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ǎng
访
shǎn
jiāo
wèi
shū
chǔ
shì

朝代:宋作者:范仲淹浏览量:1
xián
zāi
xiān
chǔ
shì
tiān
shū
zhào
yún
fēng
wéi
yǐn
jūn
yǒu
shí
chǐ
齿
yǒu
quán
ěr
xià
kàn
hóng
chén
róng
qióng
cháo
shì
rén
tóng
zài
fēng
wéi
gāo
shì
xiào
shì
shí
qīng
chǒng
liú
suǒ
xìng
yùn
jìn
zhě
dào
zhī
xíng
tuì
退
zhě
dào
zhī
zhǐ
shěn
jīn
lǐng
fāng
miàn
chēng
cháng
chéng
lái
fǎng
访
yún
rén
ér
qǐng
zhū
zhǎng
zhě
yán
pèi
zhī
fēi
měi

译文

贤德啊那位已故的隐士,朝廷下诏书征召他也不肯出山。云夫继承了先祖的清高风范,又成为一位隐居的君子。有石头可以磨砺他的操守,有清泉可以洗涤他的尘心。向下俯瞰那世俗的道路,人们对荣华利益的追求没有穷尽。在朝廷与市井中忙碌的人们,都处在世事的风波之中。这些人常常被高尚的隐士嘲笑,隐士们发誓不谋取高官厚禄。我也经历过仕途的宠辱沉浮,所幸的是没有因此而欢喜或恼怒。进取时就践行道义,退隐时就安守道义而止。况且如今我担任一方长官,怎能称得上是可以依靠的长城呢。前来拜访这位高卧云间的隐士,为了向他请教以增益自己。莫非长者的教诲,比佩戴美玉还要珍贵。

逐句剖析

"贤哉先处士":贤德啊那位已故的隐士,

"天书召不起":朝廷下诏书征召他也不肯出山。

"云夫嗣孤风":云夫继承了先祖的清高风范,

"复为隐君子":又成为一位隐居的君子。

"有石砺其齿":有石头可以磨砺他的操守,

"有泉洗其耳":有清泉可以洗涤他的尘心。

"下瞰红尘路":向下俯瞰那世俗的道路,

# 下:四库本作不。

"荣利无穷已":人们对荣华利益的追求没有穷尽。

"孜孜朝市人":在朝廷与市井中忙碌的人们,

"同在风波里":都处在世事的风波之中。

"大为高士笑":这些人常常被高尚的隐士嘲笑,

"誓不拾青紫":隐士们发誓不谋取高官厚禄。

"我亦宠辱流":我也经历过仕途的宠辱沉浮,

"所幸无愠喜":所幸的是没有因此而欢喜或恼怒。

"进者道之行":进取时就践行道义,

"退者道之止":退隐时就安守道义而止。

"矧今领方面":况且如今我担任一方长官,

"岂称长城倚":怎能称得上是可以依靠的长城呢。

"来访卧云人":前来拜访这位高卧云间的隐士,

"而请益诸己":为了向他请教以增益自己。

"得无长者言":莫非长者的教诲,

"佩之玉非美":比佩戴美玉还要珍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访陕郊魏疏处士》是北宋范仲淹写的一首五言古诗,为他贬官邠州时拜访隐士魏疏所作。诗中体现了范仲淹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我亦宠辱流,所幸无愠喜。进者道之行,退者道之止”等句,展现出他对进退之道的深刻理解。除文学创作外,范仲淹还推行过不少惠民政策,比如在青州任知州时修建范公亭、为范公泉命名等。他在贬官邠州期间拜访魏疏并创作此诗,其清正为官、心系国事的品格贯穿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宋年间,范仲淹因政治上的变动被贬到邠州。在这段时间里,他前去拜访了隐士魏疏,还写下了《访陕郊魏疏处士》这首诗。这首诗展现出他身处逆境时依旧能保持豁达心态的人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赠友诗。介绍了诗人拜访隐士魏疏的经历,赞其不慕荣利的品格,也述及自身对宠辱进退的态度,表达了诗人对隐逸风范的推崇和豁达的人生情怀。

