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袂摇摇心浩然":归去的衣袖摇摇晃晃,心境旷远,
"晓船鸣鼓转风滩":清晨的船只鸣响鼓声转过有风的滩涂。
# 风:一作忧。
"朝廷失士有司耻":朝廷错失人才是官员的耻辱,
"贫贱不忧君子难":身处贫贱却不忧愁是君子的不易。
"执手聊须为醉别":握手暂且要为离别一醉,
# 醉:一作酒。
"还家何以慰亲欢":回家用什么安慰亲人的欢喜。
"自惭知子不能荐":自己惭愧了解你却不能举荐,
# 不:一作未。
"白首胡为侍从官":年老了为何还做侍从官。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题材的社会批判诗。诗中介绍了与友人分别及对科举制度的思考,描绘了“归袂摇摇心浩然”的洒脱离别场景,体现了友人的君子风骨与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现实,营造出对比鲜明的氛围,表达了对士人责任的思考与对现实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描写:“归袂摇摇心浩然,晓船鸣鼓转风滩”,通过“归袂摇摇”“晓船鸣鼓”“转风滩”等动态描写,展现友人离京的场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暗含对友人的不舍。议论:全诗采用“以议论为诗”的手法直抒胸臆。王平甫即便身处科场失意的贫贱处境,仍坚守君子之志不曾忧愁,这份品格在议论中更显珍贵,对科举埋没人才的慨叹与自身荐才不力的愧疚紧密交织,以议论为脉络,让惋惜与愧疚的情感随思考自然流露。直接抒情:“自惭知子不能荐,白首胡为侍从官”,直白抒发内心的愧疚,惭愧自己了解友人却未能举荐,感叹自己身为侍从官却未尽职责,情感真挚。
3. 分段赏析
首联:“归袂摇摇心浩然,晓船鸣鼓转风滩”,“归袂摇摇”描写友人衣袖摆动的样子,“心浩然”看似洒脱,实则暗含落第的失落;“晓船鸣鼓转风滩”描绘清晨船只鸣鼓出发,转过有风的滩涂的场景。首联以动态的画面展现友人离京,为全诗奠定伤感的基调。颔联:“朝廷失士有司耻,贫贱不忧君子难”,“朝廷失士有司耻”直指朝廷错失人才是官员的耻辱,暗含对科举制度的批评;“贫贱不忧君子难”赞美君子即使身处贫贱也不忧愁,突出王平甫的高尚品格。两句将议论与赞美结合,情感强烈。颈联:“执手聊须为醉别,还家何以慰亲欢”,“执手聊须为醉别”描写送别时握手饮酒作别的场景,“聊须”体现不舍与无奈;“还家何以慰亲欢”道出友人落第归乡难以安慰亲人的尴尬。颈联贴近生活,写出送别时的复杂情绪。尾联:“自惭知子不能荐,白首胡为侍从官”,“自惭知子不能荐”直白表达自己因了解友人却未能举荐而惭愧;“白首胡为侍从官”以反问感叹自己年老身为侍从官却未尽职责。尾联直抒胸臆,将愧疚之情推向高潮,收束全诗。
下一篇:宋·欧阳修《飞盖桥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