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喧争去逐春游":众人喧闹着,争抢着去追寻春日游玩的乐趣,
"独静谁知昧最优":独自安静地待着,这份滋味的美好又有谁能知晓。
"雨霁日长花烂漫":雨后初晴,白昼变得更长,百花盛开,绚丽多彩,
"春深睡美梦飘浮":在这春意浓郁之时,酣然入睡,美好的梦境也悠悠飘荡。
"常忧任重才难了":常常担忧自己身负重任,却又觉得才力难以胜任完成,
"偶得身闲乐暂偷":偶尔能获得片刻的清闲,便暂且偷得一份快乐。
"因此益知为郡趣":因为这些经历,越发体会到在地方为官的乐趣,
"乞州仍拟乞山州":想要请求任职州郡时,还是打算请求到多山的州郡去。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写作手法
对比:开篇“众喧争去逐春游,独静谁知昧最优”,将众人喧闹着争去春游的场景与自己独自静处作对比,突出诗人对宁静独处生活的享受,也衬托出其内心与众人的不同。借景抒情:“雨霁日长花烂漫”描绘了雨后初晴、白昼变长、百花盛开的春日美景,借此抒发诗人内心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在这美好景色中获得的闲适之感。直抒胸臆:“常忧任重才难了,偶得身闲乐暂偷”直接表达了诗人平日里担忧自己身负重任却才力不足,偶尔获得闲暇时的愉悦心情,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诗人复杂的情绪。
2. 分段赏析
首联诗人便将众人的状态与自己形成鲜明对比。“众喧争去逐春游”生动地描绘出众人在春日里喧闹着、争抢着外出春游的热烈场景,一个“喧”字尽显热闹嘈杂,而“争”字则将人们对春游的急切与热衷刻画得淋漓尽致。然而,诗人笔锋一转,“独静谁知味最优”,表明自己独自安静地待着,享受着这份宁静,认为这种宁静的滋味才是最美好的。在这两句中,众人的“喧”与诗人的“静”相互映衬,突出了诗人与众不同的心境和对宁静独处的独特喜爱,为全诗奠定了清幽闲适的基调,也引发读者对诗人为何偏爱这种宁静生活的好奇。颔联承接首联中诗人独处的情境,转而描绘春日里的美好景色。“雨霁日长花烂漫”,描绘出雨后初晴的景象,雨过天晴,日光变得更加悠长,照耀着大地,使得花朵在此时开得格外烂漫,色彩斑斓。这里不仅点明了春日的季节特征,还通过对雨后花朵的描写,展现出春天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一面。“春深睡美梦飘浮”则进一步描述诗人在这美好的春日里,酣然入睡,梦境也如同春日的气息一般,轻柔、悠然地飘浮着。这两句诗从视觉和感觉两个角度,将春日的美好与诗人惬意的生活状态相结合,营造出一种闲适、惬意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在春日独居时的悠然自得。颈联笔锋一转,从对春日景象的描写过渡到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常忧任重才难了”,诗人直言自己常常担忧身负的重任太过艰巨,而自己的才能难以胜任,无法将事情妥善地完成。这体现出诗人对工作、对责任的重视以及内心的忧虑。“偶得身闲乐暂偷”,然而在忙碌的生活中,偶尔能获得片刻的清闲,诗人也会从中偷得一份快乐。一个“暂”字,表明这种快乐并非长久,而是在繁忙工作间隙的短暂享受,也暗示出诗人平日里的忙碌与压力。这两句诗展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复杂,既有对工作的责任感和忧虑,又有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珍惜,使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沉。尾联紧承颈联,是诗人在前文的基础上对自身为官生涯的思考与感慨。“因此益知为郡趣”,通过前文所描述的生活体验,诗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地方为官的乐趣。这里的“趣”并非单纯的快乐,而是在忙碌与清闲、责任与自我之间找到的一种平衡,一种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乞州仍拟乞山州”,诗人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愿望,希望未来申请州职时,仍打算申请多山的偏僻州郡。这表明诗人在经历了种种之后,对繁华热闹的地方兴趣渐淡,反而向往山州那种相对宁静、清幽的环境,更能契合他喜爱宁静、享受独处的心境,也体现出诗人对这种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向往,至此,诗歌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