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馆酒旗风":杏花村馆酒旗迎风。
# 酒旗风:使酒旗摆动的和风。,杏花村馆:即杏花村驿馆。据说位于湖北麻城岐亭镇。
"水溶溶":村外流水潺潺。
# 溶溶:指河水荡漾、缓缓流动的样子。
"飏残红":春风抛洒着残红。
# 残红:喻指凋残的花。,飏:意为飞扬,此指飘散的样子。
"野渡舟横":荒野渡口孤舟自横,
# 野渡舟横:化自韦应物《滁州西涧》之“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野渡,指村野渡口。
"杨柳绿阴浓":两岸杨柳绿荫浓浓。
"望断江南山色远":极目远望江南山色连绵无际,
# 望断:指一直望到看不见。
"人不见":所思之人望而不见,
"草连空":惟有萋萋芳草远接天空。
# 草连空:青草一直绵延到天边,借以表示人渐渐远去,在天际处消失。
"夕阳楼外晚烟笼":楼外夕阳斜照晚烟笼。
# 晚烟笼:指黄昏时烟气笼罩的景象。
"粉香融":美人晚装初了脂粉香气融融。
# 粉香融:是描写景物中空气之美。融,融合。
"淡眉峰":淡描娥眉犹如那含情春日山峰。
# 淡眉峰:指女子淡妆。
"记得年时":记得两人当年相识的时候,
# 年时:指当年那个时候。
"相见画屏中":就是在这小楼的画屏中。
# 画屏中:指像画一般的景象,而不是指绘有诗词的屏风。
"只有关山今夜月":只有今夜普照关山的明月,
# 关山:据《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复斋漫录》所云,应指黄州关山。
"千里外":千里之外,
"素光同":我俩共同沐浴在同样的月光中。
# 素光:此指皎洁清素的月光。
北宋词人
谢逸(1068?~1112?),宋代词人。字无逸,号溪堂,临川(今江西抚州)人。谢逸不附权贵,一生过着安贫乐道的清苦生活,作诗文自娱。谢逸以咏蝴蝶诗三百首知名,人称“谢蝴蝶”。他与弟谢薖并称“二谢”,又与饶节、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其诗文词洗炼,有古意,颇受黄庭坚欣赏。其词多咏风花雪月,离愁闺情。其文气势磅礴,自由奔放,感情真挚动人,语言流畅自如。著有《溪堂集》《溪堂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江城子・杏花村馆酒旗风》是一首游子怀人词。上片描写了朦胧而寂寥的江南景致。下片忆起画屏中与佳人相会的往昔,侧写女子风姿绰约。结句以关山明月作结,借千里共月寄寓相思,尽显清丽疏隽之风,表达了作者无尽的相思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代:诗人追忆往事,一位佳人宛如画中仙子般出现。词人未对其容貌体态作过多铺陈,以“粉香融,淡眉峰”借代描绘,既避免平铺直叙,又给读者留下丰富想象空间,让佳人形象更加动人。化用:“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两句,巧妙化用韦应物诗句,将野渡的清幽荒寂与杨柳的繁茂浓荫并置。无人问津的横舟,尽显环境的寂寥,而杨柳作为离别的象征,其浓密绿荫更添离愁别绪。清幽的渡口与象征离别的杨柳,与前文的惆怅氛围浑然一体,自然引出下文怀人之情,为抒情做好铺垫。情景交融:“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三句,作为江南人却客居异乡的谢逸,遥望江南,青山连绵,目力所及皆是思念。然而,思念之人杳无踪迹,唯有春草连天,延伸向远方。词人以远景镜头,生动展现出望而不得的怅惘,情景交融,相思之情愈发浓烈。
3. 分段赏析
“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飏残红”三句,以灵动笔触勾勒出暮春村野的独特景致。杏花村馆前,酒旗随风轻摆,源自杜牧“杏花村”的诗意传承,为场景增添几分雅韵。春水潺潺流动,尽显柔婉之态,而飘零的残红在风中起舞,既点明时节,又暗含春光易逝的淡淡愁绪,为全词奠定惆怅基调。“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两句,巧妙化用韦应物诗句,将野渡的清幽荒寂与杨柳的繁茂浓荫并置。无人问津的横舟,尽显环境的寂寥,而杨柳作为离别的象征,其浓密绿荫更添离愁别绪。清幽的渡口与象征离别的杨柳,与前文的惆怅氛围浑然一体,自然引出下文怀人之情,为抒情做好铺垫。“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三句,将情感推向高潮。作为江南人却客居异乡的谢逸,遥望江南,青山连绵,目力所及皆是思念。然而,思念之人杳无踪迹,唯有春草连天,延伸向远方。春草这一经典意象,极易勾起离愁别绪,词人以远景镜头,生动展现出望而不得的怅惘,相思之情愈发浓烈。“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五句,由眼前思念自然转入对往事的追忆。在夕阳西下、晚烟缭绕的美好时刻,一位佳人宛如画中仙子般出现。词人未对其容貌体态作过多铺陈,仅以“粉香融,淡眉峰”借代描绘,既避免平铺直叙,又给读者留下丰富想象空间,让佳人形象更加动人。随后点明“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巧妙交代回忆场景,笔法精妙。“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三句,将思绪拉回现实。面对关山阻隔、相见无望的困境,词人寄情于明月。此刻,明月不仅照耀着他乡的自己,也照着千里之外的意中人,成为情感交流的纽带。这一意境与谢庄、苏轼的名句异曲同工,含蓄地表达出相思与期许,韵味悠长,尽显谢逸词作“轻倩可人”“标致隽永”的风格。
# “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故是销魂之语。
明末清初韵学家沈谦《填词杂说》
# 调亦易工,但欲动荡合拍。
清诗人先著、程洪《词洁辑评》
# 情深文明。
清晚清词家陈廷焯《词则·别调集》卷一
# 此词极清婉。
中国当代词学家唐圭璋《读词札记》
上一篇:宋·黄升《南乡子·冬夜》
下一篇:宋·张炎《解连环·孤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