,然仕途失意,遂南归故里,此后便在江浙一带辗转漫游。这首《解连环・孤雁》词,即创作于他这段漂泊不定的人生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吟咏孤雁的词,它描绘了一只离群失伴的孤雁于江野间徘徊的凄苦之景,勾勒出一幅空旷寂寥、肃杀冷清的画面。作者借孤雁这一形象,将自身羁旅漂泊的愁苦、对故人的深切思念以及亡国之痛,不露痕迹地交融在一起。通过对孤雁心理活动的生动刻画,营造出深远幽微的意境。

2. 写作手法

虚实相生:“楚江空晚”“沙净草枯,水平天远”,直接描绘孤雁所处的空旷、荒凉环境,以及“自顾影,欲下寒塘”的孤单形态。通过想象虚写如“想伴侣、犹宿芦花”是孤雁对同伴栖息状态的联想;“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是设想与同伴重逢的情景。实写烘托孤雁的孤独处境,虚写寄托对同伴的思念,虚实结合使情感更深远。用典:“残毡拥雪”化用苏武被困匈奴时“啮雪与毡毛并咽”的典故,以苏武坚守气节喻指对故国的忠诚,借孤雁“误了故人心眼”表达遗民的家国之痛。“长门夜悄,锦筝弹怨”用汉武帝陈皇后被废长门宫的典故,以陈皇后的哀怨比附孤雁的孤独,暗指自身遭逢乱世、无人怜惜的愁怨。“双燕归来,画帘半卷”以“双燕”象征归附新朝的人,用典反衬孤雁不事新朝的孤高,含蓄表达气节。托物言志:全词以“孤雁”为核心意象,借孤雁失群、漂泊、思念同伴的遭遇,寄托作者作为宋遗民的家国之痛。“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表面写孤雁无法排字传书,实则暗喻遗民对故国的思念无处诉说;“未羞他双燕归来”以孤雁不屑与附势者为伍,托物言志,表明作者不仕元朝的气节。反衬:“楚江空晚”“沙净草枯”以空阔、荒寒的景象反衬孤雁的渺小与孤独,景越寂寥,雁的孤苦越突出。“双燕归来”以双燕依附画帘的安稳生活,反衬孤雁漂泊无依却坚守孤高的品格,突出其不随波逐流的气节。

