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云淡淡日辉辉":头上是暖暖的阳光和淡淡的云朵,
"草惹行襟絮拂衣":脚底青草茂盛主动牵惹游人的衣襟,柳絮纷飞洒落在身上。
"行到亭西逢太守":漫步至小亭前遇到太守,
# 太守:汉代一郡的地方长官称太守,唐称刺史,也一度用太守之称,宋朝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为知州。诗里称为太守,乃借用汉唐称谓。
"篮舆酩酊插花归":坐着一个小竹轿子半醺半醉的,头上插满了鲜花嘻笑归来。
# 篮舆:是竹轿。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情诗,通过描绘春日里云朵、阳光、青草、柳絮等美好景致,以及游春者偶遇醉酒插花而归的太守这一画面,一方面展现了春天的盎然生机与活泼意趣,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另一方面,刻画太守不拘小节的形象,呈现出丰乐亭游春时众人尽情欢乐的场景,传达出与民同乐的情怀和轻松愉悦的心情。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草惹行襟絮拂衣”中,“惹”和“拂”两个动词细腻地写出了草和柳絮仿佛主动与人亲近的情态,生动展现出春日的活泼与生机。白描:“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以简洁的语言,直白地叙述了在亭西遇到太守,看到太守坐着竹轿、喝得大醉还插着花归来的场景,质朴自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表达出轻松愉悦的情感。正衬:开篇“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描绘了春日里云朵轻盈、阳光柔和,青草牵扯衣襟、柳絮拂衣的美好画面,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融入其中,营造出欢快惬意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描绘了春日天空中云朵轻盈,阳光柔和明亮的景象。地面上,青草蓬勃生长,似乎主动牵扯行人衣襟,柳絮纷飞,轻轻拂过衣衫。“惹”和“拂”两个动词极为精妙,赋予春草和柳絮以人的情态,生动展现出春天的盎然生机与活泼俏皮,也侧面烘托出游春者身处美景中的惬意心情。后两句:“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描述游春之人行至丰乐亭西边,恰好遇见太守。此时太守坐着竹轿,已喝得酩酊大醉,头上和衣襟插满鲜花归来。此景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画面,太守不拘小节、洒脱不羁的形象跃然纸上,也传达出丰乐亭游春时众人尽情欢乐的氛围。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呈现词出前两句描绘景色,后两句抒发情感的结构特点。诗中的写景部分,色彩鲜妍明丽,景象丰富多样,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而抒情部分,则展现出明朗欢快且活泼的格调,同时蕴含着深刻的意蕴,并非流于表面的浅淡抒情。欧阳修向来对情感的表达极为深刻细腻,他的古文风格亦以阴柔之美见长,往往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与情致,能够深深触动读者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