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秦云薄似罗":秦地的云彩淡薄如罗纱,
# 罗:丝织物的一种,质地轻薄轻盈。,秦:集本作春。
"灞桥杨柳拂烟波":灞桥边的杨柳轻拂着烟波。
# 烟波:指烟雾苍茫的水面。
"夕阳楼上山重叠":夕阳映照下的楼台上,远山层层叠叠,
"未抵愁春一倍多":却难以抵挡我对这春日愁绪的一倍之多。
# 愁春:吴本作春愁。
北宋政治家、诗人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封莱国公,谥忠愍,世称寇莱公、寇忠愍。19岁中进士,景德元年拜相,辽军南侵,他力排众议请帝亲征,促成澶渊之盟。寇准是宋初“晚唐体”诗人之一,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其诗宗尚晚唐,含思凄婉,富有感情;词则明白晓畅,清丽婉转,词风与韦庄、李煜较为接近。作品有《春恨》《踏莎行·春暮》等。著有《寇莱公集》。
1. 分段赏析
“淡淡秦云薄似罗”此句是对长安春日天空中云彩的描写。“淡淡”与“薄似罗”从视觉和质感上双重描绘秦云,将云朵比作轻薄的罗纱,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春云的轻柔缥缈之态。一个“薄”字精准地概括了云的特征,这种细腻的刻画营造出一种淡雅、舒缓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清新而略带朦胧的基调,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就此展开。“灞桥杨柳拂烟波”该句聚焦于灞桥边的杨柳与烟波。灞桥作为长安的标志性地点,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象,常与离别之情相关联。“杨柳拂烟波”中,“拂”字赋予杨柳以动态感,仿佛杨柳在轻柔地抚摸着烟波,生动地描绘出杨柳的婀娜姿态与烟波的朦胧缥缈相互映衬的画面。烟波的存在为画面增添了一层朦胧的滤镜,而杨柳的柔美与烟波的虚幻相结合,既展现了春日的生机与柔美,又隐隐透露出一丝若有若无的怅惘,为后文抒情埋下伏笔。“夕阳楼上山重叠”此句描绘了诗人在楼上所见的夕阳下重叠的山峦景象。“夕阳”点明了时间,夕阳的余晖为画面染上了一层温暖而略带苍凉的色调;“楼上”交代了观景的视角;“山重叠”则展现出群山连绵起伏的形态。这些景物的组合构成了一幅富有层次感的画面,夕阳的短暂与山峦的重叠永恒形成对比,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愁绪的连绵不断,山的重叠在视觉上给人以压抑之感,仿佛是诗人内心愁绪的外在映射,为下句直抒胸臆做了有力的铺垫。“未抵愁春一倍多”这一句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抒发。前几句所描绘的秦云、杨柳、烟波、夕阳、重叠山等景物,虽然各有特色且构成了优美的画面,但诗人却笔锋一转,指出这些景物的繁复与美丽,都比不上自己对春天的愁绪的一半。“未抵”二字用对比的手法,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进行鲜明对照,突出了愁绪的强烈与深沉;“一倍多”则以夸张的表述,进一步强调了愁绪的浓重程度,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在春日里那难以排遣的愁思,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使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