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月春光老":南地区的三月,春天的美好光景即将逝去。
"月落禽啼天未晓":月亮已经落下,子规鸟啼叫着,此时天色还没有破晓。
# 禽啼:此处指杜鹃鸟啼叫。
"露和啼血染花红":露水混合着子规鸟啼叫时流出的鲜血,把花儿都染成了红色,
# 啼血:传说中,杜鹃鸟啼叫时啼出血。师旷《禽经》引张华注:“巂周,子规也,瓯越间曰怨鸟,夜啼达旦,血溅草木。”又传说上古时蜀王杜宇冤死,化为杜鹃,哀鸣不断。
"恨过千家烟树杪":怨恨飞过了千家万户,一直到烟雾笼罩的树梢之上。
# 杪:树枝细梢。
"云垂玉枕屏山小":躺在床上,满头云发垂在玉枕上面,屏风上画的山峦显得小巧。
# 屏山:屏风。,云:云髻,代指头发。
"梦欲成时惊觉了":在快要做成梦的时候,突然被惊醒了。
"人心应不似伊心":行人的心应该不似杜鹃鸟一心思归,
# 伊:它,代指丈夫。
"若解思归归合早":如果他知道思归,就应该早点回来啊。
# 若解思归:杜鹃啼声若不如归去,后人常用来写思归之情。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通过描写江南暮春景色以及闺中女子被杜鹃啼声惊醒的情景,借杜鹃啼血的典故和思妇的内心独白,表达了闺中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独守空闺的愁怨。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人心与杜鹃鸟的心进行对比,杜鹃鸟一心思归,而行人却不如杜鹃鸟,若懂得思归就应早早归来,突出了闺中女子对远行丈夫的埋怨与相思之愁。借景抒情:上片描写江南三月暮春之景,“江南三月春光老。月落禽啼天未晓。”点明时节和时间,营造出清冷氛围;“露和啼血染花红,恨过千家烟树杪。”借杜鹃啼血染红花朵、恨意飞过烟树等景象,含蓄地抒发了闺中女子内心的愁怨之情。用典:“露和啼血染花红”一句运用了师旷《禽经》中“嶲周、瓯越间曰怨鸟,夜啼达旦,血渍草木”的典故,赋予杜鹃鸟的啼叫以悲惨哀痛之感,使诗歌更具文化内涵,增添了情感的深度起兴:词的开篇“江南三月春光老。月落禽啼天未晓”以江南三月春光将尽、月落禽啼的景象起兴,引出后文的离愁别恨。
3. 分段赏析
上片前两句“江南三月春光老。月落禽啼天未晓”,点明了时间与节令,“江南三月”描绘出地域与季节,“春光老”暗示春将尽,“月落”“天未晓”精准勾勒出子规啼叫的黎明前夕,为全词奠定了暮春拂晓的清冷基调;后两句“露和啼血染花红,恨过千家烟树杪”,巧妙运用师旷《禽经》中“嶲周、瓯越间曰怨鸟,夜啼达旦,血渍草木”的典故,将子规啼血与花红相联系,赋予啼叫以悲惨哀痛之感,“恨过千家”更以夸张手法拓展情感空间,此时作者将子规鸟作为主要描写对象,而将女主人公置于幕后。下片前两句“云垂玉枕屏山小。梦欲成时惊觉了”,描绘出闺房内景,“云垂玉枕”“屏山小”营造出精致却孤寂的氛围,细致刻画女主人公即将在梦中与丈夫相会,却被子规啼叫惊醒的场景,展现其痛苦不安。末两句“人心应不似伊心,若解思归归合早”,紧扣子规鸟“不如归去”的叫声,代思妇发声,借人与鸟心思的对比,埋怨远方行人,巧妙利用鸟叫声与人的语言的巧合,凸显出闺中女子相思的愁怨,点明全词借子规鸟起兴,表达女子思念丈夫的忧愁怨恨之情的主旨。
4. 作品点评
表面上,《玉楼春·子规》这首词围绕杜鹃鸟展开描写,然而实际上,作者是以杜鹃鸟为引,将闺中女子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与幽怨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 末语比拟精当,且矫健。
明文学评论家潘游龙《古今诗余醉》
# 《玉楼春》写妻子对远行的丈夫的刻骨思念。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教授罗家坤
上一篇:宋·欧阳修《春日词五首其一》
下一篇:宋·欧阳修《春日词五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