3. 分段赏析

开篇三句“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如同一幅水墨丹青,在读者眼前缓缓铺陈出一幅苍凉寂寥的画卷,瞬间将人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楚江空晚”短短四字,蕴含着丰富的意蕴与精妙的艺术手法。“楚江”并非单指某一条河流,而是泛指湖南潇湘流域,这里不仅有着秀美的自然风光,更是文化底蕴深厚之地。而衡阳回雁峰,作为北雁南归的重要地标,在文人笔下常常承载着游子思乡、候鸟迁徙的情感寄托。词人将孤雁置于“空晚”之境,“空”字运用得极为精妙,它描绘出天地间的浩渺无垠,展现出一幅空旷寂寥的画面,让人联想到杜甫“星垂平野阔”中那种天地苍茫之感。在这广阔无垠的天地间,孤雁显得渺小而孤独,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凸显出孤雁离群后的无依无靠,这是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晚”字则点明时间,为画面染上了一层秋暮的寒意,让人仿佛能感受到秋风的萧瑟、暮色的深沉。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暗合了当时王朝倾颓的末世氛围,属于借景抒情。视觉上的空阔与触觉上的凄冷相互交织,共同为全词奠定了沉郁顿挫的基调,从开篇便营造出浓厚的悲剧氛围,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怅离群万里”中,“怅”字堪称词眼,凝聚着词人的情感精髓。这个字蕴含着三重愁绪,层层递进,情感丰富而深沉。在离群之前,孤雁对故园必定有着深深的眷恋。故园对于孤雁来说,是温暖的栖息地,是有着美好回忆的家园,就像游子对故乡的思念,那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情感依托。离散之时,“恍然惊散”的“恍然”二字,生动地描绘出离散的突然性和意外性,让孤雁惊悸不安。它在混乱中与同伴失散,内心充满了恐惧与迷茫,这种情感的刻画细腻而真实。而漂泊之后,面对陌生而未知的世界,孤雁心中满是茫然无措。“万里”一词,强调了距离的遥远,突出了孤雁漂泊的孤寂与艰辛。当“万里”的遥远与“恍然”的突然相互叠加,孤雁的身影便与词人“国破家亡身似萍”的境遇完美契合。南宋末年,国家动荡不安,文人雅士们赖以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受到冲击,就如同孤雁失去了雁阵的庇护,失去了心灵的依托,这里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将孤雁的遭遇与词人的命运紧密相连。“自顾影,欲下寒塘”,一个“欲”字,将孤雁的心理活动展现得细致入微。孤雁临水照影,看着自己孤独的身影,想要落下寒塘栖息,却又迟疑不决。这种矛盾的心理,生动地表现出孤雁在漂泊中的谨慎与迷茫。“沙净草枯,水平天远”这八个字,看似是对自然环境的简单白描,实则是词人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衰草如同故国的残垣断壁,曾经的繁华如今已破败不堪,让人触景生情;广阔无垠的水天,恰似词人迷茫的前路,不知何处才是归宿,营造出一种迷茫、无助的氛围。孤雁这种徘徊不前的姿态,正是遗民在新旧王朝交替之际艰难抉择的真实反映。他们对故国有着深厚的情感,却又面临新朝的统治,在两者之间左右为难,不知该何去何从,这也体现了词作结构上的情景交融,使物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此句巧妙化用典故。在传统文化中,雁群飞行时常排成“人”字或“一”字,被人们赋予了传书的意象,如“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然而,这只孤雁却只能成为“一点”孤影,无法完成传书的使命。这里的“一点”,既是形态上的残缺,更是情感上的错位。孤雁满心想要为沦陷区的“故人”捎去书信,传递思念,却因失群而无法如愿,这种情感的表达真挚而动人。“残毡拥雪”化用苏武牧羊的典故,苏武在北海牧羊,以残毡为衣,以雪水为饮,却始终坚守气节,不向匈奴屈服。词人在此既借典故写出孤雁误了传书之责,更以苏武自喻,表明自己虽身世漂泊,历经磨难,却依然坚守气节,将个人的哀愁升华为整个民族的记忆。这种用典手法,不仅丰富了词作的文化内涵,更深化了主题,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下阕起句“谁怜旅愁荏苒”,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发读者的思考,同时将孤雁的愁绪进一步深化。“荏苒”二字,赋予愁绪时间的维度,让人仿佛看到孤雁在漫长的岁月中漂泊,每一日、每一夜都充满了忧愁。这种漫长的煎熬与词人“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心境何其相似。“谁怜”二字,不仅仅是一种求告,更饱含着愤懑之情。当南宋宫室如同“北去征鸿”般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又有谁能够真正理解遗民“故国不堪回首”的痛楚?这种无人倾听的孤独,就如同孤雁在暮雨中发出的声声哀鸣,凄凉而又无助,这里再次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将孤雁的情感与词人的情感融为一体。​“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词人借用陈皇后的典故,将人雁之怨巧妙融合。陈皇后被贬长门宫后,只能以锦筝抒发内心的寂寞与哀怨。而筝柱排列如同雁行,孤雁的离群之怨与宫妃的弃妇之怨在此刻完美重叠。一个“谩”字,意为徒然,道尽了怨情的无奈。词人心中的亡国之痛,无法向他人倾诉,只能在寂静的长夜中独自弹奏,那琴声中既有江山易主的悲怆,也有身世浮沉的哀伤,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他的血泪与不甘。这里通过典故的运用,拓展了词作的情感空间,使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多样。​“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堪称神来之笔。暮雨纷纷,孤雁在雨中哀鸣,呼唤着同伴,然而一个“怕”字,使情节陡然转折。它害怕的不是见不到同伴,而是当重逢的那一刻,狂喜之后带来的巨大冲击。这种“近乡情更怯”的矛盾心理,正是遗民对故国的真实心态。他们渴望回到故国,却又害怕重逢时发现“城郭人民半已非”的凄凉景象,害怕狂喜之后,更添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感。这种复杂而细腻的情感,通过孤雁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遗民内心的纠结与痛苦。​结句“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以对比的手法收束全词。双燕在画帘间自由自在地翻飞,它们象征着归附新朝的投机者,为了自身的利益,轻易地改变立场。而孤雁则宁肯在天地间漂泊,也不屑于寄人檐下。这既是孤雁的自白,也是词人的人生宣言。纵使身世飘零,历经磨难,也要坚守气节,不做趋炎附势的“双燕”,而要做独立寒塘的“孤鸿”。这种高尚的气节和坚定的信念,在词作的结尾得到了升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词作的主题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深化。​在结构上,上阕主要描绘孤雁失群后的苍凉处境,下阕着重抒发怨悱与孤高的情感,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在艺术手法上,炼字、用典、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多种手法交织运用。词人通过对孤雁的细致描写,将自己的情感、经历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既展现了个人的哀愁,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 作品点评

全词以物喻人,托雁言志,多处化用典故将家国黍离之痛与个人身世之悲,浑然融于孤雁形象之中,体物而不滞于物,抒情而不流于显,足见其构思之工巧、寄意之深微。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张炎尝赋孤雁词,有云‘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人皆称之曰张孤雁。

元孔齐《至正直记》

# 乐笑翁奇对:“沙掐草枯,水平天远。”警句:“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元陆辅之《词旨》卷上

# 乐笑翁张炎词如“荒桥断浦,柳荫撑出渔舟赋春水人画。如此等语,虽丹表难画矣。(《绝妙好词》)许昂霄《词综偶评》:《解连环》(“写不成书”二句)奇警。(“暮雨相句)“暮雨相呼疾,寒塘欲下迟”,唐崔涂《孤雁》诗也。

清王弈清《御制历代诗余》

# 西泠词客石帚而外,首数玉田。论者以为堪与白石老仙相鼓吹,要其登堂拔帜,又自壁垒一新。盞白石硬语盘空,时露锋芒;玉田则返虚入浑,不啻嚼蕊吹香。如……《解连环·咏孤雁》云“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类皆遣声赴节,好句如仙。其余前辈风流,政如佛家夺舍。盖自马塍宿草,骚雅寝衰,王孙以出之英,颉之颃之,遗貌取神,遂相伯仲。故知虎贲之似中郎,终嫌皮相而善学柳下惠,莫如鲁男子也。

清邓廷桢《双砚斋词话》

# “写不成书,只寄相思一点。”沈昆词:“奈一绳雁影,斜飞点点,又成心周星誉词:“无赖是秋鸿。但写人人,不写人何处。”三词咏雁字各具巧思,皆不落恒蹊。

清李佳《左庵词话》卷下

# 《至正直记》:钱唐张叔夏,尝赋弧雁有“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人皆称之曰“张孤雁”。

清江昱《山中白云词疏证》卷一

# 起是侧人而气伤于镖。“写不成书”二句,若機李之有指痕。”“想伴侣”二句,清空如话。“暮雨”二句若浪花之圆蹴,颇近自然。

清谭献《谭评词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谢逸《江神子·杏花村馆酒旗风》

下一篇:宋·辛弃疾《江郎山和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