2. 分段赏析

“贤哉先处士,天书召不起”,开篇即赞魏疏的先祖。“先处士”指魏疏的先祖,“天书”乃朝廷诏书,“召不起”言其受朝廷征召却不肯赴任。一个“贤”字直抒胸臆,点出先祖的贤德,而“召不起”的行为,更见其不慕荣华、坚守隐逸的品格,为下文写魏疏继承家风做铺垫,字里行间满是敬佩。“云夫嗣孤风,复为隐君子”,“云夫”是魏疏的字,“嗣孤风”意为继承先祖的独特风范,“复为隐君子”则明言魏疏也成了隐士。此句承接上文,既写家风的传承,又赞魏疏延续了先祖的隐逸之志,让这份不慕荣利的品格有了延续性,显出隐逸之风的深厚根基。“有石砺其齿,有泉洗其耳”,化用古代隐士典故,“砺其齿”似磨砺品行,“洗其耳”暗合许由洗耳避世之意。写魏疏以石砺齿、以泉洗耳,并非实指动作,而是象征其在日常中磨砺操守、涤荡尘俗之心,尽显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下瞰红尘路,荣利无穷已”,写魏疏居高临下望尘世之路。“红尘路”代指追名逐利的世俗,“荣利无穷已”则道尽世人对荣华利益的追逐永不停歇。此句以魏疏的视角观照世俗,对比出隐士的超脱与世俗的沉迷,暗含对追名逐利的淡然批判。“孜孜朝市人,同在风波里”,“孜孜”状写世人忙碌不休之态,“朝市人”即奔波于名利场中的人,“风波里”喻指世俗官场的动荡与纷争。寥寥数字,勾勒出追名逐利者的奔波与不安,反衬出魏疏归隐生活的安宁与平和,对比鲜明。“大为高士笑,誓不拾青紫”,“高士”即魏疏这类隐士,“青紫”代指高官厚禄。写隐士们对追名逐利者多有嘲讽,且立誓绝不获取官职。“誓不拾”三字掷地有声,尽显魏疏坚守隐逸、不慕仕途的决绝之心,品格之坚贞跃然纸上。“我亦宠辱流,所幸无愠喜”,范仲淹自道身世。“宠辱流”言自己也经历过仕途的宠与辱,“无愠喜”则表现在宠辱面前能保持心境平和,不生怨怒与欢喜。此句将自身与世俗对比,又与隐士品格相呼应,显其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进者道之行,退者道之止”,阐述对进退的理解。“进”则践行道义,“退”则安守道义而止,不强行妄为。此句融合儒家进退之道,既含积极入世之心,又有顺应时势之智,体现范仲淹对人生境遇的深刻领悟。“矧今领方面,岂称长城倚”,“矧”为况且,“领方面”指自己担任地方长官,“长城倚”喻指被倚为重任。此句自谦,言自己担当不起如此重任,虽居官位却不骄矜,显其谦逊务实的品性,与隐士的淡泊相呼应。“来访卧云人,而请益诸已”,“卧云人”以云喻隐士,指魏疏,“请益”即请教以求进步。写明拜访的目的是向隐士请教,以提升自身修养。一个“请益”,尽显范仲淹的谦逊好学,也见出他对隐士品格的推崇。“得无长者言,佩之玉非美”,“得无”表推测,“长者言”即魏疏的教诲,“佩之玉非美”言即便佩戴美玉,也不及长者的教诲珍贵。此句将教诲与美玉对比,突出从魏疏处所得教诲的宝贵,收束全诗,尽显拜访的收获与对隐士的敬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仲淹《京口即事》

下一篇:宋·范仲淹《萧洒桐庐郡十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