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启":欧阳修禀告:
"秀才人至":秀才派的人到来时,
"蒙示书一通":承蒙您托他带来书信一封,
"并诗赋杂文两策":和诗赋、杂文两册,
"谕之曰":并告知:“
"一览以为如何":请看看这些文章,评价如何?”
"某既陋":我既学识浅薄,
"不足以辱好学者之问":不值得承蒙好学之士的请教,
"又其少贱而长穷":又因我年少卑微、一生困顿,
"其素所为未有足称以取信于人":平日的作为没有值得称道之处以获取他人信任。
"亦尝有人问者":也曾有人向我请教,
"以不足问之愚":但因自认愚钝,
"而未尝答人之问":从未回答过他人的问题。
"足下卒然及之":您突然寄来书信,
"是以愧惧不知所言":我惶恐羞愧,不知如何作答。
"虽然":尽管如此,
"不远数百里走使者以及门":您不辞数百里跋涉派使者登门,
"意厚礼勤":情意深厚、礼节周到,
"何敢不报":我怎敢不回复。
"某闻古之学者必严其师":我听说,古代求学的人必先尊敬老师,
"师严然后道尊":老师受尊敬,学问道理才会被尊崇,
"道尊然后笃敬":学问被尊崇,学习者才会心怀敬畏,
"笃敬然后能自守":心怀敬畏,才能坚守本心,
"能自守然后果于用":坚守本心,才能果敢践行,
"果于用然后不畏而不迁":践行时无所畏惧,才能不因外物动摇。
"三代之衰":夏商周三代衰落后,
"学校废":学校废弃。
"至两汉":到两汉时期,
"师道尚存":尊师之道尚存,
"故其学者各守其经以自用":因此学者能恪守经典并灵活运用。
"是以汉之政理文章与其当时之事":所以汉代的政治与文章成就,
"后世莫及者":后世难以企及,
"其所从来深矣":其根源正在于此。
"后世师法渐坏":后世尊师风气逐渐败坏,
"而今世无师":如今已无真正的师道。
"则学者不尊严":学者不尊重老师,
"故自轻其道":便轻视所学之道。
"轻之则不能至":轻视之道则无法精进,
"不至则不能笃信":不精进则缺乏信念,
"信不笃则不知所守":信念不坚则难以坚守,
"守不固则有所畏而物可移":心志不固便易受外物诱惑而动摇。
"是故学者惟俯仰徇时":因此学习者只有俯仰顺从时,
"以希禄利为急":以求利禄是当务之急,
"至于忘本趋末":忘却根本、舍本逐末,
"流而不返":如同流水一去不返。
"夫以不信不固之心":用不坚定、不稳固的心志,
"守不至之学":学习未达到的学问,
"虽欲果于自用":即使想要果断地自行其是,
"而莫知其所以用之之道":却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去实践,
"又况有禄利之诱、":更何况还有俸禄利益的引诱、
"刑祸之惧以迁之哉":刑罚灾祸的畏惧来改变他的志向呢!
"此足下所谓志古知道之士世所鲜":这就是您所说的"尊崇古道、通晓大道的士人世所罕见,
"而未有合者":而始终未能遇到知音,
"由此也":原因所在。
"足下所为文":您所写的文章,
"用意甚高":用意非常高远,
"卓然有不顾世俗之心":卓越地展现出超脱世俗的志向,
"直欲自到于古人":简直想要直达古人境界。
"今世之人用心如足下者有几":当今世上像您这样用心治学的人能有几个?
"是则乡曲之中能为足下之师者谓谁":那么在乡里之中能做您老师的人是谁,
"交游之间能发足下之议论者谓谁":在交往的朋友中能激发您思想的人又是谁?
"学不师则守不一":学问若不以师承为根基,则心志难以统一,
"议论不博则无所发明而究其深":议论若不能广博汲取,则无法深入探究而得真谛。
"足下之言高趣远":您的言论志趣高远,
"甚善":确实很好,
"然所守未一而议论未精":然而根基未稳、论述未精,
"此其病也":这正是您的弊病所在。
"窃惟足下之交游能为足下称才誉美者不少":我私下观察,您交往中能称扬您才华、赞誉您声名的朋友不在少数,
"今皆舍之":如今您却舍弃他们,
"远而见及":反而远道而来寻求见解,
"乃知足下是欲求其不至":由此可知您确实是想要追求学问的极致。
"此古君子之用心也":这是古代君子的用心方式,
"是以言之不敢隐":因此我冒昧直言而不敢隐瞒。
"夫世无师矣":如今世上已无良师,
"学者当师经":求学者应当以经典为师,
"师经必先求其意":研习经典必先探求精义,
"意得则心定":精义既得则心志安定,
"心定则道纯":心志安定则道行纯粹,
"道纯则充于中者实":道行纯粹则内在充实饱满,
"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内在充实则发而为文必生光辉,
"施于世者果致":施于世间必见实效。
"三代、":夏商周三代、
"两汉之学":与两汉的学问,
"不过此也":不过如此而已。
"足下患世未有合者":您忧虑世间无人能与您契合,
"而不弃其愚":却不嫌弃我的浅陋,
"将某以为合":将我视为知音,
"故敢道此":因此我斗胆陈述这些观点。
"未知足下之意合否":不知您的想法是否与此相合?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一篇书信体散文,是为回应后学祖择之在治学与师道方面的请教而写的,从中能看出宋代古文运动里对儒学传承的思考。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欧阳修以谦卑的口吻回应祖择之的来信,表达了对自身学识不足的清醒认知,并坦言因出身卑微、境遇困顿而缺乏声望。他虽自谦“未尝答人之问”,但因祖择之“意厚礼勤”的诚意,仍郑重作答。此段展现了欧阳修的谦逊品格与对后学的尊重,为后文深入探讨学问之道铺垫了诚恳的基调。第二段:此段为全文核心论点,以“师严然后道尊”为纲,层层推演师道与学问的关系。尊师方能重道,重道方能笃信,笃信方能自守,自守方能践行,最终形成坚定的学术操守。然后古今对比,三代至两汉因师道昌盛,学术与政教成就卓著;后世师道衰落,学者“自轻其道”,导致学问浮浅、追逐禄利。欧阳修痛陈当时学者“忘本趋末”的功利心态,指出其因缺乏师承与信念,易受外物动摇,呼应了韩愈“师其意不师其辞”的古文主张。第三段:欧阳修对祖择之的文才给予高度评价,称其“用意甚高”“卓然有不顾世俗之心”,但直言其不足。文章志向高远,意图直追古人,体现独立思考精神。但是因缺乏师友切磋,学问“所守未一”“议论未精”,未能融会贯通。欧阳修以“古君子之用心”肯定祖择之求教的态度,暗示学问需在师承与交流中精进,呼应前文“师严”的重要性。第四段:针对“世无师”的现实,欧阳修提出解决方案,直接研读经典,探求其本义。从“意得心定”到“道纯充实”,最终实现“文辉光”“施于世果致”的境界,强调学问与实践的统一。此段将师道与经典研习结合,构建了“尊师—明道—致用”的完整治学体系,体现了欧阳修“文以载道”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