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jiàn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范仲淹浏览量:1
záo
kāi
shèng
cuì
wēi
jiān
chē
shēng
wèi
huán
yàn
guó
cái
xiè
ān
shí
shí
shì
dōng
shān

译文

在青翠的山峦间开凿出这般奇丽的景致,车马和笙歌的宴游直到傍晚还没回来。富弼的才能就像谢安一样,将来这里就会像谢安的东山一样。

逐句剖析

"凿开奇胜翠微间":在青翠的山峦间开凿出这般奇丽的景致,

"车骑笙歌暮未还":车马和笙歌的宴游直到傍晚还没回来。

"彦国才如谢安石":富弼的才能就像谢安一样,

"他时即此是东山":将来这里就会像谢安的东山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石子涧二首(其一)》是宋代范仲淹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歌描绘了石子涧被开凿出的奇丽景色藏于青翠的山林间,车马笙歌直到傍晚仍未散去,又将友人彦国比作谢安石,预言他日后会像谢安隐居东山般在此处安闲。写作上运用了用典手法,以谢安石的典故夸赞友人。首两句写景,展现石子涧的奇胜和游人沉醉其中的情景;后两句抒情,借典故表达对友人的推崇与期许。作品通过写景与用典结合,既展现了景物之美,又体现出对友人的情谊与评价。全诗情景交融,用典贴切,语言平实却意蕴丰富,整体传达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友人的赞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至青州任职,在游览同僚富弼主持修建的石子涧富公亭时,目睹当地山水奇景,联想到自身政治境遇与共同推行新政的经历,从而创作了这组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律诗,也是一首山水咏怀诗。诗中描绘了青州石子涧“凿开奇胜翠微间”的山水奇景与宴游场景,通过谢安东山再起的典故,赞颂富弼的政治才能,寄托了对政治理想的坚持,体现了诗人在贬谪境遇中的复杂情感,营造出既含山水之美又蕴政治情怀的氛围,表达了对同僚的赞赏和对改革理想的坚守。

2. 写作手法

用典:“彦国才如谢安石,他时即此是东山”,巧用谢安东山再起的典故。谢安曾隐居东山,后重新出仕建功立业。诗人用此典故,将富弼比作谢安,既赞其才能,又暗含对他未来能再展政治抱负的期许。意象组合:“凿开奇胜翠微间”将“奇胜”与“翠微”组合,呈现出人工开辟的奇景融入青翠山峦的画面,既显自然的秀丽,又含人文营造的痕迹。​“车骑笙歌暮未还”把“车骑”“笙歌”这些表现宴游热闹的意象,与“暮”这个体现时间的意象组合,构建出暮色中宴游仍在继续的场景,热闹里透着因境遇而生的怅惘。

3. 分段赏析

“凿开奇胜翠微间”,这句诗以“凿开”二字赋予山水奇景一种动态的力量感,仿佛眼前的秀丽风光是被精心开辟于青翠的山峦之间。“翠微”既点明了山景的青翠朦胧,又暗含着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意境——这里的奇景既是天然形成,也与富弼主持修建富公亭的人工营造密不可分。范仲淹此时身处贬谪之地,面对这样的景致,既赞叹自然的鬼斧神工,也隐约透露出对友人擘画山水能力的欣赏,而“奇胜”二字,更暗合着他对理想中政治格局的隐秘向往。​“车骑笙歌暮未还”,描绘出一幅热闹的宴游图景:车马络绎,笙歌不断,直到暮色降临仍未散去。“车骑”显出行者的身份与规格,“笙歌”则渲染出宴饮的欢愉氛围,“暮未还”三个字看似写游人沉醉于景色,实则藏着诗人复杂的心境。此时范仲淹与富弼均因新政失败遭贬,这样的相聚既是同僚情谊的流露,也暗含着对过往政治生涯的追忆。热闹的场景与二人的境遇形成微妙对照,在欢愉中透出一丝难以言说的怅惘。​“彦国才如谢安石”,直接以富弼的字“彦国”相称,拉近了情感距离。诗人将富弼比作东晋名相谢安,不仅是对其政治才能的肯定,更暗藏着对历史典故的巧妙化用。谢安曾隐居东山,后临危受命成就大业,而富弼与范仲淹共同推行新政,此时虽同处贬谪,诗人仍坚信友人有谢安般的才干与机遇。这句诗既是对友人的鼓励,也是诗人在逆境中对理想的坚守,字里行间满是对同道者的期许。​“他时即此是东山”,紧承上句典故,将石子涧的富公亭比作谢安隐居的东山。谢安从东山复出建功,诗人借此暗示,今日的石子涧或许就是富弼未来重返政治舞台的起点。“他时”二字透着对未来的展望,即便当下身处困境,仍相信理想终将实现。这句诗没有直白的呐喊,却以平静的语气传递出坚韧的信念,既体现了宋代士大夫含蓄的表达特点,也让读者感受到范仲淹在失意中未曾熄灭的政治热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仲淹《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其一)》

下一篇:宋·范仲淹《留题江秀才旧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