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深无声":江水深沉,流淌时寂静无声,
"江云夜不明":江面上的云在夜晚黯淡不明。
"抱琴舟上弹":我抱着琴在舟中弹奏,
"栖鸟林中惊":林中栖息的鸟儿被琴声惊动。
"游鱼为跳跃":游动的鱼儿也因琴声跳跃,
"山风助清泠":山间的风送来清寒的凉意,让乐音更显凄清。
"境寂听愈真":环境越寂静,琴声听着越发真切,
"弦舒心已平":琴弦舒展间,我的心也渐渐平静。
"用兹有道器":借助这蕴含大道的乐器,
"寄此无景情":寄托我面对这江景的情怀。
"经纬文章合":琴声如经纬交织,与文章的韵律相合,
"谐和雌雄鸣":又似雌雄鸟儿相和鸣唱,和谐动听。
# 谐:一作调。
"飒飒骤风雨":忽然间,琴声如飒飒的骤雨狂风,
"隆隆隐雷霆":又似隆隆的雷霆隐隐作响。
"无射变凛冽":当弹奏无射律时,乐音变得凛冽,
"黄钟催发生":弹奏黄钟律时,仿佛催促万物萌发。
"咏歌文王雅":琴声中既有歌颂文王的雅正之音,
"怨刺离骚经":也有如同《离骚》般怨愤讽刺的情感。
"二典意澹薄":像《尧典》《舜典》般意韵淡泊,
"三盘语丁宁":又似《盘庚》三篇般言语恳切叮咛。
"琴声虽可状":琴声虽然可以用文字描绘,
"琴意谁可听":但琴中蕴含的深意又有谁能听懂呢。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山水古体诗。全诗围绕舟中夜弹的经历,既呈现江上抚琴的诗意画面,又蕴含文人对音乐与哲学的深层感悟。
2. 写作手法
意向组合:“江水深无声,江云夜不明。抱琴舟上弹,栖鸟林中惊。游鱼为跳跃,山风助清泠。”诗人匠心独运地将江夜、琴声、自然三类意象交织融合,搭建起层次分明的意境体系。幽邃江夜为底色,渲染出静谧深沉的氛围;悠扬琴声作纽带,打破沉寂并牵引思绪;林间栖鸟、水中游鱼等自然元素的动态呼应,赋予画面生机与活力。三者相互映衬、层层递进,最终达成“境寂听愈真”的艺术境界,使诗歌在动静相生间形成完整而精妙的审美闭环。用典:诗中多处用典,如“咏歌文王雅,”用《文王操》之典,是相传为周文王所作的古琴曲,《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曾学弹此曲,其曲调蕴含“仁义之道”,象征礼乐文明与圣王德政。诗中“咏歌文王雅”直接引用该曲,将琴声与儒家推崇的“雅乐”规范相联结,暗示琴声应符合“经纬文章合”的礼乐秩序,体现诗人对音乐教化功能的认同。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八句,通过“江水深无声,江云夜不明”的视听交融,勾勒出万籁俱寂的江夜图景,以暗色调奠定静谧深沉的基调。紧接着,“栖鸟林中惊”“游鱼为跳跃”等动态描写,将琴声赋予穿透自然的力量,巧妙展现琴声与生态的奇妙共鸣,让静谧的画面因琴声而灵动鲜活。中间八句笔锋一转,进入对琴道理念的深度阐释。“经纬文章合”一句,巧妙化用《诗经》中雅乐的规范准则,将琴音与文学经典相联结;“谐和雌雄鸣”则援引《周易》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赋予琴音以天地万物的和谐韵律,将琴道与传统哲学智慧紧密勾连,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诗歌末四句,以“二典意澹薄,三盘语丁宁”化用《尚书》典故,以凝练笔触追溯上古礼乐文明。尾句“琴意谁可听”的反问,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深刻揭示出“琴在人不在器”的艺术创作观,将对琴音的探讨升华为对艺术本质与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余韵悠长,引人深思。
4. 作品点评
此诗位列欧阳修“琴趣四章”之首,苏轼曾赞其“得琴中三昧”。现代研究表明,诗中“山风助清泠”的声景刻画,展现了琴声与自然景致的交融之美。
上一篇:宋·欧阳修《自勉》