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堂寂寂草虫鸣":堂屋分外寂静,只听到堂外草丛中的虫鸣声,
# 虚堂:空堂。 高堂。
"欹枕难忘是旧情":斜靠枕头难以入眠,只因旧情萦绕在心头。
# 欹枕:斜倚枕头。
"斜月半轩疏树影":月光斜照在半截窗户上,又把稀疏的树影投在堂屋的地上,
"夜深风露更凄清":让人觉得夜半更深的风露更加凄清了。
北宋政治家、诗人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封莱国公,谥忠愍,世称寇莱公、寇忠愍。19岁中进士,景德元年拜相,辽军南侵,他力排众议请帝亲征,促成澶渊之盟。寇准是宋初“晚唐体”诗人之一,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其诗宗尚晚唐,含思凄婉,富有感情;词则明白晓畅,清丽婉转,词风与韦庄、李煜较为接近。作品有《春恨》《踏莎行·春暮》等。著有《寇莱公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情诗。描写“草虫鸣”的细微声响,营造出空寂清冷的氛围,描绘月光斜照、树影稀疏,凄清的环境实为诗人凄然心境,借空堂、草虫、斜月、疏影等意象,委婉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对人生旧憾的深沉怀念,以及因政治迁谪而产生的孤寂凄清之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虚堂寂寂草虫鸣”中“虚堂”化用《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的典故。《庄子·人间世》原文为“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意为审视那空明虚静的房间,空寂中会生出光明,吉祥也会自然降临。诗中“虚堂”即化用“虚室”之意,表面指空荡寂静的厅堂,又暗喻诗人内心的孤寂,结合诗人迁谪漂泊的处境,赋予“虚堂”更深层的情感内涵,为全诗奠定了清冷孤寂的基调。反衬:以动衬静,首句以“虚堂寂寂”的静谧为背景,通过“草虫鸣”的细微声响形成动静对比,以动景反衬静境,强化空寂清冷的氛围。双关:“虚堂寂寂草虫鸣”中的“虚堂”的“虚”既指屋子空旷,又指诗人内心的孤寂,一语双关,暗含诗人的孤独寂寞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首句“虚堂寂寂草虫鸣”从表达技巧与景物形象角度赏析:此句以“虚堂寂寂”的空寂静境为底色,捕捉“草虫鸣”的细微声响,运用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借虫鸣之“动”凸显堂室之“寂”,形成动静相生的画面感。“虚堂”化用《庄子》“虚室生白”典故,表面指空荡寂静的厅堂,又暗喻诗人内心的孤寂,景物描写为全诗奠定清冷孤寂的基调。次句“欹枕难忘是旧情”从内容主题与情感主旨角度赏析:笔锋由景及人,点出“欹枕不眠”的缘由是“难忘旧情”。结合诗人暮年迁谪、流落不归的生平,“旧情”并非个人恋情,而是政治际遇的困顿与人生漂泊的愁思。诗句直陈心迹却又含蓄朦胧,“旧情”二字,既呼应首句“虚堂”的孤寂,又为后两句的景语抒情埋下伏笔,在叙事中隐含深沉的人生感慨。三句“斜月半轩疏树影”从语言炼字与表达技巧角度赏析:此句纯用白描勾勒夜景,“斜月”“半轩”“疏树影”三个意象组合,以借景抒情之法传递心境。“斜”字暗含时间流逝,“半”“疏”二字强化空寂与景物的凄清,月光树影的冷色调画面,实为诗人孤寂心境的外显。景物描写未着一“愁”字,却通过情景交融让“旧情”的哀婉自然渗透,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境界。末句“夜深风露更凄清”诗至第三句戛然而止,以“斜月疏影”的凄清景象结尾,避开直接抒情,采用含蓄委婉的留白手法。树影摇曳、风露凄清的画面,既是对首句“虚堂寂寂”的意境延伸,又通过动静相生的对比,将“旧情”的愁绪融入景物的动态变化中,形成“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余韵,使迁谪之痛、人生之憾在景语中迂回深致,耐人寻味。
4. 作品点评
诗人虽未直白倾诉“旧情”,却将这份思绪如墨入水般浸染于景物描写之中。全诗看似以写景为主,实则字字含情,处处藏思,实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境界。首句“虚堂寂寂”的“虚”字,一语双关,既描绘堂屋的空荡,又暗喻诗人内心的孤寂,使空旷与心境的寂寥形成呼应。后两句中,诗人试图借凝视“斜月”“树影”来排遣旧情,却不料清冷的月色、稀疏的树影反而强化了愁绪,外界环境的凄清与内心世界的凄然互为映照,达到物我交融的境地。诗人巧妙地运用“欲言又止”来表达对政治际遇的感慨、人生漂泊的愁思,将情感融入到静谧的堂室、细微的虫鸣、朦胧的月影之中。这种融情于景、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情感如幽泉暗涌,余韵悠长。
上一篇:宋·李曾伯《兰陵王·甚天色》
下一篇:宋·蒲寿宬《闻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