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ū
shàng
tíng

朝代:宋作者:寇准浏览量:3
àn
kuò
qiáng
làng
miǎo
máng
píng
wēi
kǎn
cháng
xiāo
xiāo
yuǎn
shù
shū
lín
wài
bàn
qiū
shān
dài
yáng

译文

宽阔的黄河,只有不多几条船在航行,眼前是波浪滚滚,一派渺茫,我独自登上河边的亭子,斜靠着栏杆,愁绪像河水,源源不断。那河边、远处,萧瑟秋风中,有片稀疏的树林,林后是耸立的高山,一半沐浴着西斜的阳光。

逐句剖析

"岸阔樯稀浪渺茫":宽阔的黄河,只有不多几条船在航行,眼前是波浪滚滚,一派渺茫,

# 浪:吴本作波。

"独凭危槛思何长":我独自登上河边的亭子,斜靠着栏杆,愁绪像河水,源源不断。

# 危槛:高高的栏杆。危:高。,凭:靠。

"萧萧远树疏林外":那河边、远处,萧瑟秋风中,有片稀疏的树林,

# 疏:稀疏。,萧萧:风声。

"一半秋山带夕阳":林后是耸立的高山,一半沐浴着西斜的阳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书河上亭壁》是北宋诗人寇准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题在黄河边一座亭子的墙壁上,主要以秋景为描写对象。诗的前两句写黄河景象,以及由黄河引发的绵长愁思,笔触比较粗放,着眼于宏大的场景。后两句转向远处,描绘秋风里隐约可见的凋零树林,树林后的山峦,有一半沉浸在夕阳的映照中。全诗营造出愁怨的氛围,通过这些景象含蓄地表达诗人的心境,显得深沉含蓄。自然景色与内心感慨紧密结合,诗的意境与诗意都得到了充分展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诗人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封莱国公,谥忠愍,世称寇莱公、寇忠愍。19岁中进士,景德元年拜相,辽军南侵,他力排众议请帝亲征,促成澶渊之盟。寇准是宋初“晚唐体”诗人之一,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其诗宗尚晚唐,含思凄婉,富有感情;词则明白晓畅,清丽婉转,词风与韦庄、李煜较为接近。作品有《春恨》《踏莎行·春暮》等。著有《寇莱公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作于寇准三十七八岁任职河阳期间,前附小序明确记载咸平元年(998年)镇守河阳时所作,属春、夏、秋、冬四时组诗中的第三首秋篇。据前附小序所述,创作背景与诗人当时遭贬谪的经历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诗歌展现了黄河秋日暮色中浩渺苍茫的壮阔图景,营造出萧瑟孤寂的意境氛围,抒发了诗人登临远眺时深沉绵长的怅惘情思。

2.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触景生情,“岸阔樯稀浪渺茫”句中,诗人描绘了黄河岸阔、船稀、浪远的空阔景象,以壮阔之景反衬内心的孤寂,引发对自身处境的感慨;“独凭危槛思何长”句中,诗人通过“独凭”“思何长”的细节,将独自倚栏的动作与绵长的思绪结合,直接点出触景后的愁思;“萧萧远树疏林外”句中,秋风吹动稀疏树林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怅惘;“一半秋山带夕阳”句中,夕阳映照半座秋山的温暖画面,既暗含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又隐含贬谪中的淡淡哀愁,景中藏情,情随景生。

3. 分段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绝句,题写在黄河边一座亭子的墙壁上。因以秋景为主,便自然添了几分“愁”意。首句从三个角度刻画黄河景象:其一为“阔”,化用王湾“潮平两岸阔”的意境,凝练为“岸阔”二字,写尽黄河浩渺、视野开阔之态;其二是“渺茫”,因河面宽广,加之夕阳西沉,望去如“烟波微茫信难求”,对面河岸隐没不见;其三是“樯稀”,河上船只寥寥,虽无“百舸争流”的热闹,反更衬得河面辽阔、烟波朦胧——这烟波究竟给人何种感受?次句的“思”字恰好作答。诗人独自倚着亭边栏杆,心中所想为何?或许是“耐可乘流直到天”的浪漫,或许是“欲渡黄河冰塞川”的感慨,又或许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的豪情……即便性格刚毅的诗人此刻泛起一丝愁绪,面对“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又怎会“恨到归时方始休”?后两句转向秋景:萧瑟秋风中,稀疏的树林沐浴着柔和斜阳,虽无“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烂,却自有一番安闲亲切之趣,令人沉醉。至于那半隐于阴影中的秋山,诗人未再多提,而心中的怅惘,在这壮丽的黄河落日图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其中第四句堪称全诗最精妙之笔,意境悠远,读来不禁让人联想起白居易《暮江吟》里“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画面。

4. 作品点评

全诗循着触景生情到借景忘情的脉络,暗含情感波动的轨迹。当诗人独处之际,愁绪难免泛起,但作为刚毅政治家,他克制着情感的漫溢,将目光投向自然景致,引领读者共游画境。诵读时需以低缓语调传达深沉愁绪,同时把握情感克制与自然抒发间的微妙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文珦《云林》

下一篇:宋·陆游《新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